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堆古镇
自始不衰的兴旺乡镇
■张德君 本报记者 李天然
青堆镇位于庄河市的东边门户,它南临黄海,近东海面连接丹东大鹿岛。青堆子历史悠久,据史料记载,唐朝之前,青堆子叫作青口。由于那里从海上看去是一片迷蒙的青色,有如一个巨大的青色石堆。因而到了唐朝贞观年间,青口被改为叫青堆子,一直沿袭至今。当年来往船只看到的是镇南一带,后来那有一土坨子,早年间周边人也称它青堆子。
历史上青堆子就是个商业兴旺发达的地方,从这一方土地走出的企业家、文化名人数不胜数。今天的青堆镇仍是个经济发达的乡镇,从2005年开始青堆镇已经连续四年被辽宁省评为百强乡镇,且位次逐年前移。
青堆子的崛起发祥,是依托青堆子港得天独厚的区位优势。青堆子港地处领道山南麓,自唐朝贞观年间已具雏形。清代乾隆八年(1743年),青埠正式开通,海运畅通无阻,商业开始繁荣发达起来。清嘉庆年间,青堆子港口商贸发达,与烟台、上海、天津等地商船往来密切,当时因为海上贸易的发达,所以当地有王家船帮、石家船帮、栾家船帮、吴家船帮、张家船帮。其航运业之兴盛与大孤山港、庄河港并列为三大名港,而青堆子港在当时成为三港之翘楚。海运交通的优势极大地刺激了青堆子商业经济的迅速发展,进而也带动了当地工业经济和农业经济的快速发展,使青堆子成为了周边地区的政治、经济、文化中心。青堆子港口距街市只有300米左右,所以船上货物靠岸离街上店铺很近,这里是以港兴镇的典范。当年青堆古镇因为手工业、商业发达,也带动了饮食业的发达。自清同治年间到1943年,青堆子街内闻名遐迩的饭店就有20家。诸如天和园、双合馆、清真馆、朝鲜馆、洪福楼等。清同治年间,青堆子开始有金银铜锡匠铺,其中赵家铜锡铺最有名,手艺之精湛冠绝庄、孤、青三镇。这也是后来青堆镇金属机械行业的火种。
青堆古镇现今所存的具有清、民国老式古建筑,其规模、数量、面貌完整程度在整个辽南地区都是独一无二的。在青堆古街看青砖黛瓦、翘脊硬山式建筑,恍若回到了明清时代。当年沿街鳞次栉比的商铺,后面的住宅及仓库、加工厂,历经岁月变更交替仍是旧影留痕。以华家大院为例,它所处的位置是天后宫庙后胡同,共有70多间房,有东大院、西大院,西大院大门门楼历经百余年沧桑依然保存完好,它的门窗上那种木格仍保存原样,屋顶上黛瓦极少有残破,更为可贵的是它房檐前的瓦当,大气又漂亮,上层是福禄字瓦当,下层是花纹瓦当,没有损坏,它是在庄河老街古宅中不曾见过的字瓦当,也是在青堆子古街中第一次见到。
青堆古镇数百年的历史沧桑巨变中,因为地域、文化的渊源,使它自然而然产生了一些有影响力的人物和重大的历史事件。晚清重臣、爱国名将李秉衡,因出身于耕读之家,深知底层百姓疾苦,所以在为官为政期间清正廉洁,被称为北直第一廉吏。今天,当人们来到鞍子山乡李秉衡故居时,无不对这位当年虽已70岁高龄,仍怀有报国之心要求出征的一代重臣怀有深深的敬意。李秉衡的清政、济世于民的家风遗存至今,他长女之子施今墨曾是名震京城的四大名医之一,施今墨儿子施小墨,外孙祝湛予今天也是名闻京城的名医。另外,抗俄英雄邹立桂、抗日英雄赵庸等都值得人们铭记。还有当年震惊朝野的“翻斗案”,青堆子百姓同奸商作斗争并最终战胜邪恶势力的故事,曾被编成戏曲《翻斗记》而广为流传。
青堆子民俗文化丰富。青堆子太平鼓起源于清初,到19世纪末,这种活动被满汉两民作为祭祖拜神治病驱邪的活动。太平鼓又叫“劝人方”,主要是它的内容劝人遵守道德规范,说好话,办好事。有打鼓典曲、快板、相声、演唱、表演动作花样等形式。青堆子刺绣源头是清代康熙年间闯关东的山东人,他们将鲁地的刺绣技艺随迁而至。以家庭妇女为主体代代相传,以手工桑蚕丝着色成彩丝线为绣花原料。至今仍有传承的是谱绣,它融汇了剪纸、绘画、书法三个门类艺术技巧。起源于汉代的舞龙灯,经历代而不衰。舞龙灯时龙灯碗里放油,用棉线当捻,怎么舞,油也不洒出。舞龙灯是一项技巧与体力相结合的活动,舞龙者要完成游、穿、腾、跃、翻、滚、戏等动作,保持整个舞龙过程,生动火爆、顺畅、协调。
转载自:大连日报
http://szb.dlxww.com/dlrb/html/2010-06/25/content_372886.htm
加载中,请稍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