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教版语文七年级上册第一单元教材分析
(2010-07-25 15:07:29)
标签:
教育 |
分类: 语文教学 |
人教版语文七年级上册第一单元教材分析
主备
一、
第一单元是以“人生”为主题组元的,侧重于怎样面对人生道路上的困难或不幸。正像 居里夫人所说的,“生活对于任何人都非易事”。进入初中学段,是人生道路上一个新的起点。在这个起点上,一个12岁少年,对未来充满了新的憧憬和向往,追求美好的人生,是孩子们共同的目标。在这个起点上,一个12岁的少年,也将面对种种困难。集中地阅读以人生为主题的课文,是初一新生非常需要的,从中可以得到非常有益的启示。
单元编排顺序,常规是先精读后略读,本单元有所突破,一略一精,不但考虑到课文内容的逻辑联系,而且考虑到新学年开头的教学氛围。第一课安排略读《在山的那边》,第二课安排精读《走一步,再走一步》,内容上从粗线条到细线条,学习情绪趋向稳定之后再行精读,兼顾初一新生的心理特点。
本单元综合性学习,主题为“这就是我”,作自我介绍,既与阅读内容紧密结合,又跟学校生活密切联系。活动方式不很繁难,便于启动尝试,便于积累经验。
本单元在初中学段是起始阶段,教学要求也是起步性的,从阅读理解上,要求整体把握课文内容,用心领会写作意图,联系自己的生活体验,想想人生的大问题。在阅读方法上,着重提高朗读能力,做到读音准确,停顿恰当,能初步读出语气。
二、单元教学目标
知识和能力:
1.
2.
过程和方法:
①.在教师的指导下学习利用网络、书籍来搜集、整理资料,帮助理解课文,领会作者的写作意图;
②.加强合作学习指导,引导和组织探究性阅读和创造性阅读;
情感态度和价值观:
①.在阅读过程中能积极调动自己的生活体验,体味、感悟和理解教材中的思想感情,自相对照反思,不断提高人文素养;
②.联系自己的生活体验,思考如何面对人生中遇到的困难和挫折和相关的人生问题,热爱生活,关爱生命。
三、如何利用教材达成目标
教材教法分析
1、在山的那边(新诗)
2、走一步,再走一步(外国散文)
教法提示:1、整体感知部分可以训练学生的默读。通过默读训练,提高阅读的速度和整体的感知能力;2、抓住重点进行探究。3、多角度解读,并引导学生联系生活理解文章的主旨。
一篇略读课文,可以从两个方面引导学生学习:一是通过多种形式的朗读,达到整体感知的目的;二是通过品味精彩语言学习表示技巧,激发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引导学生关注生活。并且可结合写作培养学生的观察和思考能力。
4、紫藤萝瀑布(当代散文)
教法借鉴:一是反复朗读,通过多种新式的朗读加深对文本的理解;二是采用收集资料辅助理解,此课可以让学生通过多种渠道搜集关于文革的资料。三是内容的理解应该以感悟人生为重点。四是本文的写景文字非常的优美,可训练学生写景状物。
5、童趣(文言文)
6、综合性活动学习
主题为“这就是我”应该注意做好以下几个方面的准备:学生对资料的充分准备;小组的合理分工;活动形式的设计;良好说话环境的创造。
7、写作训练
每篇课文的最后一道题,有的是练笔,有的是比较阅读,有的是要求搜集资料。这些题目是根据“在语文实践中提高语文实践能力”的大原则设计的,体现了语文课程的实践性特点。读了《在山的那边》,要求“以‘我终于见到了大海’为题写一段话”。读了《走一步,再走一步》,要求写自己与困难作斗争的经历和经验教训。《紫藤萝瀑布》则要求搜集资料,扩展阅读。所有这些,意在学用结合,既能走进课文,又能走出课文,将学习的成果应用到语文实践中来,通过实践提高能力。
四、教学中有哪些成功的经验或失败的教训(案例)
本单元是初中学段第一单元,是实施语文课程标准的第一步,开局关系全局,至关重要。按照课程标准,语文课究竟应该怎样上,开局就应该有个新的学习方式。
新课程标准中明确提出“ 学生是学习和发展的主体。语文课程必须根据学生身心发展和语文学习的特点,关注学生的个体差异和不同的学习需求,爱护学生的好奇心、求知欲,充分激发学生的主动意识和进取精神,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教学内容的确定,教学方法的选择,评价方式的设计,都应有助于这种学习方式的形成。”
如何在新学期的开始,培养学生学习语文的能力,能够顺利的完成学习方式的转变,养成良好的语文学习习惯?根据自己的教学案例,回顾一下教学中一些
做法。
1、 注重朗读,朗读教学贯穿始终,以读促教
朗读教学应该跟课文教学的整个过程结合起来,对课文的思想感情体会得越深入越细腻,朗读起来感情传达得越好。通过朗读,又可以加深体验与领悟。真正朗读得好,可以说他对课文一定理解得很到位。拿《走一步,再走一步》来说,那里面的感情是多种多样的,要朗读得好很不容易。比如说,五个孩子,除杰利之外,简直都是坏孩子,“我”蹲在石架上,心惊肉跳,吓得几乎晕倒,他们却说“如果你想在那里,就待着好了”,这部分应该让学生在心里体会这些孩子的心肠和口吻,自己范读一遍,再让学生分别练,读得不那么好的要矫正,这样才算是指导。再拿“我”的两句话说,“‘我下不去!’我哭着说,‘我会掉下去,我会摔死的!’”要念得好,就要教学生设身处地想想“我”当时的心情,要念出哭腔来,念出恐惧心理。待父亲一番指点鼓励后,“我慢慢地把身体移过去。‘看见了。’我说。”这“看见了”三个字,心情有了变化,但是恐惧感并未完全摆脱,要念得有分寸,也不容易,也应该教读。朗读教学,是一种训练,“训”好才能练好,没有“训”,没有指导,是很难练好的。
2、 充分利用学案的导学作用,培养学生的自学能力
学案的出现充分体现了新课标倡导的自主合作探究性学习方式的理念,那么如何设计学案,能更好的发挥学生学习的主观能动性?
学案的第一部分是自主学习,展现自我部分。这部分问题的设计一般围绕字词的积累和文章的整体感知。这也是本单元所要达成的目标。以紫藤萝瀑布为例,紫藤萝瀑布的第一课时的自学部分是这样设计的:
1、朗读课文,生字词正音
(l) 查字典,读准下面加点词的音。
仙露琼浆(
(2)查工具书,解释下面的生词。
稀落:。
伶仃:
忍俊不禁:
仙露琼浆:
盘虬卧龙:
2、作者为什么把“紫藤萝花”比喻成“瀑布”,这写出了紫藤萝花怎样的特点?
4
5、作者伫立凝望紫藤萝瀑布涌起怎样的感觉?
6
7、学生齐读课文第二段结束本课时。
课前准备:搜集文革的有关资料,写一篇题为《我所了解的文革》的小文章;借助资料了解作者
这样的问题的的设计,一是学生规范书写、积累、掌握和运用课后“读一读、写一写”中出现的常用词;能熟练使用字典、词典并养成习惯。二是培养学生的自学能力。由小学的先教后学的教学模式转变为先学后教,充分发挥学生学习的主观能动性。本单元的所有课文的生字词的学习,作者写作背景的了解,课文的整体感知,甚至《童趣》一文的文言词语的解释都可以通过这样的方式来学习。学生能自己完成的东西,尽可能让学生独立完成。
需要注意的是,这一部分的问题的设计,一定要突出单元学习的重点,注重积累,难度不宜太大,大部分学生能够独立完成。
使学生在自主学习的过程中,主动的参与到学习过程中来,从而养成学习的好习惯。
学案的第二部分是合作探究,共同提高。这部分问题的设计是对文本的深层次的解读,需要在小组合作的前提下共同完成。以紫藤萝瀑布为例,紫藤萝瀑布的第一课时的合作探究部分的问题是这样设计的:合作探究
[
a
b
c
d
e
[
这部分问题的解决,需要学生间的合作,在借助合理的小组评价能够很好的调动学生主动参与意识,开创研究性学习的新风,学生自己研究,合作学习,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
3 、合理评价,充分发挥小组合作学习的作用
小组合作学习作为一种新的学习方式,已经进入到课堂。如何合理的评价,扣住初一新生的特点,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
评价一般包括以下几部分
一是课前学习的评价
《紫藤萝瀑布》的导学部分的问题共有六个,这六个问题的反馈是这样的:朗读课文,生字词正音这类的问题,上课首先采用听写或抽查的方式评价,评价的方式是不评价个人二是评价小组的整体掌握,这样小组的成员就会团结一致攻克生字词难关;朗读课文的评价是以竞赛的形式进行,或者组与组进行,或者推选代表全班进行;这些灵活的评价方式的采用,极大地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由于评价的对象是整个组的全部成员,所以,每个小组成员都努力的主动地去完成导学案中的问题,生字会认真的写,词语会主动的记忆,课文会千方百计的朗读,力求在评价中获得肯定。
二是课堂教学过程中的评价。
《紫藤萝瀑布》的学习重点是学习本文作者抓住景物特征,以优美词句描写景物的手法。
三是对学习效果的反馈评价
四、本单元教学的两个问题
1. 关于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
2. 关于朗读教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