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签:
杂谈 |
1、美国四大权威机构发布报告指出,美国各人种人群肿瘤发病率和死亡率近年来总体有所下降,1999~2006年平均分别以每年1%和1.6%的速度降低。
2、标准卡铂+紫杉醇联合化疗可改善老年晚期肺癌患者生存,获得优于单药(吉西他滨或长春瑞滨)的生存获益。
3、与标准吉西他滨单药治疗相比,FOLFIRINOX方案联合化疗可显著改善转移性胰腺癌患者生存。
4、GOG
218研究显示,6个周期贝伐珠单抗联合卡铂+紫杉醇治疗后贝伐珠单抗维持治疗,可较单纯化疗显著延长晚期卵巢癌患者中位PFS。
5、人源化抗CTLA4单抗Ipilimumab改善晚期黑色素瘤患者生存,使晚期黑色素瘤患者2年生存率显著提高34%。
6、对于因浸润性乳腺癌接受保乳手术、手术切缘干净、腋淋巴结阴性的患者,低分割全乳照射在预防复发方面不劣于标准放疗。
7、Ⅰ期临床研究显示,对有EML4-ALK融合基因阳性的NSCLC患者,新的ALK抑制剂Crizotinib治疗可获较高缓解率。
8、对于BRAFV600E突变晚期黑色素瘤患者,新的BRAF抑制剂PLX4032靶向治疗有效,81%的患者肿瘤完全或部分消退。
9、诊断后立即开始接受姑息治疗的晚期肺癌患者,生存期和生活质量均显著优于仅接受化疗的患者。
10、超过3/4的接受化疗的肿瘤患者有失眠或其他睡眠问题,是一般人群的3倍。
11、疫苗Sipuleucel-T(Provenge)获批治疗转移性去势抵抗性前列腺癌。
12、Cabazitaxel(Jevtana)获批治疗晚期前列腺癌,成为第一种治疗多西他赛治疗失败的晚期去势抵抗性前列腺的化疗药物。
·2010年美国临床肿瘤学会(ASCO)年会上的一项法国研究(摘要号2),评估了联合化疗对老年非小细胞肺癌(NSCLC)患者的价值。结果表明,对于451例70~89岁(中位77.2岁)、体能状态(PS)评分为0~2的Ⅲ/Ⅳ期NSCLC患者,与吉西他滨或长春瑞滨单药相比,卡铂(月疗)+紫杉醇(周疗)联合化疗可显著改善患者总生存(OS,10.4个月对6.2个月)和无进展生存(PFS,6.3个月对3.2个月)。但联合组的3/4级血液学毒性反应更常见,中性粒细胞减少症发生率分别为54.3%和14.3%。
Crizotinib对ALK阳性肺腺癌初显效
·在美国,每年有约5%(近1.1万)的病例被诊断为ALK阳性(棘皮动物微管蛋白样4-间变性淋巴瘤激酶(EML4-ALK)融合基因)肺癌。今年ASCO年会上报告的一项韩国Ⅰ期研究(摘要号3)发现,在82例接受过多种治疗的ALK阳性晚期肺腺癌患者中,超过90%的患者对靶向EML4-ALK融合基因的在研药物crizotinib治疗有反应,客观缓解率(ORR)为57%,8周疾病控制率(DCR)为87%。
早期姑息治疗可延长肺癌患者生存期
·一项针对151例晚期NSCLC患者的Ⅲ期研究显示,在患者诊断后8周内立即进行标准化疗基础上的姑息治疗(包括减轻疼痛及其他支持治疗),可使患者中位OS期延长近3个月(11.6个月对8.9个月),其生活质量和情绪也得到显著改善,而且还减少了终末期强化治疗的应用(33%对54%)。(N Engl J Med 2010,363:733)。
其他进展
·对于不能接受手术的早期肺癌患者,常规放疗的局部控制率约为60%~70%,患者的3年生存率仅为20%~35%。放射治疗肿瘤学协作组(RTOG)的一项Ⅱ期研究发现,可将放射线束准确聚焦于肿瘤的立体定向放疗,有望成为不能手术Ⅰ期NSCLC的治疗选择:患者3年无病生存(DFS)率、OS率分别为48.3%和55.8%,中位DFS期和OS期分别为34.4个月和48.1个月,局部疾病控制率达97.6%。(JAMA 2010,303:1070)。
■重大进展特邀评论
每年岁末ASCO评出的临床肿瘤学研究进展,都是对当今癌症治疗产生深远影响、有望改变临床实践的重要临床研究进展。今年,肺癌领域的3项重大研究进展也同样体现了这一特点。首先,过去的观点多认为,对老年肺癌患者应选择单药化疗。但这项前瞻性Ⅲ期研究为联合化疗在老年患者中的应用提供了高水平的循证医学证据:即使是中位年龄为77.2岁的患者,仍可从卡铂+紫杉醇的联合化疗中获益,且患者耐受良好。该研究的意义主要包括两方面:①对“老年”这一概念认识的改变。NSCLC治疗选择并非主要取决于年龄,而应是患者实际的体能状态。另一方面,我国一些研究多将老年人定义为65岁以上人群,但根据该研究我们不禁要问:是否70岁以上才应被称作老年?②随着当今社会老龄化的进程,肺癌的发病率也逐渐呈现“老龄化”的趋势。据统计,美国肺癌患者发病中位年龄为70岁。而之前的数据表明,我国患者高峰年龄为50~65岁,但随着我国老龄化社会的进程,不可避免的是今后老年人将占据肺癌患者群中一个非常大的比例。这也提醒我们关注老年患者群体治疗的必要性。因此,今后或许还应思索如何扩大开展其他针对老年患者的探索,例如靶向治疗、生物标志物指导下的个体化治疗等。
其次,继去年被评为重要进展(Notable Advances)后,今年有关ALK口服抑制剂治疗ALK阳性肺癌的研究再度“入选”重大进展(Major Advances),其意义自然非同寻常,因为它提出了明确的“个体化”概念。众所周知,表皮生长因子受体(EGFR)突变从被发现到被证实作为EGFR-酪氨酸激酶抑制剂的疗效预测因子,经历了一个相当长的过程,也走了一些弯路。而EML4-ALK抑制剂因为在Ⅰ期研究中就成功锁定了疗效预测的生物标志物,大大缩短了EML4-ALK抑制剂的研发过程,使其迅速进入了Ⅲ期研究阶段,从而进一步推动了基于生物标志物的“个体化”治疗理念的发展和进步。未来,随着EGFR突变、ALK等多种生物标志物的不断涌现,晚期NSCLC分型将逐渐细化,带来的结果就是其治疗越来越成功,未知领域越来越少。
最后,是对姑息治疗应用时机的再认识。过去,姑息治疗多用于经一系列治疗后仍生存但已没有有效治疗方法的晚期患者的处理,还多被冠以“最佳支持治疗”的说法。而作为重大进展之三的这项研究,为姑息治疗的应用时机提供了有力支持,即姑息治疗应在治疗一开始即给予,应提前其应用时间。可见,该研究也改变了现有的临床实践,使我们对姑息治疗的认识有了很大改观,其意义毋庸置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