慈溪乐家畈——北京同仁堂的祖籍地
(2011-12-27 09:08:38)
标签:
杂谈 |
慈溪乐家畈——北京同仁堂的祖籍地
任永江
中华老字号北京“同仁堂”是中国药业界的“老大”,享誉300年。作为电视连续剧《大宅门》中白家老字号“百草厅”的原型,经过近年不间断的播出,在增加她的知名度的同时,创建同仁堂的乐氏家族的传奇经历也成为人们茶余饭后的话题,随之关于乐氏始祖乐良才的祖籍地在宁波何处,媒体上又出现了多个版本,使人真假难辨。本着务实求真的态度,经过笔者多方搜集资料,深入采访调查与研究考证,发现乐良才很有可能既不是慈城人也不是北仑人,而是明嘉靖年间慈北乐家畈(即今慈溪市掌起镇鹤凤村)人。
一、宁波乐氏探源
要了解乐良才的祖籍地在宁波何处,首先要探究宁波乐氏的源流与分布。据乐炳成、乐晓明先生在《纵观中华乐氏》中考证,乐毅廿十一世孙乐广在西晋太康六年以太尉迁河南尹,成为南阳乐氏始祖。乐广七世孙乐思晦在武周天授二年因酷吏来俊臣而被杀并抄家,次子乐嵩随母避难至霅川(今安吉、湖州一带)。唐广德二年(764),乐嵩子乐成到明州经商,定居鄮县(鄞州东郊)。因经营有道,家道渐兴,子孙也由之攻诗书习礼义,进入仕途。自宁波乐氏一世乐成、二世乐怡、三世乐汝祯至四世乐考谏官知州军事押衙使,五世乐定鲁官居御史中丞,赠越国公,已成为唐末浙东望族。
乐定鲁有九子,仁嗣、仁规、仁福、仁继、仁裕、仁庆、仁古、仁厚、仁恪,除仁庆“少负荆聂之勇不幸早世”,其余“俱蒙节钺之授”,尤以仁规、仁厚最为显赫。《宁波府志》载:“仁规、仁厚兄弟早趋杏坛,夙有风云之志;壮登帅府,赫施熊隼之材…俱以立朝正直,政于朝。当时因遭朱温乱,弃官归隐明州大隐山。(嘉靖府志)尚书楼建灵岩湖塘村(今北仑大碶湖塘村)(乾隆志)”。仁规历任御史大夫、兵部尚书、金紫光禄大夫等职;仁厚历任刑部尚书、都御史、银青光禄大夫等职。仁规有二子,知节、知训;仁厚无后。湖塘乐氏以仁规长子知节为始祖,盘谷乐氏以次子知训为始祖。其余北仑各支皆出于此。如嘉溪乐氏、璎珞乐氏、塘头弄乐氏、郭巨乐氏、大名桥乐氏、雁宕岙乐氏、新碶乐氏出自湖塘;小港的港口乐氏、建设乐氏、孔墅乐氏、沙头乐氏、渡口乐氏、方前乐氏、下倪桥乐氏、衙前乐氏、红联乐氏、林唐乐氏,还有白峰乐氏、横河乐氏、烟墩乐氏、三山双狮乐氏、梅山乐氏出自盘谷。
仁嗣官居明州都指挥使;仁福官居越州肃清县令台州刺史,迁居越州成族;仁继官居大理寺评事,迁居福州成族;仁裕官居御史中丞;仁古历任节度使、监察御史迁居慈溪大隐山成族;仁恪博通文典亦仕,定居鄞县梅墟,后分老乐与新乐。在道光《湖塘乐氏宗谱》中,仁古“居慈溪大隐山不知所终,今有乐氏府基在焉”,而据舟山岱山兰秀乡乐嘉和先生所藏清光绪三年《鄞东梅墟乐氏宗谱》记载,乐知鄯(乐仁古次子)三子乐光仿在北宋乾德四年(966)从大隐山迁居慈溪三北(今掌起、观海卫两镇地区)成族。经实地调查考察,大隐今只有乐家埠头名称而早已无乐氏村落,而在慈溪三北则有山下乐(原名乐家岙)与乐家畈(原名乐家庄)。山下乐地处山岙间,历史悠久,据说最多时有一百多户人家。而今虽已空无人烟,但乐氏堂前遗址尚存。乐家畈乐氏约在明初迁自山下乐,始祖谆三公。据乐家畈《敦本堂房谱》记载,谆三生秉一,秉一生彝一居堰头、彝三居西房、彝六居东房,成三大房,繁衍成族。
至此宁波地区的乐氏源流基本清楚,宁波乐氏以乐成为始祖,下有五大支,即乐仁规之后乐知节的北仑湖塘支、乐知训的北仑盘谷支,乐仁古的慈溪大隐支、乐仁古之孙乐光仿的慈北支与乐仁恪鄞县梅墟支。慈溪大隐支在明时已绝,实剩四大支。
二、从宗谱记载分析论证
如今能见到的与宁波乐氏有关的宗谱有《北京乐氏宗谱》、《湖塘乐氏宗谱》、《蛟川小浃江港口乐氏宗谱》、《定海小沙乐氏宗谱》、《梅墟乐氏宗谱》、《东岗碶乐氏宗谱》、《盘谷乐氏宗谱》、《乐家畈敦本堂房谱》共八种,其中有乐良才记载的仅《北京乐氏宗谱》与《盘谷乐氏宗谱》两种。《北京乐氏宗谱》记载,同仁堂老乐家的祖籍是浙江省宁波府慈水镇。根据这一条,很多人就认为“慈水镇”即“慈城镇”(注1),乐氏就出自慈城。其实只要仔细一想就能发现很多问题:1、慈城镇没有称“慈水镇”的记载,“慈水”也不单指慈城。恕我寡闻,无论是官方正史还是文人笔记野史,有称“慈溪县城”、“邑城”、“县治”、“城里”的,就是没有见到“慈水镇”的说法。慈水原是指大隐溪。汉时董黯,汲大隐水以奉母,母慈子孝,传为美谈,故以慈名溪,改称慈溪,也称慈水。后又以溪名县,称慈溪县。所以后人也常以慈水代指慈溪县,成为别名。这有老慈溪各地的宗谱为证,如庄桥的《四明慈水孔氏宗谱》,慈东池头的《慈水义池沈氏宗谱》,慈南干溪的《慈水干溪章氏宗谱》,慈北宓家埭的《慈水宓氏宗谱》等,皆一目了然。另外,慈城乃千年县城,直到民国十九年后才有镇级建制出现,称孝东镇与孝西镇。以镇来名明代县城,在还没有见到别的证据前,无论是“慈水镇”也好,“慈城镇”也好,都使人感到疑问多多。2、《北京乐氏宗谱》有稿本与木刻本两种,因没见到原谱,在此只按常理假设宗谱初修年代为清中期,在同仁堂兴旺发达之后,这距始迁祖乐良才至少已有五、六代。因年代较久远离故土音讯不通,后人对前事和祖居地不了解,导致宗谱中出现错漏,这种修谱时常见现象《北京乐氏宗谱》也未能避免。如关于同仁堂乐氏家族始祖乐良才的进京年月就颇有疑问,宗谱称乐良才是在明永乐帝朱棣迁都之际由宁波迁往北京,而他的四世孙乐显扬,却明明白白是生于明崇祯三年(1630)。按30岁一代上推,乐良才的出生年代最早不会超过1510年,即明正德嘉靖(1522——1567)年间,无论如何不可能在明永乐(1403——1425)时进京。这种情况可能是因天长日久凭口传造成的进京年月记错或漏记了三四代先祖的名讳,也有可能是后人有意为之,把乐良才的进京年代提前,增加同仁堂的历史纵深度,以此提高宣传效果。由此再来看“浙江省宁波府慈水镇”这几个字,从“府”后一下子跳到“镇”,笔者推测中间可能漏掉了一个建制,宗谱祖籍宜作“浙江省宁波府慈水某某镇”才较合理。
《盘谷乐氏宗谱》原有9册,现仅剩最后1册世系录。有乐良才记载的是清末翰林王荣商所写的一则序,因原谱已失,只是前几年的抄本。此序中有“二十六世乐良才于明永乐帝朱棣迁都之际由宁波迁往北京”句,据此就有称乐良才出自北仑盘谷。其实此句并不能说明问题,一是谱序常会把同宗别支的名人写入其中以光耀门庭;二是只说是由宁波迁往北京,并未说出自盘谷;三是因序是近年手抄,(有说是凭记忆默写而得)证据力度明显不够。
还有,《浙江日报》周宇红认为乐仁规是从镇海移居宁波,成为宁波乐氏始祖(注2)。郑毓岚先生则依据乐仁规宅在灵岩湖塘村,认为湖塘是宁波乐氏之根(注3)。还都根据宁波乐氏宗谱上“乐氏第26世之乐良才于明永乐帝朱棣迁都北京之际,从宁波迁到北京”句,认定乐良才是乐仁规之后,所以无论生在宁波何处都是出自北仑。其实笔者在上文已交代得很清楚,宁波乐氏以乐成为始祖,乐仁规是从大隐迁湖塘(或未去湖塘),只是北仑支始姐,所以乐良才出自北仑这种说法没有依据,不能成立。
三、从地理环境风俗等条件分析论证
慈北是药业重镇。除去“乐同仁堂”暂且不论,还有鸣鹤叶心培的“叶同仁堂”、叶谱山的“叶种德堂”、韩梅轩接收的“叶慕韩斋”等,在国内外都赫赫有名。慈北乐家畈(今慈溪市掌起镇鹤凤村)今有乐氏近1000人,村内古建筑较多,近年虽经旧村改造拆除不少,但尚留有园里、西墙角、大河下、小河下等有明清古宅10余幢。园里、西墙角、大河下的祖先都是以在绍兴、宁波等地开药店致富,光绪《慈溪县志》中列传的三位乐氏人物,有两位就出现在乐氏西房园里一支的小房谱中。还有一位开药店,估计也是乐家畈人。据说因为以前堰头上代有一位开了家天下第一的大药店北京同仁堂,所以乐家开药店较多。还有传说温州“叶同仁堂”与北京“乐同仁堂”之名并非巧合,而是叶心培在杭州遇到同乡乐显扬,相交甚欢,言谈中说起开药店的打算,就起名“同仁堂”,堂名两家共用,两人同行仁义。这样一南一北互相呼应,也容易打响品牌。其后康熙八年(1669)乐显扬在北京开设“乐同仁堂”,康熙九年(1670)叶心培在温州顶了一家中药铺,称“叶同仁堂”。现年65岁的乐志浩生说,解放初北京市副市长乐松生出自慈北乐家畈一脉。解放前其四叔乐善德在宁波江厦街学生意时曾碰到过,谈起过此事。百度上有乐松生资料:“乐松生(1908—1968),镇海慈水镇(今属慈溪市)人,生于北京。同仁堂乐氏第十三代传人。”此资料与《北京乐氏宗谱》记载“浙江省宁波府慈水镇”相比,多了个“镇海”县名,又加上了今属慈溪市的备注,以此对照,只有乐家畈才适合。因为乐家畈旧时分属慈溪县与镇海县(堰头路东旧属镇海),既可称慈溪也可称镇海,如今又只属慈溪。
四、结论
对比宁波几本乐氏宗谱的排行世系,完全相同,出于同宗无疑。而经过上面的比较论证,可以下一个结论:慈溪乐家畈就是同仁堂的祖籍地。
注1.见徐祖光《北同仁坎坷百年呈辉煌》、钱文华《中国国药业的摇篮——慈城》
注2.周宇红《同仁堂乐氏祖籍在宁波》
注3.郑毓岚《同仁堂根在宁波湖塘》
(来源:凯迪社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