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转载]宋代王应麟《三字经》全文

(2014-11-30 09:00:50)
标签:

转载

 宋代王应麟《三字经》全文

 

 

    人之初,性本善。性相近,习相远。苟不教,性乃迁。教之道,贵以专。

 

    昔孟母,择邻处。子不学,断机杼。窦燕山,有义方。教五子,名俱扬。

 

    养不教,父之过。教不严,师之惰。子不学,非所宜。幼不学,老何为。

 

    玉不琢,不成器。人不学,不知义。为人子,方少时。亲师友,习礼仪。

 

    香九龄,能温席。孝于亲,所当执。融四岁,能让梨。弟于长,宜先知。

 

    首孝弟,次见闻。知某数,识某文。一而十,十而百。百而千,千而万。

 

    三才者,天地人。三光者,日月星。三纲者,君臣义。父子亲,夫妇顺。

 

    曰春夏,曰秋冬。此四时,运不穷。曰南北,曰西东。此四方,应乎中。

 

    曰水火,木金土。此五行,本乎数。曰仁义,礼智信。此五常,不容紊。

 

    稻粱菽,麦黍稷。此六谷,人所食。马牛羊,鸡犬豕。此六畜,人所饲。

 

    曰喜怒,曰哀惧。爱恶欲,七情具。□土革,木石金。与丝竹,乃八音。

 

    高曾祖,父而身。身而子,子而孙。自子孙,至元曾。乃九族,而之伦。

 

    父子恩,夫妇从。兄则友,弟则恭。长幼序,友与朋。君则敬,臣则忠。

 

    此十义,人所同。

 

    凡训蒙,须讲究。详训诂,名句读。为学者,必有初。小学终,至四书。

 

    论语者,二十篇。群弟子,记善言。孟子者,七篇止。讲道德,说仁义。

 

    作中庸,子思笔。中不偏,庸不易。作大学,乃曾子。自修齐,至平治。

 

    孝经通,四书熟。如六经,始可读。诗书易,礼春秋。号六经,当讲求。

 

    有连山,有归藏。有周易,三易详。有典谟,有训诰。有誓命,书之奥。

 

    我周公,作周礼。著六官,存治体。大小戴,注礼记。述圣言,礼乐备。

 

    曰国风,曰雅颂。号四诗,当讽咏。诗既亡,春秋作。寓褒贬,别善恶。

 

    三传者,有公羊。有左氏,有彀梁。经既明,方读子。撮其要,记其事。

 

    五子者,有荀杨。文中子,及老庄。

 

    经子通,读诸史。考世系,知终始。自羲农,至黄帝。号三皇,居上世。

 

    唐有虞,号二帝。相揖逊,称盛世。夏有禹,商有汤。周文王,称三王。

 

    夏传子,家天下。四百载,迁夏社。汤伐夏,国号商。六百载,至纣亡。

 

    周武王,始诛纣。八百载,最长久。周辙东,王纲堕。逞干戈,尚游说。

 

    始春秋,终战国。五霸强,七雄出。嬴秦氏,始兼并。传二世,楚汉争。

 

    高祖兴,汉业建。至孝平,王莽篡。光武兴,为东汉。四百年,终于献。

 

    魏蜀吴,争汉鼎。号三国,迄两晋。宋齐继,梁陈承。为南朝,都金陵。

 

    北元魏,分东西。宇文周,兴高齐。迨至隋,一土宇。不再传,失统绪。

 

    唐高祖,起义师。除隋乱,创国基。二十传,三百载。梁义之,国乃改。

 

    炎宋兴,受周禅。十八传,南北混。辽于金,皆称帝。太祖兴,国大明。

 

    号洪武,都金陵。迨成祖,迁燕京。十六世,至崇祯。阉乱后,寇内讧。

 

    闯逆变,神器终。清顺治,据神京。至十传,宣统逊。举总统,共和成。

 

    复汉土,民国兴。

 

    廿二史,全在兹。载治乱,知兴衰。读史书,考实录。通古今,若亲目。

 

    口而诵,心而惟。朝于斯,夕于斯。昔仲尼,师项□。古圣贤,尚勤学。

 

    赵中令,读鲁论。彼既仕,学且勤。披蒲编,削竹简。彼无书,且知勉。

 

    头悬梁,锥刺股。彼不教,自勤苦。如囊萤,如映雪。家虽贫,学不缀。

 

    如负薪,如挂角。身虽劳,犹苦卓。苏老泉,二十七。始发愤,读书籍。

 

    彼既老,犹悔迟。尔小生,宜早思。若梁□,八十二。对大廷,魁多士。

 

    彼既成,众称异。尔小生,宜立志。莹八岁,能咏诗。泌七岁,能赋□。

 

    彼颖悟,人称奇。尔幼学,当效之。蔡文姬,能辨琴。谢道□,能咏吟。

 

    彼女子,且聪敏。尔男子,当自警。唐刘晏,方七岁。举神童,作正字。

 

    彼虽幼,身己仕。尔幼学,勉而致。有为者,亦若是。

 

    犬守夜,鸡司晨。苟不学,曷为人。蚕吐丝,蜂酿蜜。人不学,不如物。

 

    幼而学,壮而行。上致君,下泽民。扬名声,显父母。光于前,裕于后。

 

    人遗子,金满嬴。我教子,惟一经。勤有功,戏无益。戒之哉,宜勉力

 

    近代《三字经》全文注释

 

    人之初 性本善 性相近 习相远

 

    注释:人初生(刚刚生下来时)之时,本性都是善良的。善良的本性就象一潭清泉水一样,清而纯洁,但在出生以后,在不同的生活条件和学习环境以及接触各种社会活动的不同,人就会产生差异,这个差异也会随着所接触条件的差异就会越来越大。这就是古语失之毫厘,差以千里。

 

    苟不教 性乃迁 教之道 贵以专

 

    注释:如果不及早接受良好的教育,善良的本性就会随环境的影响而改变,所谓先入为主,不可不慎!所以人在出生以后,就要注意教育方式以及给新生儿创造良好的教育和成长环境。至于教育方法,应注重在使孩子专心,有定力。课业的选择,要以专精为主,不要希求广博。据心理学家研究发现:儿童与青少年心智的发展,十三岁以前着重在记忆,之后理解力逐渐成长,故十三岁以前应注重记忆念诵为主,理解次之,不可本末倒置。

 

    昔孟母 择邻处 子不学 断机杼

 

    窦燕山 有义方 教五子 名俱扬

 

    注释:古时候孟子的母亲,为了寻找一个对孟子有益的教育环境,不辞辛劳搬了三次家。从坟场附近搬到市场边,再三迁至学校旁。有一次孟子不用功,逃学回家,孟母当着他的面将织了一半的布匹剪断,并且告诫他说:“求学的道理,就像织布一样,必须将纱线一条一条织上去,经过持续不断的努力,积丝才能成寸,积寸才能成尺,最后才能织成一匹完整有用的布;读书也是一样,要努力用功,并且持之以恒,经过长时间的累积,才能有成就。否则就像织布半途而废一样,一旦前功尽弃就毫无用处了。”

 

    [名词解释]孟子

 

    孟子(前372年—前289年。生于周烈王四年,卒于周赧王二十六年),汉族,山东邹城人。名轲,字子舆,又字子车、子居。父名激,母仉氏。中国古代伟大的思想家。战国时期儒家代表人物之一。

 

    窦禹钧(又称窦燕山)

 

    窦禹钧,字燕山,蓟州渔阳县人,生于唐末,卒于后周,官至右谏议大夫,以词学名世,并以教子有方,名垂青史。《三字经》载“窦燕山,有益方,教五子,名俱扬。”

 

    禹钧三十岁了还没有儿子,有一天梦到祖父对他说:“你不但命中无子,而且不能长寿,你应该及早地行善积德,以改变自己的命运。”从此以后,窦禹钧不再象以前那样因循地度日了,而是积极地力行善事。心地善良。仆人盗钱二百千,担心事发,具字将12岁得女儿卖给窦宅,以偿负钱,逐遁去。禹钧见小女甚怜,收为养女,成年后,为其择配良婿并陪嫁二百千钱。正月初一晚,

 

    有故事传说,有一年新年的元旦,禹钧到延庆寺去拜佛,在寺中大雄宝殿的拜垫旁,拾到了白银二百两,黄金三十两,他想一定是拜佛人的遗失物,就在寺中守候失主。等候了半天,果然看到一个哭哭啼啼而自言自语的人,禹钧问他何故哭泣,那人说:‘我父亲给绑匪掳去,将被处死,我好不容易向亲友们东借西凑,得到白银二百两,黄金三十两,预备把这笔金银赎回我父亲的死。哪知我一摸钱袋,黄金白银都没有了,这样我的父亲就难免一死,刚才我到这里来进香拜佛,不知是否遗失在寺中。’禹钧知道那人是失主不误,就将黄金白银如数归还,并且还赠给他一笔路费,失主欢天喜地的道谢而去。

 

    对于亲族中贫寒的家庭, 窦先生更是常常给予接济,没钱办丧事的就出钱帮其安葬,没钱嫁女的就出钱替办嫁妆。先生全家的生活却异常的节俭,家人从来不戴金银首饰,不穿绫罗绸缎,把省下来的钱全部用于做善事。先生还开办了一座书院,并购置了数千卷书籍,礼聘品学兼优的老师,接纳四方的孤寒子弟,供他们吃穿及学习,许多人因此得以安身立业,同时也为社会培植了许多正气。

 

    禹钧家业丰裕,经常救济穷人。据记载,资助棺椁埋葬者27户,资助陪嫁者28户,资助做买卖维持生活者数十家,经济柴米而得活者不可数计。

 

    没过多久,窦先生的家中接连生下了五个儿子,全都聪明可爱,相貌端正。窦禹钧再一次梦到祖父对他说:“你这些年来,积极行善,积了很大的功德,你的寿命将增加三十六年,五个儿子也都将显贵,你应当继续努力地做善事,不要因此懈怠啊!”

 

    禹钧有5个儿子,家教甚严,建书房40间,买书数千卷,聘请文行之士为师授业。四方有志学者,听其自至。5个儿子聪颖早慧,文行并优,时人赞为“窦氏五龙”。

 

    后来,长子仪,字可象,五代后晋天福六年(941),举进士。后汉时,官至礼部员外郎。后周时,官至翰林学士、兵部侍郎。北宋时,任工部尚书兼判大理寺。北宋建隆三年(962)奉命主撰《建隆重订刑统》(即《宋刑统》)三十卷、《建隆编敕》四卷。北宋乾德四年(966)秋,病逝,宋太祖赠仪右仆射。

 

    次子俨,字望之,后晋天福六年举进士,历仕后晋、后汉、后周各朝,屡任史官。后晋时,定朝会乐章、二舞及鼓吹十二案。后周初,修后晋高祖,少帝和后汉高祖《三朝实录》。后周显德四年(957),俨上疏陈“礼、乐、刑、政、劝农、经武”治国六纲之言,周世宗纳之。北宋建隆元年(960),任礼部侍郎,奉旨撰定祠祀乐章、宗庙谥号。俨一生著有《周正乐》一二O卷,文集七O卷。

 

    三子侃,文行并优,后晋天福六年举进士,在后周官至起居郎。

 

    四子称,字曰章,为人刚直不啊。后汉乾祜二年(949)举进士。宋太平兴国五年(980),拜为比部郎中,力主“休兵牧马,以徐图之”,阻拦宋太祖北征,被采纳,授予枢密直学士。后充职左谏议大夫,任参知政事。太平兴国七年(982)秋卒。宋太宗亲临吊唁,赠工部尚书。

 

    五子僖,在北宋任左补阕,为官清廉,名扬城内。

 

    窦燕山后继孙子八位,也都继续显贵,窦先生享寿八十二岁,临终时身无疾病,谈笑而逝。(这种无病无灾而死叫为好死,是人生的五福之一)

 

    自古以来,就有父母种什么因,儿孙得什么果的进行教说。广行善事,广积阴功才是父母对子女最大的慈爱。

 

    积德的家庭必然诞生聪明有福的儿孙。如《周易》所说:“积善之家,必有余庆。”这就是三字经中所说的:‘窦燕山,有义方,教五子,名俱扬。’虽然这仅是寥寥四语,但窦燕山的事迹,证明因果报应确实不虚,足以劝世励俗。

 

    养不教 父之过 教不严 师之惰

 

    子不学 非所宜 幼不学 老何为

 

    注释:生育子女,若只知道养活他们,而不去教育,那是作父母的失职。老师教导学生,不只是知识、技艺的传授,更重要的是教导学生做人处世的道理,使学生能够与人相处融洽,做事有方法,活得健康愉快有意义。因此对于学生的要求一定要认真严格,不能偷懒怠惰,才能教出好学生。严师出高徒,严是认真,一丝不苟的态度。要教出好孩子,必须父母与老师双方面配合,也就是家庭教育和学校教育共同努力。为人子女如果不用心学习,是不对的!年纪小的时候,不肯努力、用功学习,等到年纪大了,还能有什么作为呢?少壮不努力,老大徒伤悲。

 

    玉不琢 不成器 人不学 不知义

 

    为人子 方少时 亲师友 习礼仪

 

    注释:一块玉石,如果不经过精工巧匠的精心去雕琢,就不能成为有用的器具和美玉,更不会成为世间之宝;人也是一样,如果不通过过学习,就无法明白做人处事的道理,不知道那些可以做哪些事不可以做,遇到事物怎么去做,没有正确的处世方法,没有不会有好的人生方向。作子弟的(在这里也可以说,作为一个年少的青少年,要趁着年少的时候亲近良师(向好的老师学习知识)、结交益友(近朱者亦,近墨者黑,就是告诉人在不同的环境下就会出现不同的世界观以及人生观,也不会培养出不同的性格),好好学习待人处事、应对进退的礼仪。

 

    香九龄 能温席 孝於亲 所当执

 

    融四岁 能让梨 弟於长 宜先知

 

    注释:黄香是东汉江夏人,他九岁的时候,就懂得孝顺父母,夏天天气热的时候,他就用扇子先将父亲的床铺扇凉,再请父亲就寝;冬天天冷的时候,他就先将父亲的被子睡温暖,再请父亲安睡。类似这种孝顺的行为,是每一个为人子女所应当尽的本分。

 

    东汉末年的孔融,才四岁的时候,就晓得礼让兄长,将大的梨子让兄长吃,自己选择较小的。这种尊敬兄长、友爱兄弟的美德,应当及早教育培养。

 

    [名词解释]

 

    黄香(18-106年)是我国东汉时期的一位文化名人。他为官的品位并不高,最高职务是魏郡太守,大约也就是一个四品官员。但他生命历程中有两个亮点:一是他9岁时,母亲去世,他对父亲格外孝敬,夏天他将床枕扇凉,冬天用身体把被褥温暖后,才让父亲安睡;二是他很小的时候,便广泛阅读儒家经典,精心钻研道德学术,能写文章,当时京师称誉为“天下无双,江夏黄童”。汉章帝还曾特许他到宫中藏书之所东观读书。孔子曾说:“孝悌也者其为人之本欤”。尊敬长辈,友爱兄弟,是做人的根本。黄香的这种品行正符合封建社会的伦理道德标准。旧传元代郭守正挑选了历史上的二十四位孝子,辑成《二十四孝子》一书,作为做人的楷模,黄香名列其中。因此,自明清以来,黄香一直被人们所推崇。

 

    令人遗憾的是,这样一位历史名人,由于年代久远,其生平履历中却留下了许多疑问。如关于他的生年,他的家世等,史书缺载。特别是他被罢免魏郡太守一事,至今仍是一个谜团。按《后汉书》黄香本传载,延平元年(106),全国普遭水灾,朝廷敕令各地,不准虚饰灾情,掩匿盗贼,草菅人命,中饱私囊。黄香终因此事受牵连而被免职。数月后,卒于家。这其中的详情后人不得而知。

 

    黄香墓自古以来就在云梦,墓在今云梦县城北郊十五华里。孝南区董永街黄桂庭老人所存之敦本堂《黄氏宗谱》记载:该墓为清康熙四十九年新安派裔孙置地重建,墓前有湖广总督郭世龙加建的石牌坊,墓园占地八亩,墓碑高七尺,宽二尺五,上刻:“汉孝子魏郡太守尚书令黄公讳香字文疆府君之墓”。⒃郭世龙,山西汾州人,是清初与于成龙齐名的干练大臣,相信他对立牌坊这样严肃的事情决不会马虎从事。乾隆年间的礼部侍郎吴省钦任湖北督学时来云梦凭吊黄香墓,还吟诵“粹质涵江夏,高文启汉京。一堂尊始祖,百步表佳城。婉娈垂髫岁,殷勤奉枕情……”十二韵五言排律,表达对黄香的敬仰之情 

 

    孔融让梨典故

 

    孔融小时候聪明好学,才思敏捷,巧言妙答,大家都夸他是奇童。4岁时,他已能背诵许多诗赋,并且懂得礼节,父母亲非常喜爱他。

 

    一日,父亲的朋友带了一盘梨子,父亲叫孔融他们七兄弟从最小的小弟开始自己挑,小弟首先挑走了一个最大的,而孔融拣了一个最小的梨子说:“我年纪最小,应该吃小的梨,剩下的大梨就给哥哥们吧。”父亲听后十分惊喜,又问:“那弟弟也比你小啊?”孔融说:“因为我是哥哥,弟弟比我小,所以我也应该让着他。”孔融让梨的故事,很快传遍了曲阜,并且一直流传下来,成了许多父母教育子女的好例子。

 

    孔融小时候,不仅学习勤奋,而且善于思考。父亲外出拜客总是带着他去。10岁那年,他随父亲来到洛阳。正逢洛阳太守李膺大府内走。这时守门人忙把拉,问道:“你是哪家小孩,到一边玩去!”孔融严肃地回答说:“请你们进去通报,山东孔融来访。”守门人见他一本正经,也不知是什么来头?笑着问:“小公子,可有红贴?”孔融说:“我家和你家主人世代交往,又有师生之谊,无需红贴,只管通报。”守门人怕慢待贵客,只好进去通报。这时李膺正和许多文人雅士交谈,听了通报,一时想不起这位孔融和自己家庭是什么关系,只好哈哈:“请进!”小孔融兴冲冲走进大厅,一边向主人问候,一边拱手招呼各位来宾,态度不亢不卑。李膺一边让座,一边打量着这位俊才少年,心里好生奇怪:这小孩从未见过面,而他为何自称通家呢?于是,李膺问道:“小公子,你说我们两家世代交情,我怎么想不起来啊!”孔融微笑着说:“500年前孔子曾经问礼于老子,孔子姓孔,老子姓李,说明孔、李两家500年就有师生之谊。今你姓李,我姓孔,也是师生关系,我们两家不是累世通家吗!”

 

    孔融语出惊人,在座客人无不暗暗称奇。太守李膺不禁哈哈大笑起来:“小公子真神童也。”唯有太中大夫陈韪不以为然,冷冷地说:“小时候聪明的人,长大后未必有作为。”面对挑战,孔融笑着说:“这样说来,先生小时候一定很聪明。”这一巧妙对答,弄得陈韪面红耳赤无言回对,暗暗坐在一旁生气。孔融则目不斜视,装着大人模样,一本正经地喝着茶,引得众人哈哈大笑。

 

    [原文:孔融,字文举,东汉曲阜人也。孔子二十世孙,泰山都尉孔宙次子。融七岁时,×月×日,值祖父六十寿诞,宾客盈门。一盘酥梨,置于寿台之上,母令融分之。融遂按长幼次序而分,各得其所,唯己所得甚小。父奇之,问曰:他人得梨巨,唯己独小,何故?融从容对曰:树有高低,人有老幼,尊老敬长,为人之道也!父大喜。]

 

    孔融(153~208年),东汉文学家,鲁国(今山东曲阜)人,字文举,家学渊源,是孔子的二十世孙。父亲孔宙,做过太山都尉。孔融少时成名(著名的孔融让梨讲的就是他的故事),几次辞谢了州郡的辟举,于灵帝时“辟司徒杨赐府”(《后汉书·孔融传》,以下引文凡未另注明者均出自此处),开始步入仕途。中平初(185年),举高第,为侍御史,与中丞不合,托病辞归。后辟司空府为僚属,拜中军候,迁虎贲中郎将。献帝初平元年(190年),因忤董卓,转为议郎,出至黄巾军最盛的青州北海郡(东汉郡国名,治所在今山东昌乐西)为相,因颇有政声,时人又称他为“孔北海”。兴平二年(195年),刘备表荐他领青州刺史。建安元年(196年),袁绍之子袁谭攻青州,孔融只身出奔,妻子被俘。曹操迁献帝都许昌,孔融先后担任将作大匠、少府、太中大夫等职。这时曹操专权,他与曹操政治上颇有分歧,每多乖忤,终于在建安十三年(208年)被曹操所杀。

 

    孔融是东汉末年一代名儒,继蔡邕为文章宗师,亦擅诗歌。魏文帝曹丕悬赏征募他的文章,誉为建安七子之首,叹为"扬(雄)、班(固)俦也"(《典论·论文》)。文章以议论为主,内容大抵为伸张教化,宣扬仁政,荐贤举能,评论人物,多针对时政直抒己见,颇露锋芒,个性鲜明。在艺术上,文句整饬,辞采典雅富赡,引古论今,比喻精妙,气势充沛。现存作品只有散文和诗。《荐祢衡表》力荐青年才士祢衡,要求"令衡以褐衣召见",称赞祢衡"忠果正直,志怀霜雪,见善若惊,疾恶若仇",盛夸他"飞辩骋辞,溢气坌涌,解疑释结,临敌有余";《与曹公论盛孝章书》引经据典,反复论证,从人情友道、宰相惜贤等方面讽谕曹操解救被孙权围困的盛孝章,义不容辞;至于讽刺曹丕纳袁熙妻为妾,比喻为"武王伐纣,以妲己赐周公"(《与曹公书》);嘲弄曹操远征乌桓,可以把从前"肃慎氏不贡□矢,丁零盗苏武牛羊"一并查究;反对曹操禁酒,则发怪论说"尧非千钟,无以建太平;孔非百觚,无以堪上圣"(《难曹公表制酒禁书》)等;都可见文如其人,以才气取胜。所以曹丕论其文"体气高妙,有过人者,然不能持论,理不胜词,以至乎杂以嘲戏"(《典论·论文》)。《临终诗》抒泄忠悃孤愤之情:"谗邪害公正,浮云翳白日。靡辞无忠诚,华繁竟不实。"风格与无名氏古诗相近。题一作《折杨柳行》(《北堂书钞》)卷一百五十八),亦可见当时古诗与乐府五言往往相混。其六言诗3首叙汉末董卓作乱及曹操迁许史事,为咏史一类,而语言通俗,叙史简明。此外,《古文苑》载有孔融《杂诗》2首,但《文选》李善注引屡作李陵诗,真伪莫定。而其诗亦近无名氏古诗一类,逯钦立《先秦汉魏晋南北朝诗》系入《李陵录别诗》。曾作《郡国姓名离合诗》分扣“鲁国孔融文举”六字,在灯谜界被尊为文人诗谜的开山作。

 

    首孝弟 次见闻 知某数 识某文

 

    一而十 十而百 百而千 千而万

 

    注释:做人第一重要的是孝顺父母,友爱兄弟,其次才是增广见闻学习知识,明白数字的变化,并研读古圣先贤的文章,来修养自己。知识是靠月以积累,从一到十,一是数字的开始,十个十就是一百,十个百是一千,十个千是一万,如此累积上去,可以无穷无尽。知识就会丰富,人也会由此而聪明。

 

    三才者 天地人 三光者 日月星

 

    三纲者 君臣义 父子亲 夫妇顺

 

    注释:古人以为构成生命现象与生命意义的基本要素是:天、地、人;「天」是指万物赖以生存的空间,包括日月星辰运转不息,四季更替而不乱。昼夜寒暑都有一定的次序;「地」是指万物藉以生长的地理条件和各种物产;「人」是万物之灵,要顺天地化育万物。三种光明的来源是指日月星。维持人与人之间最重要的三种伦常关系,就是君臣之间有道义,父子之间有亲情,夫妻之间能相互尊重和睦相处。君义臣忠,父慈子孝,夫义妇顺。

 

    三从四德,三纲五常是古代一种人的行为规范和道德标准。

 

    [名词解释] 三纲五常

 

    《论语·为政》“殷因于夏礼,所损益可知也”何晏集解:“马融曰:‘所因,谓三纲五常也。”“三纲”即“君为臣纲”、“父为子纲”、“夫为妻纲”;“五常”是指“”。

 

    ▲“三纲”是指“君为臣纲,父为子纲,夫为妻纲”,要求为臣、为子、为妻的必须绝对服从于君、父、夫,同时也要求君、父、夫为臣、子、妻作出表率。它反映了封建社会中君臣、父子、夫妇之间的一种特殊的道德关系。

 

    ▲“五常”即仁、义、礼、智、信,是用以调整、规范君臣、父子、兄弟、夫妇、朋友等人伦关系的行为准则。

 

    名教观念是儒家政治思想的重要组成部分,名即名份,教即教化,名教即通过上定名份来教化天下,以维护社会的伦理纲常、政治制度。

 

    ▲三纲、五常这两个词,来源于西汉董仲舒的《春秋繁露》一书。但作为一种道德原则、规范的内容,它渊源于先秦时代的孔子。孔子曾提出了君君臣臣、父父子子和仁义礼智等伦理道德观念。孟子进而提出“父子有亲,君臣有义,夫妇有别,长幼有序,朋友有信”的“五伦”道德规范。董仲舒按照他的大道“贵阳而贱阴”的阳尊阴卑理论,对五伦观念作了进一步的发挥,提出了三纲原理和五常之道。董仲舒认为,在人伦关系中,君臣、父子、求全责备三种关系是最主要的,而这三种关系存在着天定的、永恒不变的主从关系:君为主、臣为从;父为主,子为从;夫为主,妻为从。亦即所谓的“君为臣纲,父为子纲,夫为妻纲”这三纲。三纲皆取于阴阳之道。具体地说,君、父、夫体现了天的“阳”面,臣、子、妻体现了天的“阴”面;阳永远处于主宰、尊贵的地位,阴永远处于服从、卑贱的地位。董仲舒以此确立了君权、父权、夫权的统治地位,把封建等级制度、政治秩序神圣化为宇宙的根本法则。董仲舒又认为,仁、义、礼、智、信五常之道则是处理君臣、父子、夫妻、上下尊卑关系的基本法则,治国者应该给予足够的重视。在他看来,人不同于其他生物的一个重要特点,在于人类具有与生俱来的五常之道。坚持五常之道,就能维持社会的稳定和人际关系的和谐。从宋代朱熹开始,三纲五常联用。

 

    名教观念最初也始于孔子。孔子强调以等级名份教化社会,认为为政首先要“正名”,做到“君君、臣臣、父父、子子”。董仲舒倡导审察名号,教化万民。西汉武帝时,把符合统治利益的政治观念、道德规范等立为名分,定为名目,号为名节,制为功名,用它对百姓进行教化。称“以名为教”。其内容主要就是三纲五常。但“名教”这个词的出现是在魏晋时期,用来指以孔子的“正名”思想为主要内容的礼教。魏晋时期围绕“名教”与“自然”的关系展开了论辩。王弼糅老庄思想于儒,认为名教出于自然;嵇康提出了“越名教而任自然”的思想;西晋郭象则认为名教即自然。宋明以后,名教被称作“天理”,成为禁锢人们言行的桎梏。如违犯伦理纲常,即被视为“名教罪人”。

 

    三纲五常和名教观念起到了一定的维护社会秩序、规范人际关系的作用,用现代的观点去审视它,应该是构成文明和谐社会的重要原素。

 

    曰春夏 曰秋冬 此四时 运不穷

 

    曰南北 曰西东 此四方 应乎中

 

    注释:一年之中春夏秋冬四季各有特色,循环运转,永不止息。春耕、夏耘、秋收、冬藏四季变化是因为地球绕著太阳公转的关系。东南西北这四个方向,都以中央为准互相对应。如果没有中心,就没有东西南北,因此中心移动,方向也跟着改变。这是在告诉人们,地球在永远不休止的动力,春夏秋冬也一素的跟随着不断的重复,无论四面八方,东南西北,但总会有一个中点,这个中点也是告诉你在客观上有一个相应的位置,在思想上要有一个能够适应社会发展的理想!

 

    曰水火 木金土 此五行 本乎数

 

    十干者 甲至癸 十二支 子至亥

 

    注释:古人以木火土金水,为构成物质的五种基本特性,称为五行,并将这五行的变化以数学的原理加以归纳,发现它们之间有相生相克的关系,如水生木、木生火、火生土、土生金、金生水是相生的关系;金克木、木克土、土克水、水克火、火克金是相克的关系。天干是指:甲乙丙丁戊己庚辛壬癸,地支是指:子丑寅卯辰巳午未申酉戌亥。天干与地支互相配合用来计算年日,如甲子年、乙丑年等。天干地支也是古代一个计数方法,在古代历法记载就是用的天干地支。

 

    曰黄道 日所躔 曰赤道 当中权

 

    赤道下 温暖极 我中华 在东北

 

    注释:黄道是古代人指太阳在太空中所运行的轨道的一种称法,赤道是地球的中线,将地球分为南半球和北半球。赤道附近为热带,温度极为炎热,我们的国家,位置在北半球的东边,因为上地面积广大,所以包含了热带、温带、和寒带。这几句告诉了一些地理知识,也告诉了我中华在地球的相对位置,以及所属的气温带。

 

    曰江河 曰淮济 此四渎 水之纪

 

    曰岱华 嵩恒衡 此五岳 山之名

 

    注释:这一段是告诉我们国家,主要江河以及名山大川。我国江,就是第一大江长江,河,就是生命之河黄河,除此之外还有淮河和济水,这四条河最后都向东流入大海。李白诗:黄河之水天上来,东流入海不复回。后十二个字,说要记叙我国的名山大川,即东岳泰山,西岳华山,中岳嵩山,北岳恒山,南岳衡山。这五座山称为五岳,是中国五大名山。

 

    [名词解释]

 

    五岳之首泰山(东岳)

 

    泰山 又称岱山岱宗、岱岳、东岳、泰岳等。名称之多,实为全国名山之冠。泰山之称最早见于《诗经》,“泰”意为极大、通畅、安宁。《五经通义》云:“宗,长也,言为群岳之长”。泰山突兀的立于华北大平原边上的齐鲁古国,同衡山恒山华山嵩山合称五岳,因地处东部,故称东岳。泰山地处山东中部,泰山南麓,北依省会济南,南临“圣城”曲阜,东连“齐都”淄博,西滨黄河(北纬36°15'3",东经117°6'0")。泰山形成于太古代﹐因受来自西南和东北两方面的挤压力﹐褶皱隆起﹔经深度变质而形成中国最古老的地层──泰山群;后因地壳变动,被多组断裂分割,形成块状山体。现每年以0.5毫米的速度继续增高。它东临波澜壮阔的大海,西靠源远流长的黄河,凌驾于齐鲁大地,几千年来一直是东方政治、经济、文化的中心。泰山有着深厚的文化内涵,其古建筑主要为明清的风格,将建筑、绘画、雕刻、山石、林木融为一体,是东方文明伟大而庄重的象征。几千年来,泰山成为历代帝王封禅祭天的神山,随着帝王封禅,泰山被神化,因而又享有“五岳之长”的称号。佛道两家,文人名人纷至沓来,给泰山与泰安留下了众多名胜古迹。道教称第二小洞天﹐名其岳神为天齐王。泰山自然景观雄伟高大,有数千年精神文化的渗透和渲染以及人文景观的烘托而被称为“五岳之首”,它是中华民族的精神文化的缩影,而今又成为世界珍贵遗产。泰山风景名胜以泰山主峰为中心,呈放射状分布,由自然景观与人文景观融合而成。从祭地经帝王驻地的泰城岱庙,到封天的玉皇顶,构成长达十公里的地府——人间——天堂的一条轴线。华民族几千年的文化历史长河,使泰山已成为中华民族的象征。气势磅礴的泰山,知名度可与万里长城媲美。从司马迁的名言:“人固有一死,或重于泰山,或轻于鸿毛。”到“泰山压顶不弯腰”,杜甫“会当凌绝顶,一览众山小。”……,都在不断加深着我们对泰山的向往。登临泰山,犹如攀登长城一样,成为许多中国人的梦想。泰山雄峙于山东中部,泰安城北,人称“五岳之首”。东岳泰山古称“岱山”、“岱宗”,春秋时改称“泰山”。泰山前邻孔子故里曲阜,背依泉城济南,面积达426平方千米,主峰玉皇顶海拔1545米,气势雄伟,拔地而起,有“天下第一山”之美誉。1987年被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列入世界自然文化遗产名录。

 

    泰山是五岳之一,古名“岱宗”,春秋时始称泰山。它在山东省中部,津浦铁路的东侧,因位于我国东部,故称东岳。 泰山山势雄奇,景色秀美,居五岳之首,故古时被称为“五岳之长”、“五岳独宗”、“五岳独尊“。

 

    泰山最引人入胜的地方就是泰山是中国历史上唯一受过皇帝封禅的名山。同时泰山也是佛、道两教兴盛之地,是历代帝王朝拜之山。历代帝王所到之处,建庙塑像,刻石题字,留下了众多文物古迹。历代名人宗师对泰山亦仰慕备至,纷纷到此游览。历代赞颂泰山的诗词、歌赋多达一千余首。走进泰山,就是走进历史。从泰城西南祭地的社首山、蒿里山至告天的玉皇顶,数不胜数的名胜古迹、摩崖碑碣遍布山中。岱庙内,汉武帝植下的柏树翠影婆娑;红门宫前,孔子“登泰山小天下”的感慨,余音缭绕;回马山上,唐玄宗勒马而回的怯懦,神态尤现;云步桥畔,秦始皇敕封的五大夫松,瘦骨昂藏;十八盘道,李白杜甫历代文人“笑拍红崖咏新作”,墨意未尽,豪风犹在;碧霞祠里,隆重的封禅仪式绰绰伊始。此外还有岱庙、普照寺、王母池、经石峪、碧霞祠、日观峰、南天门、玉 皇顶等主要名胜古迹。

 

    泰山兼具古、丽、幽、妙,摩崖碑碣数不胜数,庙宇观堂满山遍布,山势壮丽,自然景观巍峨、雄奇、沉浑、峻秀。全山有古建筑群20多处,历史文化遗迹2000多处,历代文人雅士吟咏题刻和碑记无数。泰山的自然风光更是泰山引人之处,泰山高峰峻拔,雄伟多姿,既是“天然山岳公园”,又是“东方历史文化缩影”。泰山山谷幽深,松柏漫山,著名风景名胜有天柱峰、日观峰、百丈崖、仙人桥、五大夫松、望人松、龙潭飞瀑、云桥飞瀑、三潭飞瀑等。全山分麓、幽、妙、奥、旷五区。麓区山水相映,古刹幽深,位于泰山南麓中路与西路之间的环山路线;幽区绿荫环绕,一步一景,令人目不暇接,位于岱庙沿中路至南天门之间;妙区虽地势平坦,然别有洞天,景色格外宜人,位于过南天门经天街至绝顶之间;奥区林木苍郁,花草茂盛,位于泰山之阴为后石坞;旷区坦途绿荫,溪深谷幽,位于大众桥过黑龙潭沿西溪桥至中天门。

 

    华山(西岳)

 

    中国五岳之一,陕西省名山。位於华阴县,属秦岭东段。古称太华山,又称西岳。由中(玉女)、东(朝阳)、西(莲花)、南(落雁)、北(五云)五个山峰组成。远望状如莲花,故称「华山」。为花岗岩断块山,最高峰海拔2,154公尺。险峻的奇峰峭壁俯瞰渭河平原,有壁立千仞之势,自古为游览胜地。华山多地形雨,山水向岩石节理集中,形成冲沟。沟谷堆积有巨大岩块,著名的「鱼石」即为清康熙年间(1662?1722)爆发泥石流所形成。华山北坡大断层近期仍有活动,1556年华县地震达到芮氏8级。

 

    华山被称为“西岳”,是我国著名的五岳之一,位于陕西华阴市境内,距西安 120 公里,海拔2154.9米。它南接秦岭,北瞰黄渭,扼守着古代中国心脏地区,--古称“天府之国”的长安关中地区进出中原的门户,素有“奇险天下第一山”之称。1982年,华山以陕西华山风景名胜区的名义,被国务院批准列入第一批国家级风景名胜区名单。

 

    华山是由一块完整硕大的花岗岩体构成的,它的历史衍化可追溯到1.2 亿年前,据《山海经》记载:“太华之山,削成而四方,其高五千仞,其广十里。”

 

    现在的华山有东、西、南、北、中五峰,主峰有南峰“落雁”、东峰朝阳”、西峰“莲花”,三峰鼎峙,“势飞白云外影倒黄河里”,人称“天外三峰”。还有云台、玉女二峰相辅于侧, 36 小峰罗列于前,虎踞龙盘,气象森森,因山上气候多变,形成“云华山”、“雨华山”、“雾华山”、“雪华山”给人以仙境美感。是所谓的西京王气之所系。

 

    华山是中华民族文化的发祥地之一,据清代著名学者章太炎先生考证,“中华”、“华夏” 皆因华山而得名。《尚书》里就有有关华山的记载;《史记》中也有黄帝华山巡游的事迹;秦始皇汉武帝武则天唐玄宗等十数位帝王也曾到华山进行过大规模祭祀活动。

 

    华山还是道教名山;《华山记》谓“山顶池中,生千叶莲,服之羽化,因名华山”。道教称第四小洞天,名其岳神为金天王。有四仙庵﹐传为谭紫霄﹑马丹阳﹑刘海蟾﹑邱处机修炼处,陈抟亦隐居此山。《华岳志》称陈抟隐于云台观,殁于张超谷石室,葬于玉泉院。有避诏崖﹑希夷祠﹑希夷睡洞和睡像等遗迹。传华山为“第四洞天”,有陈抟郝大通、贺元希最为著名的道教高人。山上现存七十二个半悬空洞,道观 20 余座,其中玉泉院东道院镇岳宫被列为全国重点道教宫观。

 

    蒿山(中岳)

 

    嵩山位于河南省西部,地处河南省登封市西北面,是五岳的中岳。1982年,嵩山以河南嵩山风景名胜区的名义,被国务院批准列入第一批国家级风景名胜区名单。2004年2月13日被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地学部评选为“世界地质公园”。2007年5月8日,登封市嵩山少林景区经国家旅游局正式批准为国家5A级旅游景区嵩山世界地质公园位于河南省登封市,总面积450平方公里,东依省会郑州,西临古都洛阳,北临黄河,南靠颍水。由太室山少室山组成,最高峰(峻极峰)1491.7米。东西绵延约60余千米。古名为外方、嵩高、崇高。五代后称中岳嵩山,与泰山华山恒山衡山共称五岳。这里山峦起伏,峻峰奇异。历史上根据山峰坐落方位,形状外貌和名人遗迹等,分成太阳、少阳、明月、玉柱、万岁、凤凰、悬练、卧龙、玉镜、青童、黄盖、狮子、鸡鸣、松涛、石幔、太白、罗汉、白鹿等72峰。嵩山顶又名峻极峰,是嵩山的最高峰,古有“峻极于天”之说。

 

    恒山(北岳)

 

    恒山,人称北岳,与东岳泰山、西岳华山、南岳衡山,中岳嵩山并称为五岳,扬名国内外。1982年,恒山以山西恒山风景名胜区的名义,被国务院批准列入第一批国家级风景名胜区名单。曾名常山、恒宗、元岳、紫岳。位于浑源县城南10公里处,距大同市62公里。

 

    恒山,亦名“太恒山”,又名“元岳、紫岳、大茂山”,汉时因避汉文帝刘恒讳,一度改称为“常山”。据《尚书》载:舜帝北巡时,曾遥祭北岳,遂封北岳为万山之宗主;之后,大禹治水时有“河之北属恒山”的记载;先后有秦始皇、汉武帝、唐太宗、唐玄宗、宋真宗封北岳为王、为帝,明太祖又尊北岳为神,可见历史之悠久。

 

    衡山(南岳)

 

    衡山又名南岳,是我国五岳之一,位于湖南省衡阳市南岳区。由于气候条件较其他四岳为好,处处是茂林修竹,终年翠绿;奇花异草,四时放香,自然景色十分秀丽,因而又有“南岳独秀”的美称。清人魏源《衡岳吟》中说:“恒山如行,岱山如坐,华山如立,嵩山如卧,惟有南岳独如飞。”这是对衡山的赞美。

 

    曰士农 曰工商 此四民 国之良

 

    曰仁义 礼智信 此五常 不容紊

 

    注释:士是读书人,士农工商这四种身份的人民,是组成社会、建立国家的基本份子(也就是现在所说的工人、农民、商人)。这些人都是社会的栋梁,社会发展的劳动者和创造者。仁义礼智信,维系着人与人之间的关系,这五种道理永远不变,必须遵守不容许混淆。仁是爱人表现;义是公正合宜,是正正当当的行为;礼者理也,是规规矩矩的态度;智是慎思明辨的能力;信是诚实不自欺亦不欺人的态度,现在表述为诚信。这是中华民族能够繁荣昌盛文明的一个重要因素,

 

    地所生 有草木 此植物 遍水陆

 

    有虫鱼 有鸟兽 此动物 能飞走

 

    注释:大地所生长的生物,种类繁多,像草木是属于植物,遍及陆上及水上。至于动物有虫、鱼、鸟、兽,它们有的能在空中飞翔,有的是行走在陆地上,还有的生活在水中。地球是一个万事万物各种生命共同生存的一个地球。

 

    稻梁菽 麦黍稷 此六谷 人所食

 

    马牛羊 鸡犬豕 此六畜 人所饲

 

    注释:稻米、高梁、黄豆、麦、黍(黏)、稷(不黏)等,六种谷物是供人类所食用的主食;中国地大物博,各地气候、风俗、民情不同,因此主食各不相同。马牛羊鸡狗猪,这六种动物是人类所饲养的主要动物,他们都为人的生存和生活作出了贡献。

 

    曰喜怒 曰哀惧 爱恶欲 七情具

 

    青赤黄 及黑白 此五色 目所识

 

    注释:喜悦快乐、生气、忧伤、害怕不安、爱惜眷恋、憎恨讨厌、及想要拥有的欲望,是人人都具备的七种情绪。有智慧、有修养的人能适当的调节控制,不受情绪所左右,做情绪的主人,不作情绪的奴隶。青红黄黑白,是我国古代所定的五种颜色,称为五色,我们很容易就能用眼睛辨别出来。

 

    酸苦甘 及辛咸 此五味 口所含

 

    羶焦香 及腥朽 此五臭 鼻所嗅

 

    注释:酸、苦、甜(甘)、以及辣(辛)和咸这五种味道,是食物中所包含的五种味道。羊臊味(羶)、烧焦味、香味、鱼腥味、腐烂的臭味,这五种气味,是我们的鼻子所闻到的五种味道。

 

    匏土革 木石金 丝与竹 乃八音

 

    曰平上 曰去入 此四声 宜调协

 

    注释:匏瓜与黏土古人制作成吹奏的乐器(如笙、埙),革是指牛皮,可以制成乐器称为鼓,有振奋人心的作用,如晋鼓、腰鼓、博浪鼓等。木制的乐器有木鱼、梆子、拍板、祝和敔。石类乐器有磬(石磬),金属铸成的乐器有钟、锣、钹、铙等。丝类乐器是因为中国古代用蚕丝作弦,故称为丝类,有琴、瑟、筝以及後来的胡琴、琵琶、小提琴、吉他等都是。竹制乐器是用竹管穿孔而制成,主要分为笛(横吹)和箫(直吹)。以上这八种乐器可作为八音的代表,「音乐」可以调和身心,它和「礼」是相辅相成的。平、上、去、入是古时候的四声,讲话时咬字发音应该正确,才能让人听得清楚明白。平声即是现在国音中的第一和第二声,上声即是国音的第三声,去声即是国音的第四声,入声音调短促而急,分布在国音声调中。

 

    高曾祖 父而身 身而子 子而孙

 

    自子孙 至玄曾 乃九族 人之伦

 

    注释:高曾祖代表了三代,即是高祖、曾祖、祖父,然后是父亲再来是自己本身,往下是儿子、孙子、曾孙、玄孙,一共九代亲族称为九族,包含自身以上的上四代及下四代,是我们的直系血亲,和自己关系最为密切。是家族中长幼尊卑基本的伦常关系。(至玄曾三字,为求押韵而对调)。

 

    父子恩 夫妇从 兄则友 弟则恭

 

    长幼序 友与朋 君则敬 臣则忠

 

    注释:以下是讲五伦,五伦彼此之间都有互相对待的原则。父慈子孝,父亲慈祥恩爱,子女孝顺,夫义妇顺从,夫妻之间应该互相尊重体谅。至於兄弟姊妹之间,作兄长姊姊的应该爱护弟妹,弟妹也应该恭敬兄长姊姊。长幼之间要有伦常秩序,朋友相处也要诚实互信真心的交往,领导者对部属要尊重,部属对长官应忠于职守认真做事,各尽本分。

 

    [名词解释] 五伦

 

    即五种人伦关系。古人以君臣、父子、夫妇、兄弟、朋友为“五伦”。孟子认为:父子之间有骨肉之亲,君臣之间有礼义之道,夫妻之间挚爱而又内外有别,老少之间有尊卑之序,朋友之间有诚信之德,这是处理人与人之间关系的道理和行为准则。《孟子.滕文公上》:“使契为司徒,教以人伦:父子有亲,君臣有义,夫妇有别,长幼有序,朋友有信。”

 

    此十义 人所同 当顺叙 勿违背

 

    斩齐衰 大小幼 至缌麻 五服终

 

    注释:从父子恩到臣则忠,这十条义理,每一个人都要遵守奉行,要了解亲疏关系,注意先後顺序不可以违背。

 

    古时候父母、祖父母、兄弟、伯叔、外祖父与表兄弟等亲人,过世时所穿的丧服都有一定的礼节,不可混乱。慎终追远,民德归厚矣。子曰:「生,事之以礼。死,葬之以礼,祭之以礼。」都很注重礼节。

 

    礼乐射 御书数 古六艺 今不具

 

    惟书学 人共遵 既识字 讲说文

 

    注释:学习礼节仪规、音乐、射箭、驾驭马车、书法、数学,是古人教导子弟必备的六种技能,称为六艺,(现在的学生在学习知识上,已经远远超出了过去那些内容。不过,有些内容也在慢慢的失传!)。只有练习书法写字,大家仍然共同遵守。已经认识字之后,接着就要讲解学习文字的构造和它的意义。

 

    有古文 大小篆 隶草继 不可乱

 

    若广学 惧其繁 但略说 能知原

 

    注释:中国文字源远流长,有他独特的意义,较早有甲骨文、钟鼎文,再是大篆、小篆,继之有隶书、草书、这些都要分清楚不可混乱。天地之间的学问广大无边,如果都想要学,恐怕会无从学起,不如选择一门深入,长时薰修,日积月累功夫精深,自然水到渠成成就非凡,其馀的只须知其概要,了解来源就可以了。

 

    凡训蒙 需讲究 详训诂 明句读

 

    为学者 必有初 小学终 至四书

 

    注释:凡是教导初学的学童,一定要讲究教学方法,义理讲解要详细,并且考察事实说明清楚。对于文字章句的读法,与如何分段的方法都要明白。古人文章不分段,没有标点符号及注音,这些都由老师来教。读书求学,必须有一个好的开始,才能奠定良好的基础,应先熟悉宋朝朱熹所著的小学这本书,学习洒扫应对及六艺等,再来深究四书当中修齐治平的大学问。

 

    论语者 二十篇 群弟子 记善言

 

    孟子者 七篇止 讲道德 说仁义

 

    注释:论语是孔子教学传道的记录,一共有二十篇,内容是孔子的学生记载圣人的言行,谈论为人、处世与为政行仁的言论,包含了夫子与学生之间的对话,或学生与学生之间相互问答的记录,十分难能可贵。孟子这本书共有七篇,是学生万章与公孙丑等记录老师言行的书。内容都是讲述道德仁义的事,如崇尚王道,排斥霸道,阐明性善辟斥邪说等,是从政治国的典范。

 

    作中庸 乃孔伋 中不偏 庸不易

 

    作大学 乃曾子 自修齐 至平治

 

    注释:中庸这一本书是孔子的孙子孔伋所作。孔伋字子思,古人以字相称。中是不偏不倚,庸是不易,不变的意思,中庸所说是不偏于一方,永不改变的天下至理。大学这一本书是孔子的学生曾子所写,本书共有十章,内容阐述一个人从修身齐家到治国平天下的大道理。

 

    国父孙中山先生,在民国十三年三月二日,讲演民族主义第六讲时说:「我们以为欧美的国家,近来很进步,但是说到他们的新文化,还不如我们政治哲学的完整。中国有一段最有系统的政治哲学,在外国的大政治家还没有见到,还没有说到那样清楚的,就是大学中所说的『格物、致知、诚意、正心、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那一段话,把一个人从内发扬到外,由一个人的内部做起,推到平天下止。像这样精微开展的理论,无论外国什么政治哲学家都没有见到,都没有说出,这就是我们政哲学的知识中所独具的宝贝,是应该要保存发扬的。

 

    孝经通 四书熟 如六经 始可读

 

    诗书易 礼春秋 号六经 当讲求

 

    注释:孝经共十八章,是一部阐明孝道的书。俗话说:「百善孝为先」因此古人研究学问,首先读孝经,要把孝经这一部书的道理,都融会贯通,再读四书,明白做人处世的道理,并且有了学问的基础,然后才能研究六经这些深奥的典籍。诗经、书经、易经、礼记、周礼、春秋合称为六经,凡是有志于读书的人,都应当仔细研究其中的道理。

 

    有连山 有归藏 有周易 三易详

 

    有典谟 有训诰 有誓命 书之奥

 

    注释:古时候的易经有三种版本,分别为连山、归藏和周易,共称为三易,连山和归藏已经失传了,如今流传下来的只有周易一种,孔子曾经审订过,书中的理论比较详尽易懂。书经之中包含典谟、训诰、誓、命等六篇文书,典:常也。尧典、舜典是帝王不易的常道。谟是大臣献上的计策如大禹谟。训:诲也,是大臣对君主的进谏,如伊训。诰是君主发布的命令,如昭告、酒诰等。誓:信也,是指君主出征时宣誓的文告,如甘誓、秦誓等。命是君主所下达的命令,这些都是书经中奥妙之所在。

 

    我周公 作周礼 著六官 存治体

 

    大小戴 注礼记 述圣言 礼乐备

 

    注释:周公制定周礼,分官设职建立国家的政治制度,六官即六卿,包含了天官:吏部大冢宰,地官:户部大司徒,春官:礼部大宗伯,夏官:兵部大司马,秋官:刑部大司寇,冬官:工部大司空,分属于天子之下,各司其职管理国家大事,为后世保存了良好的政治典范。汉朝时有两位著名的儒者,述说圣人的言论,大戴戴德将礼记删订为八十五篇,小戴戴圣则删订为四十六篇(即为现今留存者,加上后人增补三篇合计为四十九篇)。其内容完整的保存了古圣先贤的言论,包含各种礼节、五分十二律等音乐都十分完备。

0

后一篇:慈湖的杨柳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