集体备课:人教版七年级语文下册第四单元教材分析
(2011-01-06 20:58:55)
标签:
教育 |
分类: 语文教学 |
人教版七年级语文下册第四单元教材分析
一、教材分析
(一)教学内镕
本单元选的是文化艺术方面的文章。《社戏》中讲的是乡村戏剧;《安塞腰鼓》融摇滚和劲舞为一体的中华民族的艺术奇葩;《竹影》写了童年时期一个有趣的游戏,有两个发人深思的问题:艺术与游戏的关系;家长对孩子游戏的引导。《观舞记》运用高超的语言技巧,描绘了印度舞蹈家卡拉玛姐妹美妙的舞蹈,也表现了印度舞蹈的美;《口技》抓住口技表演者发出的声响、听众的反应,描绘出当时表演的故事的全部内容。
(二)教学目标和要求
1.品味排比句式的节奏、气势与激情,感受“安塞腰鼓”所宣泄的生命力量。
2.学习文章由写实到写意的写作手法,理解文章叙事有详有略的写法。
3.体会本文所表现出的天真烂漫的童真、童趣,领会艺术和美蕴含在童稚的活动中。
4.了解印度舞蹈的特点,了解舞蹈是以身体、服饰、神态、动作、心灵等方面来表现内容的。
5.初步了解中国画和西洋画的不同特点。
6.把握多方面表现表演者高超技艺的写法。
(三)教学重点
1.《社戏》:分析双喜,六一公公的人物形象;分析景物描写对表达中心思想的作用。
2.《安塞腰鼓》:引导学生借助文字描绘再现形象领略意境,品读描绘形象、揭示内涵的排比句,从不同角度、层面感受安塞腰鼓的所宣泄的生命力量,并发表对课文的见解。
3.《竹影》:体会文章表现的童真、童趣,领会艺术和美蕴含在童稚的活动中。
4.《观舞记》:赏析文章是如何表现舞蹈的“飞动的美”,感受、欣赏舞蹈、文字和文化的美。
5.《口技》:把握课文内容,理解摹状貌的说明方法。注意体会作者如何从多方面表现表演者的高超技艺。
6.综合实践活动:了解中国戏曲知识,培养学生对中国戏曲的兴趣,通过活动,培养学生的语文综合能力。
二、教学之我见
(一)、《社戏》
本单元节选文章大多与文化艺术有关,我们在教学中要注意抓住文章的特点,要各有侧重,如《社戏》,作为一篇小说,我们要抓住小说三要素对文章整体赏析,引领学生对人物、故事情节、环境描写进行深入研读,分析人物性格特征;通过对环境的描写的品读,认识反映的社会现实以及对人物性格、形象的渲染和烘托,通过对故事情节的复述,体会其中蕴含的童真童趣。
对于这篇文章,谈两个问题:
1、授课切入点的选择。我们大多习惯从内容入手,紧紧抓住“乐土”二字,引导学生通过反复读课文,体会小说展现在我们面前的赏心悦目的“景色美”,趣味横生的“童趣美”,感人至深的“人性美”,并由此启发学生仔细揣摩品味课文语言锤炼的精确,修辞运用的贴切,景物描写的细腻。
但是我们同样可以从其它地方选择切入,不同切入点的选择反映了对文章不同角度的解读,比如开头不经意间的“那地方叫平桥村,是一个离海边不远,极偏僻的,临河的小村庄。”这个环境的介绍同样作为这篇文章的一个切入点来设计教学。理由是:
(1)、离海边不远,暗示了这里的主要产业为渔业,村民们应该都具备很好的水性,船应该是重要的交通工具,其实临河也是这样。如果作者不交代这些,那么下文很多情节就失去了逻辑的线索。我们可以这样想:是不是想找就能找到船?孩子们想自己开船带迅哥儿出去一定能得到大人同意?十来岁的孩子就能把船使唤的像大白鱼在河里穿梭?等等。这样想,我们或许就明白了 鲁迅先生的写作功力。
(2)、极偏僻的。交代这里是一处“尚未开化”的地方。也正是因为极偏僻,所以孩子们发生冲突没有人想到“犯上”,这里的人才会热情的招待迅哥儿,才会担心失了礼数,才会出现罗汉豆被偷了却依然开心的满足着。可以说,正是因为极偏僻所以最淳朴,这是人性对文明最大的讽刺。
2、这篇文章写作年代久矣,对于离现实生活比较遥远的文章学生会得出不同的解读,需要我们要有充分的思想准备,学生的思维是十分活跃的,我们可以抓住“摘”和“偷”两个字,引领学生思维有效发散。
(1)、摘谁?偷谁?这是个问题。在鲁迅先生的笔下,这两个字不经意的体现出先生塑造人物的功力。当小伙伴们询问偷谁家的时候,阿发在观察了一番之后,自告奋勇的,近乎引狼入室的说“偷我家的吧,我家的大。”读到这里,孩子们的天真纯朴和那种没有被污染的活跃深深感染了我。这时,孩子们都下去“摘”了。而为了不让阿发娘知道后骂,他们又去六一公公那边“偷”了一大捧。
(2)、“摘”与“偷”的区别。几乎每个词语鲁迅先生都是隐含深意的。我们可以从这几个方面去比较的
1、心态不一样。摘是一种有恃无恐,因为主人就在身边。而偷毕竟做贼心虚,怕被六一公公骂。
2、选择不一样。摘是精挑细选,务必找最大的,吃的过瘾。偷则是囫囵吞枣眉毛胡子一把抓,不管大的小的。
3、力度不一样。摘一般都是轻手蹑脚,生怕弄坏了蚕豆的藤蔓,而偷呢?一般都是破坏型的采摘,不管周围的东西。
4、影响不一样。摘后基本上很难看出,而偷却能留下很明显的作案痕迹,这也为后面阿发娘不出场而六一公公却闪亮登场埋下了巧妙地伏笔。
5、乐趣不一样。摘总有点循规蹈矩的味道,而“偷”则有一种刺激的感觉。仅仅一个字的变化,鲁迅先生就把蕴含于夜航之中的刺激,人物的塑造以及情节的照应巧妙凸显。两个字,其实为我们插上了想象的翅膀,去神游那美好纯净的乡村,和那一群天真野趣的孩子。
所以,可以说,老文章越需要新的解读,越需要我们老师开动脑筋去思考。
(二)、《安塞腰鼓》
《安塞腰鼓》是一篇歌颂激荡的生命和磅礴力量的散文,文章的主旨有多种解读:歌颂生命中奔腾的力量;表现要冲破束缚、阻碍的强烈愿望;歌颂阳刚之美,人就应痛快淋漓的生活、表现等,但是有一点是确定的,这篇文章的教学必须以读为主,在不断的诵读中进一步感受其中蕴含的生命气息。
教学设计探索
这篇课文的教学设计,努力想突出学生的主体地位,运用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指导学生朗读课文,品味语言,开展研究性阅读,以较好地体现新课标的精神,实践新课标的理念。
1、突显主体地位,营造和谐的课堂氛围
学生是学习的主人,是课堂的主人。教师的任务是引导、点拨、扶助,尽量为学生的有效学习创造条件。比如,安塞腰鼓是产生于北方黄土高原上的一种民间艺术,充满浓郁的乡土气息,对黄土高原、安塞腰鼓存在认知距离,若是给予前期渲染,调动他们的认知情绪,那品味文字一定会更细致,更到位。基于这样的思索,我们可以在课堂上给他们听陕北民歌,感知黄土高原的风格;看腰鼓表演片断,感受安塞腰鼓火烈壮阔的气势;听课文朗诵录音,品味文字的同时,渲染赞叹安塞腰鼓的情绪。
2、化烦为简,构建简明的教学主线
《安塞腰鼓》一文,设计了两个中心问题:(1)作者向我们描绘了怎样的安塞腰鼓?你是从哪里看出来的?目的是让学生初读课文时,紧扣课文语言,说说对安塞腰鼓的初步感受。(2)你觉得这篇课文美吗?美在哪儿?目的是让学生从不同角度理解感受课文。这两个问题串成一条比较简明的教学主线,从而支起整个教学框架,给学生以更多的学习时间和空间,还课堂的主动权于学生。
3、以读为本,读悟结合,尊重学生的个性体验
语文是有声的艺术,不只是死寂的字符。学语文就要朗读,对于文章中的情趣,也只有通过反复朗读才能体味。朗读是理解、感悟、积累语言的前提。《安塞腰鼓》是一篇气势恢弘的散文诗,对这样的文章,首要的就是要指导学生朗读,从诵读中体会它的气势,实现整体感悟。对一些精美的语句,可采取“替换式品读”、“评点式品读”,从而感受语言的节奏美、诗意美、意蕴美、情味美。文中运用了大量的排比与反复,每一句“好一个安塞腰鼓”的出现都有新的感觉、新的内涵、新的情景,这些需要在一次次的朗读中产生共鸣,得到提升,从而达到“情动于中而形于外”的境界。
附:《安塞腰鼓》设计简案
教学目标:
1、知识目标:通过朗读课文,理解主要内容,学习本文形、神结合的语言,感受安塞腰鼓的磅礴气势。
2、能力目标:立足课文,注重感悟并发表自己的见解。体会文章的形式美与内在美,培养学生合作探究的能力。
3、情感目标:开放课堂,利用各种课程资源,用中华民族生命律动的厚重的阳刚之美熏陶感染学生。
教学重点:理解课文内容,感受安塞腰鼓的磅礴气势,领悟作者所歌颂的生命的力量。
教学难点:理解作者是如何通过语言文字来表现我们中华民族的阳刚之美的。
教学流程:
一、动画导入,激发兴趣
1、欣赏安塞腰鼓的表演,说说看后的感觉或者让你想起了些什么?
2、简介安塞腰鼓
3、简介作家刘成章及其作品
二、初涉文本,整体感知
1、自由朗读课文,解决生字词,说说这是怎样的安塞腰鼓。用“——的安塞腰鼓”对其进行评价,可填词、短语、句子,最好是课文中的内容,让学生自主研读,从整体上感知课文。
2、四人小组分工朗读,右上角的学生担任组长,边读边寻找文章的美点。读完后在组内用“我觉得这篇课文很美,美在——”的句式叙述出来,再推选同学准备全班交流。这个环节中学生可以自己选择感兴趣的内容学习。比如,课文的第二部分是从四个方面来描绘安塞腰鼓的,可以让学生自己选择最喜欢的来学习,一切以学生为主。
三、精读课文,品味语言
主要是采用"朗读"策略,在教师的帮助下,学生通过自读自悟,合作探究,解决文章的重、难点。侧重实现能力目标与情感目标。
1、指导学生采取"替换式品读",目的是感受语言的节奏美,诗意美。(所谓替换式品读,就是将文章中的典型的句子形式变为别的形式再读,比较、品味其中的美。)
如将文中的排比句改写成内容相同,但形式一般的句子,要求学生反复朗读、体味。
2、指导学生采取"评点式品读",目的是理解文章语言的意蕴美,情味美。学生可任意寻找自己觉得写得精彩的地方朗读,要求用"好,好在……"这一句式进行评点。可从字、词、句式、修辞、写法、结构等方面进行评点,体会作者对语言的锤炼。在交流的过程中,教师要适时给予评价,并引导学生学会认真倾听,对同学的回答进行一定的点评。
四、拓展延伸,内化语言
1、选择自己喜欢的句子或段落,读读背背
2、欣赏舞蹈《千手观音》,用自己的语言进行描述,试着用上排比、反复等修辞。
五、总结升华,布置作业
1、学生总结:说说自己的收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