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签:
杂谈 |
分类: fashion时尚 |
家里的衣服多的堆成山,很多连标签都还没来得及拿下来。家里的书一样,爱买书,却真的抽不出时间都看完,所以养成了随意抽取浏览“凭缘分”阅读的习惯。
本来今天是想去书房找一本关于商务英语的书的。最近老跟外国人开会,越发对那些听得半懂不懂的英文兴趣盈然,甚至超过了会议内容本身。于是一醒来就打算去找本商务英语继续恶补我的英文。结果看到了这本王小慧的《我的视觉日记》,想起了那个阳光明媚日子里,这个优雅女人眼底的忧郁,于是抽了出来。扉页上有她的亲笔签名。我继续翻下去,第一页的文字就打动了我。我当然见过并认识很多所谓的名女人,著名才女+美女之类的,少有仰慕之心,更多的是带着打了折扣的看热闹的敷衍去应酬和虚应一下。大多名不符其实,或者不过尔尔。包装+炒作,我曾在心里想,这样的也能享有盛名的话,那么只要我皮再厚一点,也担得起美女+才女的盛赞,不过仍需要一个契机而已,我于是抱着学习的态度,更多的不是去看别人真的如何有才,而是很猥琐的去学习别人如何夸大其词的自我推销且并不脸红。
王小慧无疑是特别的。特别的干净,甚至带点羞涩,眼睛里同时揉和着对俗世功名的迎合和看淡,浑身都透露着作为人的谦卑和作为艺术家的自傲。的确,她坐在那里,一颦一笑都很得体,并不特意出格,安静甚至恭谦,你甚至会觉得她的某一部分和满头的阳光以及周围环绕在身边唧唧咋咋恭维的人脱离开来,她很礼貌的和大家交谈,但她坚持在自己世界里,甚至带点孤独悲观和忧郁。那种夜深人静后,只属于自己的东西,我于是起了尊重之意。特意买了她的书,听她的演讲,甚至坐下来跟她和她的崇拜者在雍福会的花园里聊了一会天,更难得凑到人家身边去合了影。之后,就束之高阁了,直到今天,都多久了,才偶然看到这个文字。
文字之美,照片背后的生命体验,和她记录的那种平和优美淡淡的忧伤和骄傲,让我泪流满面。虽然本来我就是爱哭的。
往往真感动时,才发觉自己的文笔有限,就跟我的破英文一样,我发现我表达不出来,那种一点点,一丝丝的逐渐再看下去的过程中一步步被感动甚至到了自惭形秽的那种感觉。是的自惭形秽。我当然也是有故事的女人,当然也有属于我的光亮和才情。但是读着她的文字,突然觉得自己是那么俗气的一个人。的确,精明,而且俗气。看着她的命运轨迹,那么自然的被命运推动却又在其中绽放光芒,没有太多的刻意和人为的痕迹。所以才更动人。而我,专营策划,以制造故事,传播故事并延续故事为生。是的,我们做广告做传播的人,整天忙着加工各种故事,发起,逆转或者推动各种品牌营销运动,不知不觉中,把自己的人生也当成了等待营销的一件商品。的确,我常常在想自己身上到底还有多少商业价值可以挖掘的问题。相对来说,因为不情愿仅仅是被命运推动,我们时常参与自己命运和故事的编导,小心的计算了成本收益后,开始自己的下一个经历。慢慢的我们成了自己后半部人生的导演+主演。
是的,慢慢的,我们的故事里有了太多自我规划和包装的痕迹。这让我在王小慧的视觉记录里看到了自己的羞愧。
我也算文艺青年,却被彻头彻尾的商业渗透了。真的看任何艺术展,接触任何艺术家,我都本能的会评估他的商业模式和商业价值。自动的回响,如果让我来负责公关媒体宣传造势的话,我会从那个与众不同的角度。怎么做会效果更好。真的无可救药的,我拿到了圣马丁的面试通知,有机会去伦敦最棒的艺术学院读硕士,我却踌躇了。因为我发现,我更适合的位置不是做艺术而是卖艺术。好象是的,在伦敦的时候,能让我废寝忘食的不再是创作本身,而是创意产品商业模式的研究和探讨。
是的,成为王小慧这样的独立艺术人,也许是我儿时就有的梦,所以我才会好奇她的故事。才会在她笑着对我说“真漂亮,该把胶卷让给这么漂亮的人儿”的时候,沾沾自喜。觉得能得到她的夸赞,哪怕只是一句应酬也是值得高兴的。可是,在我留着泪看这本书到一半的时候,我已经清楚了,我已经习惯了加工过的美丽并沉迷于打造的魅力。我已经走不回纯艺术的那一条道路了,哪怕我关了公司,远离利益,去了伦敦,哪怕我真的去了一流的艺术院校,哪怕我也可以拿出好的作品。但我的心已经变了。我更热爱的不再是艺术本身,而是如何推广这些美丽的东西。是的,我也在命运的安排下,不知不觉中偏离了我最初的梦。
不管怎么,为了表达我对另一个女人精彩生命的掌声和敬意,也为了我自己那个可能会永远被搁置的梦。天知道,建筑设计也曾是我的梦想,甚至我到现在都想有机会自己盖一栋房子。呵呵。所以,我决定改一改我几乎从不带相机的毛病。好吧,或者我永远也不会开摄影展。但是,受王小慧的感召,我决定以后起码随身带相机。记录下自己的足迹。
再一次肯定,文字,艺术,是更震撼心灵,拯救灵魂的东西,远比商业更快速,更有力。
GRAC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