MHC分子结合多肽的意义
脊椎动物的生存时刻面临着外来微生物的攻击,因此它们必须建立一精细强大的防御体系,来阻止微生物的侵犯,其基本的措施就是建立一精细的识别系统,它既能预知存在的抗原,又表现出与抗原结合的高度特异性。事实上,在与独立生存的胞外微生物的对抗中,脊椎动物进化产生一受体结构——免疫球蛋白样分子SmIg,它能与胞外空间存在的微生物抗原结合,并将其清除。然而对那些胞内微生物感染则引起了更复杂的对抗,对此则产生了表达在T细胞表面的高度抗原特异性结合的T细胞抗原受体——TCR结构和体细胞递呈抗原的装置——MHC系统。研究表明:TCR与SmIg不同,它不识别完整抗原分子,只识别由MHC分子递呈的源于微生物蛋白质的分解产物即小片段多肽。病毒、细菌、寄生虫或自身蛋白在细胞内受蛋白酶作用分解成为小的片段,由MHC分子结合后再运送到细胞表面,并由它将抗原递呈给T细胞,从而启动免疫应答。T细胞对外来抗原识别的同时亦识别MHC分子,即MHC限制性识别的免疫现象,说明TCR抗原识别时对MHC分子的依赖性。MHC的这一调控免疫应答的重要生理功能,表现在它对抗原加工、运输、递呈等方面存在着密切的内在联系。
对MHC结合多肽的研究和MHC特异的多肽结合关键序列的发现,不仅加深了对TCR多肽MHC复合物的认识,而且具有更广泛的应用价值。
(一)
MHC分子递呈抗原性多肽的预测根据
HC特异的多肽结合关键序列,有可能通过分析病毒、细菌、寄生虫等胞内病原体的基因序列,人工合成结构相对应的多肽,并通过多肽生物学特性分析,寻找可能被感染细胞表达的多肽,另一方面对MHC结合的自然多肽的加深认识,有利于修正MHC特异的多肽结合关键序列。MHC分子递呈的抗原性多肽预测的条件有:①已知的MHC等位型和抗原性蛋白的结构或基因序列;②已知的MHC特异的多肽结合关键序列;③多肽合成仪和相应的抗原性多肽检测手段。当然准确地预测抗原性多肽还有相当多的困难,目前已发现除“锚着”位点和多肽长度外,其他因素对高亲和力多肽的形成和表达也有重要的影响。
(二) 疫苗设计
某一个体已知的MHC等位型来说,根据上述原则来设计针对病原体的疫苗是完全可能的。但是由于MHC存在着高度的多态性,就有众多不同MHC特异的多肽结合关键序列,人群中MHC分子所能递呈的特定病原体的多肽就有一定的差异性,而很少相同;所以,疫苗的发展方向应当是大的分子,而不是单一的由8~10个氨基酸构成的多肽,它应包含抗原性多肽,并能在胞内被加工和递呈的蛋白质分子,如将抗原性蛋白或多个抗原性多肽前体混合物,或病原体抗原片段等与佐剂混合制成多肽脂质体样生物制剂,或用病原体的目的基因制备重组产物,有可能获得保护作用。
(三) 肿瘤疫苗
瘤疫苗用于治疗与上述有所不同,首先期望在个体获得突破,并解决肿瘤特异性抗原存在问题,所以肿瘤多肽抗原研究意义重大。HLA-2在欧洲后裔高加索人群中占45%,并发现HLA-2经常是效应T细胞MHC限制性识别的装置,因此,HLA-2是经常引用的MHC分子。根据肿瘤发生的基因突变理论,已从癌基因(ras、her2/neu)结构推导出抗原性多肽氨基酸序列,并成功地诱导出肿瘤特异性CTL。相对来说,通过病毒基因序列来寻找病毒诱导肿瘤的多肽抗原比较容易,如在HSV-1,HPV-6诱发的肿瘤中。利用合成的多肽抗原体外活化T细胞,收集CTL注射肿瘤患者,可能是继TIL肿瘤过继治疗的又一途径;或将多肽疫苗体内免疫建立抗肿瘤反应,初步的动物实验已获得了良好结果。
(四)
MHC“封闭”性多肽
HC-类分子结合多肽的解离率相当低,难以与细胞外游离的多肽交换,所以试图体内应用高剂量“封闭”性多肽来减少T细胞反应似乎不太可能;然而,将足够数量的“封闭”多肽引入细胞内,有可能与内源性多肽竞争“空着”的MHC分子,达到降低细胞表面自身多肽MHC复合物的水平,阻止自身反应性T细胞的效应。“封闭”性多肽,即抗原性多肽的类似物,它与已知抗原性多肽在顺序上相似,并具有MHC分子结合的高度亲和力,但不含有TCR作用的关键氨基酸,阻止了T细胞的激活。对流感病毒血凝素(HA307~319)多肽单个氨基酸替代的68个类似物的研究已开辟了这一领域。一旦明确了自身免疫的自身多肽抗原顺序,将有可能合成其类似物来干预自身免疫反应。
(五)
MHC分子结合多肽的意义
存的压力不断导致生物体建立自己的防御体系,以避免外来因素的侵害,MHC多肽的形成是动物阻止病原体侵害的一个重要保护因素。从上述资料获知,任一MHC等位型分子所递呈的多肽是相当有限的,且病原体主动采用不含有会被MHC分子结合的蛋白质来逃避机体的识别,那么机体就利用多个MHC等位基因维护其保护能力;更有意义的是,在一个群体所表现出的巨大数量的不同等位型的MHC,则保证了机体巨大的抗原选择能力,从而尽量减少病原体对MHC等位型的适应能力。
加载中,请稍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