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签:
电影梅兰芳 |
分类: 戏剧、电影杂谈 |
电影《梅兰芳》的宣传铺天盖地的,每天晚上一打开电视,很多节目都是对电影的宣传和电影主创人员的采访。很多观众都说陈凯歌继《无极》之后就等着这片儿打翻身仗呢,能不好好宣传么,电影的公映日期又提前到了12月5号,我和雪飞也早就打算带爸爸妈妈去看。最初,爸爸原本不想去看的,他这个老戏迷,说一帮不会唱戏的人演一个唱戏的,那能像那么回事儿么!不过后来还是被我这个小戏迷说动了。
昨天上午我们去新东安看的,观众还挺多,有七成儿吧。听说很多观众看《梅兰芳》是缘于陈凯歌曾经拍了《霸王别姬》,同样也是一部京剧题材的电影,并被很多人认为是陈凯歌很难再超越的经典了。《霸王别姬》确实很经典,我也很喜欢,但我想和拍梅兰芳还是不一样的。程蝶衣是个虚构的人物,而梅兰芳是真实的;程蝶衣是个有些神经质的戏子,而梅兰芳是京剧大师,不管怎样都是不能同日而语的。
可能我从小喜欢京戏,并没觉得这部电影时间那么长,看得挺带劲儿的,其实不短,差不多两个半小时呢,听说有的观众按耐不住这么长的时间,在电影院里变换了所有可能的坐姿,呵呵……可于我来讲,在电影结束,灯光亮起的那一刻,我还是有种意犹未尽的感觉。
电影以梅兰芳大伯给他的一封信开始,而这封信在影片后面也出现过多次,正如福芝芳说的,“畹华看过不知多少遍了”,好似每当梅兰芳面临着人生十字路口需要做出抉择的时候都会想起大伯给他的这封信。梅兰芳的大伯获罪被戴上纸枷锁,这“纸枷锁”就如同一个含蓄的暗示一样,邱如白最后说:这纸枷锁厉害就厉害在它是纸的,可以毫不费力将其撕破。不管是戏里还是戏外,梅兰芳这一生都是属于京剧的,福芝芳对孟小冬说:“梅兰芳不是你的,也不是我的,是座儿的。”所以陈凯歌导演说梅兰芳这一生是被“绑架”了的一生。电影的前半部分是梅兰芳的青年时期,最为精彩的是年轻的梅兰芳与十三燕斗戏,由于梅兰芳接受了邱如白关于要给青衣加身段的建议最终导致祖孙俩打擂台。在这段戏中,年少的梅兰芳立志要改戏,而面对爷爷他的心理又是十分复杂的,以至于在斗戏的最后一天没有卸妆就跑去看爷爷,内心的不忍与复杂是让人很难受的。斗戏的结局以十三燕的失败告终,以十三燕的离世告诉观众梅兰芳的时代到了。影片中对于梅兰芳和孟小冬的恋情没有流于一般化,而是很含蓄地表现了他们二人的神交,使得这一段戏成为影片当中淡雅脱俗的一笔,看到他们分离时还是觉得很伤感的。抗战时期,梅兰芳曾经蓄须明志,不为日本人唱戏,这一段在电影中也有所表现,面对日本侵略者的威胁,表现了他台下真男人的一面。
《梅兰芳》这部电影拍得很美,尤其前半部分,旧时的戏园子、戏台、守旧,一下子就把观众带回到了那个年代。每一次梅兰芳扮上戏出场的画面都拍得那么美,影片也选取了梅兰芳经典的代表剧目与唱段,比如《樊江关》、《牡丹亭·惊梦》、《汾河湾》、《一缕麻》、《黛玉葬花》、《游龙戏凤》等,尤其《牡丹亭·惊梦》与《黛玉葬花》两个场景,拍得如画一般。当时看的时候我就觉得那些唱段不是演员本人唱的,后来看有报道说梅兰芳的唱段是梅葆玖来配的,章子怡的唱段是由同是女老生的王佩瑜配的,而十三燕是张克配唱的。本来么,如果让这些演员在拍之前集中学习一下,摆摆架子亮亮相儿也许还是可以的,可要让他们唱肯定是不行的了,学习京剧不是一朝一夕的事儿,所以这些演员中唯一是戏曲演员的余少群扮演的青年时期的梅兰芳可以说是形神兼备的,而黎明和章子怡这现学现卖就显得非常初级了,尤其在两人清唱《游龙戏凤》那段戏中,两人的表演和坐派也实属京剧入门儿级别,章子怡扮演的孟小冬还是缺少些许“冬皇”的神韵的,不扮戏也不像,扮上戏也还是不像,不能让我把影片中的章子怡和“第一坤伶须生”联系在一起。当然我觉得也没有必要太苛求了吧,毕竟他们不是专业的戏曲演员。但是我觉得王学圻的十三燕真的演绝了,虽然他自己也说以前没有接触过京剧,但影片中他的一招一式还有点儿意思,而且他的扮相儿非常好看。十三燕应该是以京剧泰斗谭鑫培为原型的。在祖孙二人斗戏那个片段中,十三燕最后一天的戏码儿是《定军山》,这也是谭派的经典剧目,面对着一片狼籍的戏园子,台下空无一人,横七竖八的桌椅板凳,砸碎的茶壶茶碗,十三燕却依然一板一眼地唱完戏,费二爷一挑下场门儿的门帘,那感觉,让人心凉让人心痛啊!一代名伶,终以悲剧收场,耳边依然回响着他的话:输不丢人,怕才丢人。
这部电影里很多配角也都非常出彩儿,孙红雷的邱如白,英达的冯子光,吴刚的费二爷,我都很喜欢。我觉得电影里的邱如白倒有几分像《霸王别姬》中的程蝶衣,他说“梅兰芳的一切都缘于他内心的那份孤独,谁要是毁了这份孤独,也就毁了梅兰芳”,所以他会不惜一切代价要孟小冬离开梅兰芳,要梅兰芳独享这份孤独。他看见有戏子把梅兰芳的《贵妃醉酒》拿来当粉戏演,上台就阻止,不顾被人痛打一顿。他不能够理解梅兰芳的大义,说“德国占领了英国,英国还不再演莎士比亚了?”这真是个“戏痴”啊。
这部《梅兰芳》,我喜欢!

加载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