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ttp://www.cnnb.com.cn/gb/node2/newspaper/nbwb/2006/11/node70026/node70040/images/00433791.jpg
主讲人:孙武军
浙江省作家协会会员,现在宁波电视台任编导。早期从事诗歌创作,后主要从事散文创作。在《诗刊》、《人民文学》、《江南》等报刊发表诗歌、散文数百篇。诗辑《回忆与思考》曾获浙江省优秀文学作品奖。
http://www.cnnb.com.cn/gb/node2/newspaper/nbwb/2006/11/node70026/node70040/images/00433792.jpg
这座雕塑,表现了年轻的县令王安石带领鄞县百姓治理东钱湖的情景。
http://www.cnnb.com.cn/gb/node2/newspaper/nbwb/2006/11/node70026/node70040/images/00433793.jpg
王安石画像
李敖2005年回大陆作了一次神州文化之旅。在北京大学,李敖作了一个著名的讲演。在讲演的最后,他说了一个故事,他说,我们都知道王安石,王安石是在鄞县,也就是宁波做过官。他的小女儿很可怜,死在了那里。后来他调开了,临走时划了一艘小船,到河对面的坟上和他的小女儿说再见。后来他写了一首诗:“今夜扁舟来诀汝,此生从此各西东”。
我们不能不佩服李敖。一佩服他读书之多,二佩服他记性之好。这个故事,我们许多宁波人都不甚了解,他一个在台湾的北京人,却记得很牢。
但是李敖说这个故事,是为了说明回乡好难,为了说明乡愁,这乍听让人真有点莫名其妙。难道是李敖记忆有误,误把宁波当成王安石的故乡了?但仔细想想,这个小故事他都记得这么清楚,那王安石的籍贯是抚州临川(今属江西)人,他不应该不知道。也许他是在说王安石对鄞县很难忘怀,就像他的故乡一样,因为这里留下了他心爱的女儿。
王安石(1021年—1086年)字介甫,号半山。北宋杰出的政治家、思想家、文学家。封荆国公,世人又称王荆公。列宁称之为“中国11世纪时的改革家”。庆历二年(1042年)王安石考中进士,名列前茅。据说王安石本为第一,由于文中有一句话仁宗皇帝不喜欢,才与第四名杨
对调,杨 成了状元,他则落为第四。不久他被派往扬州去做“签书淮南节度判官厅公事”,即为当时扬州地方官韩琦的幕僚。
庆历七年(1047年),王安石来到鄞县做知县,在任仅三年左右,却干了一番大事业。王安石就职之后,首先就对当地的农业生产和水利灌溉的情况进行调查。他在《上林学士言开河书》中写道:“鄞之地邑,跨负江海,水有所去,故人无水忧。”他认为鄞县的百姓最怕的是旱灾。
王安石到鄞县的第一年恰好是丰收年,于是他决定“乘人之有余,及其暇时,大为浚治渠川,使水有所潴,可以无不足水之患”。庆历七年十一月,他从县里出发,当时的县治在现在的开明街一带,用了十多天时间,东到穿山,西至桃源,跑了鄞县境内的“东西十有四乡”,劝督各乡的人民去疏浚川渠。而各乡居民“亦皆惩旱之数而幸今之有余力,闻之翕然皆劝,趋之无敢爱力”。他所著的《鄞县经游记》一文,详细地叙述了在鄞县各地考察的情况。
王安石到鄞县的第二年,在青黄不接的春季,把县府粮仓中的存粮借贷给乡民,约定到秋收之后,加纳少量利息,赴县偿还。县府粮仓里的存粮,也因此得到新陈相易。
《宋史·王安石传》中记载了王安石的这段经历:“再调知鄞县,起堤堰,决陂塘,为水陆之利;贷谷与民,出息以偿,俾新陈相易,邑人便之。”这个“贷谷与民,出息以偿”,便是他日后变法的一项重要内容———青苗法。
除青苗法外,他还在政治、经济、军事各方面进行了许多改革的尝试。从某种意义上说,鄞县成了王安石变法的一个试验田,并且成效显著,为日后革新变法积累了宝贵的经验。
http://www.cnnb.com.cn/gb/node2/newspaper/nbwb/2006/11/node70026/node70040/images/00433794.jpg
宁波人民为了纪念王安石治理东钱湖的功绩,在湖畔建起了王安石公园。
http://www.cnnb.com.cn/gb/node2/newspaper/nbwb/2006/11/node70026/node70040/images/00433795.jpg
王安石才华横溢,名列“唐宋八大家”之一。他在鄞县留下了数十篇文章诗词,这是他游天童溪写的诗。
嘉祐三年(1058年),王安石在上仁宗皇帝言事书里,提出了一整套刷新政治、改革教育、开源理财、加强国力等主张,阐明了他推行新法的基本观点。熙宁元年(1068年)王安石受宋神宗的召见,又上《本朝百年无事札子》提出必须改变“本朝累世因循末俗之弊”。熙宁二年(1069年),王安石由翰林学士为参知政事,次年任宰相,在神宗的支持下,制定了一系列的新法,将他在鄞县时行之有效的办法,更系统、更全面地推行于全国,进行了一次大规模的政治改革。这就是历史上有名的“王安石变法”。
历史上对王安石变法,多有怨词,虽说他“慨然有矫世变俗之志”,但认为其变法却是祸国殃民。然而,王安石知鄞三年,勤政爱民,为民造福,备受百姓敬仰,当地人民先后在县城和东钱湖边立祠建庙,并以王安石、王荆公命名阁、亭、岭、堤、塘以纪念这位先贤。
王安石经实地考察,“而谋作斗门于海滨……”筑起一条从孔墅岭下河头、焦村、经石湫,折向霞浦到穿山的海塘,全长15公里,这条造福后代的海塘,乡民遂名之为“王公塘”,或称“荆公堤”。宁波最东的穿山,也得名于王安石。王安石带领鄞县百姓筑堤捍浦,为河于堤西石岩,凿三窍为),阔三丈六尺,高二丈,因名“穿山”。
王安石还重点主攻东钱湖的治理。组织和率领全县十余万民工,除葑草,浚湖泥,立湖界,置)闸、陂塘,筑七堰九塘。经全面整治后的东钱湖,从此“七乡邑受沾濡”,“虽大暑甚旱,而卒不知有凶年之忧”。
宋时鄞县西面有一座广德湖,王安石知鄞时踏勘了广德湖,宿于广德湖主水源的入口林村。湖西有个湖中孤岛叫白鹤山,山下建有一座“广德遗爱庙”,纪念唐宋时代治理过广德湖的十位先贤,其中就有王安石。清代全祖望写有“白鹤旧祠宫,以报诸贤吏”的诗句。
王安石在鄞县时,到过城西九里堰的吴刺史庙。唐大历年间(766年—779年)明州刺史吴谦筑九里堰,有善政,郡民歃血而祀之。王安石特地到庙里去奉祀。他写下一首诗:“山色湖光一样清,桑麻谷粟荷君情。至今民祀年年在,莫负当年歃血盟。”不知道当时他是否会想到,以后他也会像先辈一样,得到百姓立祠祭祀的殊荣。
王安石在鄞县还做了一件大事,庆历八年(1048年),他将县治附近建于唐代元和年间的鄞县孔庙作为学校,“鄞县始有县学”。当时的鄞县县治设在三江口,也就是现在宁波老城区内,鄞县孔庙就在如今第一医院的位置。古慈溪县城比三江口明州府城的建造要早80余年,建立学府书院也显然领先。据记载,北宋雍熙元年(984年)始建慈溪县学。王安石任鄞县令后,羡慕慈溪之文风,在《慈溪县建学记》中说:“治天下国家者,不复皆出于学。”不久,他也创办了鄞县的县学,并诚邀杜醇等享有盛名的慈溪学者前来任教。
王安石创办县学,对宁波文化的影响是不可估量的。百年后“甬上第一状元”张孝祥名世,甬江流域产生了近3000名进士和12位状元,这在全国也不多见。而在学术上,从南宋的杨简到明清的王阳明、黄宗羲延至清代的万斯同、全祖望,甬江流域就像一只巨大的文化摇篮,哺育了中国学术史上著名的浙东学派,产生了一批中国早期民主主义的伟大启蒙者。而这一切,似乎就是从王安石开始的。
王安石对鄞县有着特殊的感情,他在县治的后圃筑了一座亭子叫西亭,是他忙里偷闲喜爱的去处。他为西亭写了几首诗,表达了他对这块土地的依恋之情:“收功无路去无田,窃食穷城度两年。更作世间儿女态,乱栽花竹养风烟。”“山根移竹水边栽,已见新篁破嫩苔。可惜主人官便满,无因长向此徘徊。”“主人将去竹初栽,落尽黄花去却回。待到明年官又满,不知谁见此花开?”
而他在这里最舍不得离开的地方,还不是西亭,而是另一个离西亭不远的地方。那个地方,他叫它鄞女墓。这个鄞女,就是本文开头李敖所说的王安石的那个死在宁波的小女儿。
庆历七年,即1047年,26岁的王安石调到鄞县任知县。他妻子陪他一同上任。史料中未查到王安石是这年的几月到任的,只知道他在十一月就出发去考察水利,而这年的四月他妻子生了一个女儿。
王安石一到职就四处奔波,他考察鄞县各地,又进行各项改革,在家的时间很少。在百忙中,他眼前会突然掠过女儿的面容,心里隐隐地生出一丝不安。这不安,是因为他很少照顾女儿,更是因为他有一种诗人的敏感,感觉到女儿的一种不祥。
果然,这聪颖可爱的女儿活到一岁零两个月时,生了一场重病,终于不治而殇。
王安石把女儿下葬,写了一篇墓志:“鄞女者,知鄞县事、临川王安石之女也。庆历七年四月壬戍,前日出而生;明年六月辛巳,后日入而死。壬午日出,葬崇法院之西北。吾女慧异甚,吾固疑其成之难也。噫!”
这是一篇很好的短文,好像什么也没说,但说了一种很深的感情。他叫女儿“鄞女”,这恐怕不是他女儿的真名字,应该就是“鄞县的女儿”之意,耐人寻味;而从这个名字看,他女儿很可能是出生在鄞县的。对女儿的死,他没什么话,只说我女儿聪明得有些异常,我早就疑虑她很难存活在这个世上。这种对人物的刻画是非常高明的。连一句描写都没有,鄞女这个人物却如刻如镌,令人难忘。
崇法院是一座寺庙,就在现在宁波南郊祖关山。祖关山如今是平地,当年这里是一座山冈。因山上有一座崇法寺(即王安石所说的“崇法院”),所以也称崇法寺冈。全祖望在《崇法寺冈记略》中说:“水之所之,山脉潜附以行,是以平壤之中,突然坟起,虽不甚峻,而气象磅礴,为城外之伟观。”王安石在鄞时,很喜欢这里,在寺庙里题了很多诗。他就把心爱的女儿葬在了这里。
女儿死后两年,王安石解任要离开鄞县了。临行时,他在一个夜里坐船来和女儿告别。在女儿的坟前,他喃喃地念道:“行年三十已衰翁,满眼忧伤只自攻。今夜扁舟来诀汝,死生从此各西东。”他抬头仰望浩渺星空,泪水止不住地滴在女儿的坟土上。这泪一直渗入坟中,渗入到女儿的骨殖,濡湿了女儿小小的灵魂。
就这样,王安石把他心爱的女儿永远地留在了宁波。
这座鄞女墓,以前非常有名。南宋末年的高士谢翱跟随文天祥抗元,兵败,文天祥被捕,他隐遁流离到宁波,曾住在崇法寺,写下《鄞女墓》一诗:“网草新垂月中露,青禽夜宿菱塘渚。寺西幽修云覆土,知葬舒王下殇女。百年光尘事事新,白下钟山梦中老。”
清代的全祖望也到过鄞女墓,写下《临鄞女墓》:“半山辞墓日,哀咏泪沾巾。更有穿中柱,曾埋皇子妃。此地亦良怪,女郎长所依。至今风月夜,阴霾总霏微。”
诗中“曾埋皇子妃”,是说宋淳熙初(1174年),宋孝宗之子魏王赵恺为明州太守,他的一个妃子很有文才,但早逝,魏王赵恺就把她葬于崇法寺冈鄞女墓旁。这是在《宋史·本传》中记载的。好像宁波的好女郎都喜欢这里,所以谢山先生要慨叹不已了。
王安石把女儿称作“鄞女”。我们至今不知道她的字号,也不知道她的乳名。王安石三年的青春献给了鄞县这块土地,爱女生在鄞县,死在鄞县,他把她当成鄞县的女儿。沧海桑田,祖关山气象磅礴的山冈至今早已夷为平地,鄞女墓也已无处寻觅。可是,我们要记住这个在宁波的历史中似乎是一闪而过的小女孩;在我们心中,这鄞女墓,是王安石与鄞县有不解之缘的最好见证。
http://www.cnnb.com.cn/gb/node2/newspaper/nbwb/2006/11/node70026/node70040/images/00433796.jpg
宁波第一医院面向县学街的这座古色古香的大门,是原鄞县孔庙仅存于世的“棂星门”。“县学街”就是因王安石曾在这里创设县学而得名,如今在医院里的草坪上,能看到一座“县学遗址”碑。
http://www.cnnb.com.cn/gb/node2/newspaper/nbwb/2006/11/node70026/node70040/images/00433797.jpg
江西抚州是王安石的家乡。这是抚州的王安石纪念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