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签:
杂谈 |
分类: fashion时尚 |
昨天去在各大时尚杂志争相刊登广告,号称LONDUN最时尚的发廊,剪了个头。55英磅,纯剪,不算贵,上海某些地方某些号称著名的发型师,纯剪800,1200,我都试过,老实说,就那样。社区发廊的发型师发挥得好的话,其实又更上乘的表现,而且价廉,只有十分之一甚至二十分之一。这是实话。
陪我去的朋友说,又花冤枉钱了吧。我倒也没觉得,老在杂志上看到那些美仑美奂的诱惑,正好路过,就掏钱体验一把。效果一般,好在我也没预期能达到广告模特的水准,起码,我体验过了。落座后,问喝什么?说茶,国内就一杯上来,他们很讲究,一整套的英式茶具,茶壶,杯子,糖,奶,一应俱全。呵呵,可惜了,一个正在剪发的人,真的没法尽情享受,而且不久发丝飘飞,真的没法喝。呵呵。我选了一个美女发型师,她煎的手法倒像是我自己动手的那种,很接近。没有国内发型师炫技般的刷刷刷的好刀法。先大概湿剪了大轮廓,然后小心的吹干,之后就看那还不够顺就顺两刀,修修齐,打打薄什么的。我相信我自己操刀也差不多这个技术,哈哈,毕竟我也有十多年帮自己剪头发的经验。
我想我花钱,买的不是现在这个发型。也不是技术,手法,更不是他整套的奶茶。我想我买的不过是一个体验。一个号称顶级品牌的消费历程。很多时候,很多东西,被当成传说当顶礼膜拜,可那都是在你真的拿到手里,用它一次之前。当真体验过后,你才会得到自己的更准确的判断,体验的越多,你的人生就越知道取舍,就越见从容。就好比,几乎上海最贵的发廊我都试过了。所以,我明白不是因为消费不起我的发型菜不够好看。用点心跟社区发廊的师傅好好沟通,我会得到更超值的时尚。甚至我乐于自己动手,而不是有窘迫的感觉。
这些天,因为身体好多了,所以急着要回国。于是不能免俗的开始扫名牌。英国的物价差远没有国内那么大,也就是说他们的名牌和非名牌的差价不像我们那么大。一般时髦点的衣服也都在一,贰佰磅。而类似ARMANI,一件外套4百多磅。所以,不过2,3倍的差距,那么是宁愿买名牌的。LONDON1百磅以下的衣服,真的看不上,都像是上海七浦路的那些便宜货。反正反而是国内同类货品的5倍,10倍的价格。名牌反正只有我们的1/2,2/3,所以,不如带点回去了。从LV,买到PRADA,再到ARMANI,然后去了BURBERRY,今年夏奈尔和CD没有什么入眼的款式。反而到了英国,发现了BURBERRY的美,以前不大喜欢这个牌子,我喜欢的GUCCI自从换设计师后就不大买了。恶性消费了一圈后,自己在那感叹,何必呢?不会因为浑身名牌,你就真的增值了。只是36岁的女人了。消费得起的话,专家也会建议你,宁愿添置名牌的,起码还可以保值。祖母留下的CD,LV也都好过买一堆路边的时髦货。穿几个月也只能丢了。送人都送不出手。
所以,我这种奢侈品不屑主义者,也日渐被奢侈品包围。这也是另一种体验吧。一种对比之后的选择经济。在国内,我很喜欢添置本土设计师的作品,其实价格也不菲,并不低过名牌多少,我当成是对未来设计师的支持,但真的时间一长,计算下来就保值和体面度还真的远远不如名牌效应。这也是亲身体验后,得到的经验。
回想曾经浑身傲骨却贫穷拮据的那些年,走到当时的美美百货去,看一看就走了,都不敢多呆的心情。都是喜欢漂亮又华贵的东西的,但害怕欲望会徒增烦恼,于是连看都不去看。甚至发展出一种只有暴发户和恶俗的人才会整天浑身名牌的价值观,觉得穿自己做的衣服和又很少的钱打扮的很有品位是一种很骄傲的事。哈哈,可爱的当年。换到现在,我自己亲手去做的恐怕是最贵的衣服了。因为我的单位时间价值已经发生了极大的变化。我若再辛苦从设计打板到采购布料辅料到亲自裁剪缝纫,呵呵,我也非要标价6位数以上才肯卖了吧。所以,贵与便宜都不过是相对的概念。一路的起伏跌宕,也都不过帮我体验更多,知道更多,更广阔而已。
好比,我来英国,也是一种宝贵的体验。所获得的,很难拿我这几个月的开销和我可能性损失的生意机会,上镜机会来衡量。
当然,困苦也是一种宝贵的体验。我一直很感激曾经困苦的青少年时期,那些体验同样给了我很多宝贵的东西。只能说,不同的年龄段,不同的消费能力,不同的时期,我们都应该珍惜,当时所能体验到的,不要妄自菲薄也不要胡乱艳羡别人,握在自己手里的能尽情去取悦自己和丰富自己的,都是良好的体验,它也许耗费金钱,但也可能不花钱却耗费时间,耗费体力,其实各种体验本身都是一种消费。所以,不管是否物有所值,都不要愁眉苦脸的惋惜。呵呵。
因为到最后,你会发现,不同时期你见重新定义这些当年惋惜的体验的时候,也许,觉得它像金子一样宝贵。所以,还能体验的时候,就尽心尽情吧。没条件的时候,也不遗憾了。永远会有适合当时境况的美好体验,只要你用心去热爱,生命本身就是礼物。各种境遇都是--换了包装纸和标价,但仍都是礼物,我想。
GRACE
前一篇:雨困伦敦
后一篇:卖了自己的庄园去看别人的庄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