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莱布雷希特专栏/马泽尔:相信无限可能性的指挥大师

(2014-07-14 16:54:50)


http://img1.imgtn.bdimg.com/it/u=4076265184,3688466815&fm=23&gp=0.jpg

洛林·马泽尔于2014713去世,享年84岁。这位功成名就的指挥大师登上过音乐世界几乎所有巅峰。

他是指挥界的神童,九岁时就得到托斯卡尼尼的赞赏;他拥有一切能调动乐团最佳状态的指挥技能。没有别的大师能像他那样哄着旅途劳顿的乐团奏出如维也纳爱乐乐团般的效果——哪怕是维也纳爱乐本身亦不例外。他的技巧给了乐手们至高无上的安全感,他深谙人性,令乐手们在困难情境中一样能感受到温暖。

他是第一位登上拜罗伊特指挥台的美国人,可能也是当代第一位犹太人。他当过柏林广播乐团的首席,接手过乔治·塞尔在克利夫兰管弦乐团的指挥棒,之后担任维也纳国家歌剧院总监——这是古斯塔夫·马勒和理查·施特劳斯当过的要职。

马泽尔总有更高的雄心壮志。卡拉扬1989年去世时,他曾自信满满以为可以接管柏林爱乐。当乐手们把选票投给了克劳迪奥·阿巴多,他愤而发誓永不指挥这支乐团。后来他当了纽约爱乐的音乐总监——用他父亲的话说是“终于找了份真正的工作”——然后是慕尼黑爱乐。中国把他当名流供奉,日本对他点头哈腰。不过,他依然想要更多。

我们见面交谈过许多次,情境常常不太友善。洛林不信任他无法操纵的媒体。不过我们找到了相互尊重的途径,最近几年我们的交流总是很愉快。

他可以施展出难以抵挡的魅力,但心中总有一块坚冰。他鄙视多愁善感。他在维也纳歌剧院当总监时,与马勒的墓地仅一路之隔,却从来没想过去马勒墓上凭吊,直到我把他拖去。

只要他有丝毫怀疑某个人、乐团或是唱片公司对他不敬,便会毫不犹豫地与他们断绝关系。但他也善于重修旧好,比如与维也纳爱乐修好后的关系简直像极乐世界。他永远无法达到阿巴多或是科林·戴维斯的精神境界,但没有人能比他更高效。他是精明的生意人,直接省掉了经纪人的中间环节,在指挥圈里要求最高酬劳——在日本曾高达一场八万美金。

他给人感觉太聪明了。音乐对他来说很容易,常常给人造成对工作心不在焉的印象。我见过他在车里要求别人保持安静,很短时间里就看完了《璐璐》的总谱,然后全靠记忆指挥了这复杂无比的三幕歌剧。

他也尝试过作曲,但歌剧《1984》是一部失败的拼凑之作。他的小提琴演奏水平可以担任乐队首席。他说过要写一系列小说。他相信自己可以做任何事。

他的天才在于与乐队合作时的肢体语言,精准地让音响从无到有。在他录过的上百张唱片中,最好的是格什温、柴科夫斯基、拉赫玛尼诺和拉威尔。

他刚入主纽约爱乐乐团时相当风光,但整个任期大部分时间郁郁寡欢。慕尼黑为他受伤的心擦上了止痛膏,我觉得他晚年在慕尼黑是满意的。他的声音犹在耳畔,我实在不愿相信他已离我们而去。洛林·马泽尔是许多人命运的主宰,但从未主宰自己的命运,直到最后一刻。

for【澎湃新闻】http://www.thepaper.cn/newsDetail_forward_1255716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