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泛滥的慢板等于脑死亡——《外滩画报》莱布雷希特专栏

(2013-05-30 12:58:45)
标签:

古典音乐

莱布雷希特

文化

自从十几年前几个做市场的小伙子提出古典音乐需要大众基础,我们就遭到了媒体广告攻势的持续轰炸,艺术被放在除了自然之外的每一种色彩中,大部分时间里成功地让公众摸不着头脑。我们听到了各种各样的故事,古典广播台告诉我们古典音乐是晚宴必不可少的点缀,伦敦交响乐团说它能提升新生儿的智商,伦敦地铁放古典音乐防止有人搞破坏,纽约爱乐说它是 MTV 的替代品,BMG 说它是同志的约炮信号,企鹅图书说它是读者伴侣,奥地利靠它吸引游客,最厉害的说它能治愈感冒(有待科学实验结果)。这些又与欣赏 300 年的抒情传统何干呢?情感很快就迷失在销售宣传的热潮中。就像1988 年对维多利亚和阿尔伯特博物馆的灾难性重新定位——“一家一流咖啡馆附带一间不错的博物馆”,古典音乐的“现代化者”将马车放在马前面,然后还惊讶地问为什么马车不走。所有这些伎俩都没有为古典乐社群引来大量的信众。他们所做的,是制造了一种观众更新需求的假象,然后用一种毋庸置疑的方式进行操作,从而为更多的市场宣传提供燃料。他们什么时候能明白,不管你怎么把商业马车放在艺术骏马的前面,纯种马永远也学不会推雪橇?
我不幸听过一套唱片叫《安静的房间》(The Quiet Room),之后几个月都被它搞得心糟糟。两张 CD 的套装收入了不少现代作曲家极为缓慢的音乐,有些还有点价值,有些完全不知所云。它保证能让你在高压工作后立刻放松,可与百忧解、超觉冥想、“昨天在议院”栏目一争减压良药的高下。这套唱片在古典广播台上连播六周,配以各类吹捧的访谈,蜂拥而至的听众邮件和能够影响 2700 万人的广告宣传,相当于给了每个路过的听众 5 记响亮的耳光。不管怎样,这是史无前例的器乐作品公开展示,它既无法琅琅上口,也不是莫扎特作曲,更没有泳装噘嘴少女表演。不夸张地说,我还没见过如此协调地利用雄厚的资金支持向公众展示在世作曲家的古典音乐作品,之前公众可是对不熟悉的音响不闻不问甚至反感厌恶的。这样看来,《安静的房间》从观念上说是和皮埃尔·布列兹一样的新音乐巨型推手。
在封面上的名字中,比较著名的有极简主义老将菲利普·格拉斯和迈克尔·尼曼,奥斯卡和英国电影电视艺术学院获奖剧作家乔瑟琳·普克(Jocelyn Pook)和黛比·怀斯曼(Debbie Wiseman),意大利冥想者鲁多维科·伊诺第(Ludovico Einaudi),神秘主义者约翰·塔文纳(John Tavener)把主祷文谱成了一首弦乐四重奏。其他人包括多面手理查德·罗德内·班内特(Richard Rodney Bennett),他 70 多岁的时候还忙着写卡巴莱歌曲和管弦乐组曲;妙不可言的泽贝纽·普瑞斯纳(Zbigniew Preisner)为基耶洛夫斯基和晚年的路易·马勒的电影增色不少;保罗·克拉克森(Paul Clarkson)把他为汽车保险广告写的钢琴独奏改头换面;前途似锦的塔里克·奥雷根(TarikO’Regan)写过圣公会礼拜音乐。
这些作曲家除了容易接近、渴望讨好听众之外还有什么共同点?他们都属于一家跨国出版公司 Music Sales Limited,这家公司抛弃现代性深奥难懂的方面,与有电影野心的索尼 BMG 合作,一起构建了一幅 21 世纪古典乐易被接受的人物群像,剥离了愤怒、不和谐和实验的直觉。第三位合作伙伴是古典广播台,它自 2003 年初达到近 700 万的听众巅峰后已经流失了近 200 万听众,并急于更新一成不变的莫扎特棒棒糖节目单。古典音乐永远在哄骗听众放松,通常你只有在做手术之前才会得到这样的劝告。电台播放音乐来舒缓我们一天的紧张,一次不靠酒精的头脑按摩。在短暂而辉煌的重塑古典音乐的历史中,《安静的房间》以其精明算计的千篇一律脱颖而出,几乎成了一种远见。它只缺了一个把戏。精挑细选的 41 首曲子都是为了安抚烦恼的心灵,可是这些处方音乐都只有一分钟功效,你至多听完第一首班内特,听到第二首耳朵就快要造反了。等到第三首,它已经尖叫着要离开“安静的房间”,因为这房间变成了萨特的《禁闭》(其中死者与最无聊的同伴被永恒地锁在一个房间里)或是奥威尔的 101 号房间(本案例的疯狂来自于无可救药的无聊)。六首之后,你已经失去了求生的意志。
《安静的房间》哪里出了错?因为把马车放在马前面,音乐价值被市场力量摧毁了。你要是问这里面的任何作曲家,他们都会强调对照的重要性。迈克尔·尼曼可能会写重复循环的旋律片段,但要是做一张专辑,他会优美地选出《六首策兰之歌》,有变化多端的情绪和境界,足以调动听众的智力,不会陷入麻木。所有音乐家都会证明,泛滥的慢板等于脑死亡。千篇一律好比疼痛,小剂量还能忍受。但两张 CD 长达两个半小时,会让人产生危险的情绪,有掐死那些“观念发展者”的冲动,还想逐一把他们的头揿入水中,直到他们保证以后只写无调性奏鸣曲和音乐数独。要是做不到,他们就该被宣判去“安静的房间”里面壁 5 年。这下该学好了吧!

http://s10/mw690/69a58b8agdde85e639089&690


诺曼·莱布雷希特:著名古典音乐评论人、专栏作家 。十余本关于音乐的著作被翻译成 13 种语言,其中包括全球热销的《大师神话》和《谁杀了古典音乐》。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