传统中医养生学对健康状态的认识相当深刻,一言以蔽之,健康就是“形与神俱”,具体则有四个维度,即《素问·上古天真论》“志闲而少欲,心安而不惧,形劳而不倦。气从以顺,各从其欲,皆得所愿。故美其食,任其服,乐其俗,高下不相慕,其民故日朴。是以嗜欲不能劳其目,淫邪不能惑其心。愚智贤不肖不惧于物,故合于道。”所包含的形体、心理、道德、社会的四维健康。
宋·程颐在《伊川易传》中说到:“大至于天地养育万物,圣人养贤以及万民,与人之养生、养形、养德、养人,皆颐养之道也。动息节宣,以养生也;饮食衣服,以养形也;威仪行义,以养德也;推己及物,以养人也。”明确指出颐养之道包括养形、养性、养德、和谐环境、和谐社会等多方面。说明完美的健康状态是:自然环境良好,社会保障有力,人人的体质良好、心理正常、道德美好。
形体健康(生理健康)是健康的基础。中医养生学认为,“人生有形,不离阴阳”(《素问·宝命全形论》),人体是一个复杂的阴阳结构体,健康的人应该是“阴阳匀平,以充其形,九侯若一”(《素问·调经论》),即阴阳和调,阴平阳秘,机体功能保持正常且稳定、有序、协调。具体而言,人体各脏腑、经络、官窍、气、血、精、津、液等各组织器官都发育良好、功能正常,体质健壮、精力充沛,具有良好劳动效能的状态。形体健康是健康系统的底层维度,是大多数人可以达到的。
健康的第二个维度是心理健康,作为较高层次的要求,不是每个人都能达到的。中医养生学历来重视心理健康,强调“志意和”(《灵枢·本脏》),认为精神心理应保持整体和谐的健康状态;七情应以“怡愉为务”(《素问·上古天真论》),“和喜怒而安居处”(《灵枢·本神》),各种情绪皆要适度,任何过激的情绪都会导致疾病的发生;要“内无眷慕之累”(《素问·移精变气论》),嗜求欲望应该适度而不应当为物所累,保持“恬淡虚无”则能使体内气机调达而保持健康。
社会适应性良好则是健康更高一层的维度。中医养生学非常重视个人在适应社会环境过程中,充分发展身心的潜能,发挥其最高的能力,并获得满足感,保持情绪稳定、感觉愉快的良好状态。《素问·上古天真论》即指出应“梅其食,任其服,乐其俗”,保持精神行为与社会环境的和谐愉悦。孙思邈则要求人们在社会生活中应淡泊名利,“于名于利,若存若亡,于非名非利,亦若存若亡”(《备急千金要方·养性序》);与人交往要始终保持谦逊态度,诚善待人、宽以待人,“常以深心至诚,恭敬于物,慎勿诈善以悦于人,终生为善”“为人所嫌,勿得起恨”“事君尽礼”(《备急千金要方·道林养性》),从而以平和的心态融入纷繁复杂的社会环境。社会适应性良好作为人类群体的高级状态,更少有人能够达到,但却是人类较为理想的健康目标。
道德健康是中医养生学很早就认识到的另一个高层次健康维度。早在先秦的孔子就提出了“仁者寿”“大德必得其寿”的论点,指出“君子坦荡荡,小人常戚戚”(《论语·述而》)。“仁者不忧”(《论语·子罕》),认为道德高尚的人自然能够保持正常的心理,促进健康长寿。唐代孙思邈则在《备急千金要方·养性序》中说“性既自善,内外百病皆悉不生,祸乱灾害亦无由作,此养性之大经也……故养性者,不但饵药餐霞,其在兼于百行,百行周备,虽绝药饵,足以遐年,德行不充,纵服玉液金丹,未能延寿……道德日全,不祈善而有福,不求寿而自延,此养生之大旨也。”明确指出了道德修养对于养生延寿的重要性,个体处于社会之中,能自觉自愿的按社会道德准则来规范自身,也就自然而然地使自己日常衣、食、住、行以及精神方面合理适度,从而达到养生的目的。
中医养生学这种四维健康的观念是超前的。现代医学对于健康的认识,在1947年世界卫生组织(WHO)宪章中指出“健康乃是一种生理、心理和社会适应都完满的状态,而不只是没有疾病和虚弱的状态”后,直至1999年,才将道德健康纳入健康概念之中,形成了现代的“四维健康”概念:“健康不仅是没有疾病,而且包括躯体健康、心理健康、社会适应良好和道德健康。”
对于健康概念的层次,应注意以下几点:第一,健康概念所划分的每个层次内部,存在着不同的水平,每个层次都是一个范围,而不是一个单一的界限。第二,对于健康概念的分层,虽有层次高下之分,但上一层的健康并不一定以下一层为基础。例如,对于那些有残障的人,只要具有良好的社会适应,在其身体和环境允许的条件下能够发挥最大潜能,就可以归于健康的第三层;但由于他们受具体条件限制,无法达到这一层次的最佳状态,即身心健康并且社会适应良好。
加载中,请稍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