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签:
古典音乐莱布雷希特文化 |
罗杰斯和汉默斯坦退休时,人们说音乐剧死了。《西城故事》展示创意边墙时,音乐剧又死了一回。斯蒂芬·桑德海姆将调性音乐提升到只有审美专家和知识
分子才能哼唱其招牌旋律时,音乐剧这回死得很彻底。等到后来的安德鲁·劳埃德·韦伯和那些《悲惨世界》粉把维多利亚时期的闹剧翻来覆去折腾时,音乐剧陷入
了万劫不复的深渊。
音乐剧属于过去的时代,那个时代里人们相信他们在舞台上看见的东西,还没有经历过电视机和遥控器诱惑的整夜受骗,人们期待在风
凉的剧院中得到立时的满足,尽管这种满足感绝不会超过两个半小时,何况还有贵得离谱的冰淇淋和女厕所永远排不完的长队。音乐剧作为一种驱动力,在禁酒时期
和艾森豪威尔时代达到巅峰。我们不会再看到它的勃兴。论证结束。
然而一个事件将舞台历史反转了过来。千年之交,在几出不温不火的重演剧中,一部 1968
年的邪典电影以音乐喜剧的形式重生,横扫百老汇,即便“9·11”期间也让观众忍俊不禁。《制片人》(The
Producers)既遵从了冷处理的形式,也有前卫的神经质的当代性。观众们笑得在过道上打滚,就像他们被压抑的自我也到了梅尔·布鲁克斯(Mel
Brooks)的加了种族主义调料的笑料大熔炉里一样。这出音乐剧的磁性在于它不安分的现代性,它的态度影响了同时期正在酝酿中的其他剧目。
《杰瑞·斯普林格式歌剧》(Jerry Springer::The
Opera)是一出国家大剧院上演的音乐剧,它戳穿了电视的荒谬性,并点燃了一场全国性的抗议——电视这大众的鸦片,竟然想将颠覆性塞进一个24英寸的盒
子里。我们还有《舞出我天地》(Billy
Elliot),这出根据电影改编的音乐剧让一位夜生活专家大赞“是我看过的最好的英国音乐剧”,而且毫无激起反对的风险。《舞出我天地》的音乐出自埃尔
顿·约翰的手笔,彼得·达灵(Peter
Darling)的编舞有着优雅的节制,但令音乐剧能超出大获成功的斯蒂芬·达尔德里(Stephen
Daldry)电影原版的地方是,它通过音乐喜剧的手段创造了一种别样的现实。
音乐剧作为一种创意形式的复兴,能找到大量且多样的证据,这绝不是
偶然现象。接连不断的几次大热,就说明了一种连锁反应,一种共通的态度。《制片人》引入了一种自我嘲讽的体裁,演员一个动作常常在半当中停下,以便酸溜溜
地反省一下自身。这一断裂式表演在国家大剧院被称为“杰瑞·斯普林格时刻”,如今也在《舞出我天地》中出现,作为每一幕开始时的小插曲,观众可以观看传奇
的英国挖矿而无需移情到达尔德里的电影版。这些音乐剧中每一部的音乐都扩大了分离的元素,让我们可以与舞台保持距离,进入第三维度,每个人都能自行决定是
要按字面意义还是讽喻意义去理解剧情,要生气还是笑瘫。这种“讽刺的超脱”(Ironic
Detachment)的程度,是后现代热门音乐剧的关键。“讽刺的超脱”在一出汤姆·斯托帕(Tom
Stoppard)的戏剧中是不会出现的,因为“讽刺的超脱”要求音乐的曲折;它在歌剧和芭蕾中也不会出现,因为这两种艺术形式被传统搞得死板僵硬,没有
自嘲的勇气。所以它可以独一无二地运用于音乐喜剧中,这种朝生暮死的娱乐通过自身哲学探索与21世纪的反讽和疏离观念结合,找到了新的时代关联。
荒谬绝伦的批评理论?其实这是复兴的支点,它的种子播撒到了史上最伟大的几出音乐剧中。它最早的亮相,是在一出从未在舞台上淡出的启迪之作中。《红男绿女》(Guys
and Dolls)是一出浅薄的爱情喜剧,讲两个改邪归正的黑帮人士和他们的情妇。音乐剧基于达蒙·鲁尼恩(Damon
Runyon)的小说,毫不脸红地将禁酒时期的纽约黑帮吹捧得大气辉煌。鲁尼恩的自辩称他向来喜欢小人物,圈外人。但他的小人物们都是罪犯,而鲁尼恩这个
夜班报纸文人,最崇拜的是黑帮大亨如阿诺德·鲁斯坦(Arnold Rothstein)和艾尔·卡彭(Al
Capone)的权势,只要一转念就能把人送进棺材。无论他的文字多么简洁睿智,鲁尼恩的作品如果不经文学处理就搬上舞台,肯定是要遭到批判的。弗朗克·
罗瑟(Frank Loesser)在 1950
年的音乐剧中让观众自行选择参与度。鲁尼恩给匪徒披上人性的外衣,罗瑟则抽离人物性格,为音乐剧营造了孤立的情境。只有将《红男绿女》和同时代的对手《南
太平洋》和《国王与我》相比较,你才会知道它有多超前。另两出经典都要求观众对爱情故事有情感回应,如果你没感动,它们就失败了。罗瑟的《红男绿女》则将
情感扔进中立地带:观众爱怎么感受就怎么感受,这是我的秀,也是你们的秀。当大朱莉威胁要朝内森·迪特罗开枪时,台上台下都波澜不惊。罗瑟的超脱预示了贝
克特和品特。这是现代性的精华。
音乐剧成功的秘密就是“讽刺的超脱”。《红男绿女》打破了剧院的定规,创造了一种观众自觉的畛域。如果音乐剧在 21
世纪继续前行,其中的部分活力就来自于罗瑟在《红男绿女》中创造的超脱疏离。
http://s3/mw690/69a58b8agx6BG4uVNMC22&690
诺曼·莱布雷希特: 著名古典音乐评论人、专栏作家。十余本关于音乐的著作被翻译成 13
种语言,其中包括全球热销的《大师神话》和《谁杀了古典音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