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英国音乐到底有没有自信——《外滩画报》莱布雷希特专栏

(2013-04-16 12:40:26)
标签:

古典音乐

莱布雷希特

文化

4 月,黄水仙给郁金香让路,圣乔治日一闪而过,BBC 又开始整周日夜播放本国音乐,罗杰·奎尔特(Roger Quilter)、约翰·艾尔兰(John Ireland)、赫伯特·豪厄尔斯(Herbert Howells),而乐评人和鉴赏家则怒气冲冲地拒绝承认英国产物有任何优点。我已经为许多被不公正地忽略的英国作曲家敲锣打鼓鸣不平,但依然对这种无伤 大雅的广播宣传感到绝望,因为其暗含的前提是,英国音乐需要这样的特殊关照。如果像一小口一小口品尝麦芽威士忌一样,单个的英国作品中还是能发现天才之处 的;但如果把它们放在一起全套播放,立刻会凸显其三重弱点:沙文主义、业余性、笨拙的不连贯性。 

英国音乐首先兴于都铎时期,因为新的圣 公会礼拜仪式需要优美音乐,莎士比亚剧院也为音乐提供了不少机遇。这门艺术在 100 年后达到了神圣地位,先有英年早逝的亨利·普塞尔,且很快被移民亨德尔那无可超越的多产给盖过了。之后过了 150 年,才有埃尔加(Edward Elgar)的《第一交响曲》挤进本土经典行列。在低潮时期,“英国”音乐拉拢了爱尔兰人迈克·巴尔夫(Michael Balfe)、汉密尔顿·哈蒂(Hamilton Harty)和查尔斯·维利尔斯·斯坦福(Charles Villiers Stanford),苏格兰人哈米什·麦克昆(Hamish MacCunn),以及威尔士血统的沃恩·威廉斯(Vaughan Williams)。各民族的特殊性在整体大英国性的名义下被抹杀了,这其实限制了创意潜能。

英国性的狭隘使之排斥了非洲裔的塞缪尔·柯 勒律治- 泰勒(Samuel Coleridge-Taylor),印度裔的凯克霍斯鲁·索拉伯吉(Kaikhosru Sorabji),以及一些极有影响力的移民如荷兰人伯纳德·范·迪耶仁(Bernard van Dieren)、俄国人尼科莱·梅特纳(Nikolay Medtner)。20 世纪 30 年代涌入的德国难民遭遇了奎尔特等种族主义显贵的敌视,被永远排斥于主流之外。《每日电讯报》在褒誉英国音乐中被忽略的人才时,也没有提到伊贡·韦勒斯 (Egon Wellesz)、汉斯·加尔(Hans Gal)、弗朗兹·赖岑施泰因(Franz Reizenstein)、罗伯托·格哈德(Roberto Gerhard)、马加什·赛贝尔(Matyas Seiber)和贝特霍尔德·戈尔德施密特(Berthold Goldschmidt)。

新来者的经验和能力与英国作曲家的僵化训练产 生了碰撞,后者的作品往往充满了基本的配器错误,眼高手低。在英国音乐中,一支旋律就足以成名。埃尔加、沃尔顿(W.William Walton)和巴克斯(Arnold Bax)的交响曲一两个乐章后就脱轨,沃恩·威廉斯从来没有掌握协奏曲,戴留斯(Frederick Delius)的管弦乐作品只有在比彻姆(Thomas Beecham)和弗农·韩德利(Vernon Handley)的棒下才有一丝生气,大部分指挥认为他多愁善感,对他不屑一顾。即便本杰明·布里顿(Benjamin Britten)也经历过自信和认同的危机。在度过成功的十年后,布里顿在风格和观念中挣扎,直到在日本的能剧中找到灵感,写出了两首静谧的教堂寓言。他 后来的《仲夏夜之梦》找回了状态,为英国音乐赢来了全球认可。

无论从个体或是整体看,英国作品都像跛子一样缺乏平衡。许多指挥对霍尔斯特 (Gustav Theodore Holst)的《行星组曲》激动万分,但他的下一部作品却不忍卒睹。无怪乎沃恩·威廉斯的 9 部交响曲从来没有全套上演的机会,只除了理查德·希考克斯(Richard Hickox)和伯恩茅斯交响乐团在上世纪 90 年代中期的一次尝试,尽管有些片段十分精彩,但不推荐大家一次性整体消费。

对于那些想要拥抱英国音乐的人来说,必须去粗存菁,排列出最有 竞争力的作品方阵。威廉斯的第三和第五交响曲在任何时代都能站得住脚,戴留斯的组曲大部分很迷人,芬济(Gerald Finzi)的单簧管和大提琴协奏曲值得多多聆听,还有马尔科姆·阿诺德(Malcolm Henry Arnold)的圆号协奏曲和本杰明·弗兰克尔(Benjamin Frankel)的中提琴作品。一些最好的英国作品来自身份卑微的人,比如殖民地公务员约翰·福尔兹(John Foulds)的东方组曲在萨卡里·奥拉莫(Sakari Oramo)的棒下无人能敌;还有音乐教师伯纳德·史蒂文斯(Bernard Stevens)的《第二交响曲》居然吸引到了摇滚乐队“感恩而死”(Grateful Dead)的菲尔·莱什(Phil Lesh)当铁杆粉丝。

英 国音乐的心脏地带往往要比大众普遍认为的更宽更广。至于不朽之作则少之又少,而且没有得到学者们的关注。除了贝多芬、马勒等人的交响曲,学者们倾向于把英 国作品晾在一边,生怕它们见光死。埃尔加的小提琴协奏曲是一个例外。所谓的原始版本是有埃尔加签名的,而不是传奇小提琴家克莱斯勒改动独奏部分以后的版 本。埃尔加本人也是一位小提琴手,在创作这首协奏曲时,他曾向伦敦交响乐团的首席威廉·里德请教。后来里德的版本出现,与克莱斯勒改编的通行版在上行和下 行音阶上有些出入,而且完全没有克莱斯勒招牌效果的揉弦。

弗农·韩德利指挥皇家利物浦爱乐乐团与菲利普·葛拉芬(Philippe Graffin)合作录制了原初版本,但却没有得到英式认可。这更要求人们的理解,音乐中的英国性不是那些炫目的花招和浮夸的效果,而是理性的探讨和对天才的自信。

 

诺曼·莱布雷希特:著名古典音乐评论人、专栏作家。十余本关于音乐的著作被翻译成 13 种。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