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不要让孩子难过--关于新生适应的问题

(2013-09-10 22:18:05)
http://s13/mw690/69a3a9d1tx6Cy7NO6Acfc&690

为孩子做任何安排,除了考虑外在“物”, 必须慎重思考孩子和成人的“心理”因素。
 
“适应”是人类能发展出来的能力。成人和孩子的适应力的培养,同样要经过一段冗长的阶段,同样会经历生理和心理的不适。成人因为理解力和经验的累积,适应的过程和被干扰的程度可能会比孩子浅些。

新生入园不是一个人在适应新环境,而是一群人在经历适应的过程。其中孩子,虽然被摆在最重要的位置,可是许多人往往忘了,都在适应的人,还有孩子的家人、教室里的每一个工作者。说白了,就象一颗石子被丢入池塘,整池水都会受震荡。由于陌生所产生的不安、害怕、恐惧、疑虑、焦躁、会影响个体在适应过程中的调适能力。孩子所需要的时间和努力,会比成人更快,可是这取决于环境中的每一个成人的调适速度与理解程度。
 
老师必须知道孩子和其家人还有自己在这个适应过程中可能出现的行为与心理震荡,因此在动作上,必须提醒自己是否有着急的动作,做事的速度是否因为着急而加快了,眼神是否因为着急而更游离了,或不够笃定和温柔了,拿起或放下的力度是否重了,这些都会加速池水的震荡,让每一个人,更加紧张。记得:正常的工作,正常做,这样会减少池水的震动。
 
最最重要的,就是不能忽略孩子和其家人在这个阶段所需要经历的心理波动。不能认为这一定会过去,而应该考虑的是,如何放缓这种波动的频率,如何不让参与其中的每一个人经历这种“痛苦”的煎熬。
 
我们每一个人都曾经有过这种适应的经历,因此应该发挥“同理心”。自己会难过,别人也会如此难过,自己会着急,别人也会着急,自己会心烦,别人也会心烦。。。。以同理心对待,这样可以减少彼此在这个适应阶段的互相碰撞与伤害。
 
我昨天看到三个孩子的不同“煎熬”过程,心理非常难过。一个才入学的2岁多小孩,尖叫了一个上午,一定要冲出门口找妈妈。下午睡醒后,还继续尖叫,听了让人撕心裂肺,一个年龄稍大的女孩,手中做着工作,时不时掉下眼泪,伤心无措,一个“强壮”的男生,双眼红肿,努力让自己不苦,眼泪却无法止住。心痛,我们怎么能做这种事呢?因为这个阶段对孩子所造成的心理创伤,是一辈子的内伤,不是三年美好的幼儿园生活能抚平的。
 
千万不要说“没有办法”,千万不要说“每一个人都必须这样经过”,更不能说“这是很平常的”,因为全国各地都是这样做的,更不能对孩子的痛苦,无动于衷。我们必须想想,还有什么办法可以不让孩子这样痛苦。
 
切记,保护孩子,还包括保护他们的心理不受伤害。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