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签:
杂谈 |
一、 烟草流行情况
WHO比拟吸烟的危害猛于非典和海啸。目前全世界吸烟人数约有13亿,每年有490万人死于烟草相关疾病,占总死亡构成的1∕10,预计2030年该数目将升至1000万,其中的700万分布在发展中国家,占总死亡构成的1∕6。烟草相关死亡目前已占全球死因构成的第一位,到2025年其死亡总数将超过肺结核、疟疾、生产和围产期并发症及艾滋病的总和。
中国是世界上最大的烟草生产国、消费国和受害国,有3.5亿烟民,每年死于烟草相关疾病的人数为100万,超过因艾滋病、结核、交通事故以及自杀死亡人数的总和,占全部死亡人数的12%,预计2020年将上升至33%。如果目前吸烟状况得不到有效控制,与此相关的死亡2025年将增至200万,2050年将升至300万,从现在到2050年将有1亿中国人死于与烟草相关疾病,其中一半将在中年(35~60岁)死亡,即损失20~25年的寿命。
中国目前共进行过三次关于吸烟的流行病学调查。第一次是1984年,翁心植教授组织领导了全国第一次吸烟的流行病学调查,开始了烟草控制的崭新局面,引起了政府和人民的广泛重视;1996年,杨功焕教授在全国30个省的145个疾病监测点的12万多人群中领导开展了吸烟行为的流行病学调查,其结果受到国内外学术界的好评;2002年,开展了全国第三次吸烟的流行病学调查,结果显示,当年我国15 岁以上人群吸烟率为35.8%,其中男性和女性吸烟率分别为66.0%和3.1%。
二、卷烟烟雾中的有害成分
卷烟烟雾是由4000多种化合物组成的复杂混合物,由存在于气相中的挥发物和存在于颗粒中的半挥发物及非挥发物组成,其中气体占95%,如氮、氧、一氧化碳、二氧化碳及氢化氰类、挥发性亚硝胺、烃类、氨、挥发性硫化物、腈类、酚类、醛类等。另外5%为颗粒物,如烟焦油、尼古丁(烟碱)等。在这些化合物中,尼古丁是引起成瘾的物质,烟焦油、一氧化碳、氢氰酸、氨及芳香化合物等是主要的有毒物质,其中至少有69种为已知的致癌物。所有癌症死亡的原因,大约30%可归因于烟草制品的使用。
三、吸烟与疾病的关系
1998年,刘伯齐教授、钮式如教授、杨功焕教授在我国分别组织领导100万死亡人群回顾性调查和25万人群追踪性调查。两项调查均显示,吸烟致死中COPD占45%,肺癌占15%,食管癌、胃癌、肝癌、脑卒中、CHD和肺结核各占5%~8%。
吸烟是许多疾病的患病危险因素,烟草几乎可以损害人体的所有器官,诸如心血管系统、呼吸系统、生殖系统、内分泌腺和皮肤等。与吸烟相关的疾病及病变包括高血压、CHD、中风、消化性溃疡、癌症(肺、唇、口、鼻、咽、喉、食管、胃、肝、肾、膀胱、胰腺和子宫颈)、COPD、哮喘、血栓闭塞性脉管炎、阳萎、主动脉瘤、周围血管病、粒细胞性白血病、肺炎、白内障、克隆病、髋关节骨折、牙周病等。吸烟量越大、烟龄越长和开始吸烟的年龄越早,吸烟相关疾病和死亡的风险越大。由于吸烟造成的健康损害具有长期滞后性的特点,吸烟10年、20年甚至更长时间相关疾病才能出现,所以在疾病出现之前,吸烟者往往认识不到吸烟的危害。
四、戒烟的益处-早戒比晚戒好,戒比不戒好
各个年龄段戒烟均有益处。30岁以前戒烟能使肺癌的风险减少90%。戒烟5年后,由于吸烟所致的口腔和食管肿瘤风险的增加将减少一半。戒烟后心脏病风险的降低更为迅速,1年内吸烟所致的死亡就将减半,15年内绝对风险与从未吸烟者类似。吸烟使肺功能随年龄降低的速度加快,戒烟能轻度升高肺功能,逆转肺功能降低的速度。无论何时戒烟,戒烟者的寿命都将长于持续吸烟者。一项对英国男医生进行的为期50年前瞻随访队列研究发现,吸烟者与不吸烟者相比平均早死亡约10年,60、50、40或30岁时戒烟分别可赢得约3、6、9或10年的预期寿命。
所谓“早戒比晚戒好,戒比不戒好”,是指早戒者比晚戒者可增加更多的寿命年数,而戒烟增加的寿命年数都是“健康的生命年数”,另外,戒烟者与继续吸烟者相比,在他们的生命中更少地伴有疾病和残疾。
第二章 烟草依赖是一种慢性病-治疗需要持久战
WHO已将烟草依赖作为一种疾病列入国际疾病分类(ICD-10)(F17.2, 属精神神经疾病),确认烟草是目前人类健康的最大威胁。 烟草依赖又称尼古丁依赖,特点为无法克制的尼古丁觅求冲动,以及强迫性地、连续地使用尼古丁,以体验其带来的欣快感和愉悦感,并避免可能产生的戒断症状。吸烟成瘾的实质就是尼古丁依赖。
尼古丁是1828年首次从烟草中提取出的一种生物碱,原来被认为是烟草中特有的化学成分,近来研究发现,某些植物尤其是茄科植物体内也可以合成尼古丁。尼古丁极易由口腔、胃肠、呼吸道粘膜吸收。吸入的尼古丁90%在肺部吸收,其中1/4在几秒钟内即进入大脑。尼古丁对人体最显著的作用是对交感神经的影响,可引起呼吸兴奋、血压升高;可使吸烟者自觉喜悦、敏捷、脑力增强、减轻焦虑和抑制食欲。大剂量尼古丁可对植物神经、骨骼肌运动终板胆碱能受体及中枢神经系统产生抑制作用,导致呼吸肌麻痹、意识障碍等。长期吸入可导致机体活力下降,记忆力减退,工作效率低下,甚至造成多种器官受累的综合病变。尼古丁的最大危害就在于成瘾性,吸烟者一旦成瘾,每30~40分钟就需要吸一支烟,以维持大脑尼古丁稳定水平,当达不到这一水平时吸烟者就会感到烦躁、不适、恶心、头痛并渴望补充尼古丁,感觉似乎与鸦片毒品无异。
尼古丁依赖具有药物成瘾的全部特征。WHO专家委员会将药物成瘾正式定义为:“由于反复使用某种药物所引起的一种周期性或慢性中毒状态”,具有以下特征:(1)有一种不可抗拒的力量强制性地驱使人们使用该药物,并不择手段去获得它;(2)有加大剂量的趋势;(3)对该药的效应产生精神依赖并一般都产生躯体依赖;(4)对个人和社会都产生危害。所谓躯体依赖,又称生理依赖,即反复使用依赖特性药物,一旦停止用药,将发生一系列具有特征性的、令人难以忍受的症状与体症。吸烟者戒烟后出现烦燥不安、易怒、焦虑、情绪低落、注意力不集中、失眠、心率降低、食欲增加等均为停止吸烟后的戒断症状。精神依赖,又称心理依赖,俗称“心瘾”,表现为对药物的强烈渴求。用药后出现欣快感和松弛宁静感,可以满足心理需要,停药后会产生难以忍受的痛苦和折磨,只得继续使用药物。
烟草依赖是一种明确界定的神经精神疾病,从烟草中反复摄取尼古丁会导致大脑的神经通路发生变化,从而在戒烟时会产生强烈的吸烟的欲望,这种欲望会削弱甚至摧毁戒烟的决心。烟草依赖的确切机理尚不清楚,有证据显示与α4β2尼古丁乙酰胆碱受体上调和多巴胺能通路发生功能性改变有关。
烟草依赖的原因与社会环境、心理因素和遗传因素都有密切的关系,而且互为因果。社会因素方面:烟草制作成为卷烟以后,成为了一种容易获得的消费品。由于烟草的价格便宜,随着经济收入的增加,人们可获得性进一步提高,成为烟草滥用的重要原因。家庭中父母的行为往往是子女模仿的目标,研究表明,生活在父母吸烟中的家庭的孩子,长大后吸烟率高于不吸烟家庭的子女。同伴影响和社会压力,使缺乏自信和生活能力的青少年容易成为吸烟者,把吸烟和独立使用成瘾物质当作成熟的标志;吸毒者多数也是在同伴的影响下,开始从吸烟走上吸毒道路的。心理因素方面:Eysenck的研究发现吸烟者外向性格居多,且外向程度与吸烟量成正比。我国的另一项研究也发现,有神经质倾向的个体吸烟率较高。另外,烟草依赖还与遗传因素有关,吸烟开始、持续、依赖、吸烟量以及戒烟行为均受遗传因素的影响。
烟草依赖是一种慢性高复发性疾病。只有少数吸烟者第一次戒烟就完全戒掉,大多数吸烟者均有戒烟后复吸的经历,需要多次尝试才能最终戒烟。烟草依赖的治疗是一个长期过程,需要持续进行,在这个过程中应强调心理支持和建议的重要性。医生要帮助每个吸烟者朝着戒掉最后一只烟的目标努力,每次至少解决吸烟者戒烟过程中的一点问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