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签:
杂谈 |
北京医学会胸外科学分会创伤外科学组成立大会暨北京胸外科学术研讨会于2010年9月26日(周日)下午解放军309医院会议厅举行.来自北京30余所医院胸外科主任和医生近200人参加了会议.研讨会结束后举行了北京胸外科学会国庆节招待晚宴.

北京医学会胸外科学会简介
2008年8月,北京医学会批准成立北京医学会胸外科学会,2008年12月举行北京医学会胸外科学会成立大会,北京医学会金大鹏会长为胸外科学会主任委员和副主任委员颁发了证书和聘牌。北京医学会胸外科学会的前身是北京医学会胸心血管外科学会胸外科学组。北京医学会胸心血管外科专业委员会的前身是北京医学会外科学分会胸心血管外科学组,北京胸心血管外科领域的奠基人吴英恺、苏鸿熙、侯幼临、辛育龄、孙衍庆、黄国俊、黄孝迈、郭加强、张天民、李曰民、李平、徐乐天教授先后主持了北京医学会外科学分会胸心血管外科学组的学术工作。
1986年4月,北京医学会胸心血管外科学会成立,第一届委员会共有12名委员,分别来自北京12家医院:徐乐天、王天佑、李功宋、张大为、蔡廉甫、朱晓东、陈宝田、胡秉忠、胡启邦、葛炳生和董宗俊教授。徐乐天教授为第一届委员会主任委员、王天佑教授为副主任委员兼秘书。
1996年4月,北京医学会胸心血管外科学会第二届委员会委员有所调整,增加了张汝刚教授、孙玉锷教授、李泽坚教授、韩临春教授和支修益教授为第二届委员会委员。徐乐天教授和王天佑教授继续担任北京医学会胸心血管外科学会正副主任委员,支修益教授担任第二届委员会秘书。
2000年4月,北京医学会胸心血管外科学会第三届委员会通过换届选举产生,王天佑教授当选为第三届委员会主任委员,胡盛寿、张兆光和张志庸教授当选为副主任委员,支修益教授任第三届委员会常委兼秘书长,徐乐天教授被推举为名誉主任委员。北京医学会胸心血管外科学会第三届委员会共有委员18人。
2003年4月,北京医学会胸心血管外科学会第四届委员会换届改选,新一届委员会继续推选王天佑教授担任主任委员,支修益教授担任常务副主任委员,胡盛寿、张建、张兆光、张志庸、张德超和高长青教授担任副主任委员,李辉教授担任第四届委员会常委兼秘书长。根据北京地区胸心血管外科学科发展的实际情况和学科发展需要,经北京医学会批准,2005年北京胸心血管外科学会第四届委员会分别成立了普胸外科、心外科和血管外科三个学组。
2006年4月,鉴于北京95%以上三甲医院胸心血管外科都已经独立成为普胸外科、心外科和血管外科,胸心血管外科学会的工作模式已经制约三个学科的健康发展,北京胸心血管外科学会普胸外科学组正式向北京医学会提出成立北京医学会胸外科学会的申请,2008年8月获得北京医学会批准。由北京各医院胸外科主任和学科带头人组成的北京医学会胸外科学会第一届委员会采用无记名投票方式选举产生了北京医学会胸外科学会领导集体,支修益教授当选第一届委员会主任委员,赫捷、李辉、刘德若、周乃康和张力建教授当选为副主任委员,李单青和初向阳教授任第一届委员会秘书长。由32人组成的北京医学会胸外科学会第一届委员会委员来自于北京各医疗系统所属医院胸外科学科带头人,长期以来积极参与和支持北京胸心血管外科学会的各项工作。新一届委员会推举徐乐天教授和王天佑教授为北京医学会胸外科学会名誉主任委员。
2010年6月经支修益主任委员提名,第一届委员会常委会讨论通过,增补李单青教授为副主任委员,初向阳教授为秘书长,孙克林、杨跃和石彬教授为学会副秘书长。根据北京胸外科学科建设和学会实际情况,2010年北京医学会胸外科学会先后成立了青年工作委员会、肺癌专业学组、食管疾病学组、微创外科学组、胸部创伤学组、区县医院胸外科学组和首都胸外科护士长学术沙龙。
2010年北京医学会胸外科学会编辑出版了《北京地区胸外科医师名册录》,出版“北京胸外科学会通讯”,建立了北京胸外科学会网站。北京医学会胸外科学会将会同北京医学会其他兄弟分会和各省市胸外科学会加强交流与合作,共同推动北京地区胸外科事业的进步与发展,共同推进中国普胸外科事业的进步与发展。
北京医学会胸外科学会第一届委员会委员名单
主任委员
1.
副主任委员
2.
3.
4.
5.
6.
7.
秘书长兼常委
8.
常务委员
9.
10.
11.
12.
委
13.
14.
15.
16.
17.
18.
19.
20.
21.
22.
23.
24.
25.
26.
27.
28.
29.
30.
31.
32.
副秘书长: 孙克林 杨跃 石彬
学会秘书: 柴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