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培育中学生养成良好的读书习惯
标签:
少儿宋体情感坏习惯情绪心理学 |
分类: 原创---论文 |
如何培育中学生养成良好的读书习惯
什么是习惯?用心理学的话说,习惯是刺激与反应之间的稳固链接。习惯是一种自动化的行为,是潜意识的表现,是情绪的反应。不一定是自己希望的行为。习惯有好坏之分,每个人身上有好的习惯,也有坏习惯。好的行为习惯是路标,是前进的动力,坏习惯会断送个人的前途,危害国家的利益。因此,培养中学生良好的读书习惯非常重要,关系着祖国未来的兴旺发达。
当下一部分中学生坏习惯表现在:学习丧失信心,对学习没有兴趣,表现在不认真听课,不完成作业,怕考试,甚至恨书、恨老师、恨学校、旷课逃学,消极应付老师,应付家长。一提起学习就感到头昏、脾气暴躁等,老师严格要求,就与老师对着干,或者冷漠对待老师的要求。
(1)内在因素
其内在原因是由于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的消极情绪体验和自我认识存在偏差,社会,学校、家庭等外部环境的不良影响也起着消极的强化推动作用。有的学生学习基础较差,经过多次努力却只获得一次次的低分和失败,长时间受到社会的偏见、家长的漠视、教师的批评、同学的歧视,他们在学习中无法满足成功的愿望,在生活中又无人能理睬和关怀,品尝到的只有失败感和乏味感,逐渐形成学习无价值、自己是学不好的“差生”等观念,这些观念又会反馈到学习行为上,如此恶性循环,很快就产生厌学的情绪,甚至患上厌学症。另有一些学生小学时成绩较好,上了中学后生活学习环境改变,面临新的挑战,由于心理适应能力差,在挫折和失败面前无法正视自己,逐渐丧失自信心,消极地对待学习,从此一蹶不振,也容易产生厌学情绪。
(2)外在因素
由于中学教育面临着升学考试的问题,成绩是学生学习优良与否的标杆,是教师教学质量衡定的唯一秤砣,是社会评判学校优良与否的唯一标准,是家长认为子女是否有出息的定标。这样,学生就被牢牢学习地粘在板凳上,听课背书做题,成了成绩的奴隶,久而久之,乏味的学习与这个年龄的学生性格和要求产生矛盾,个性被压抑,无法释放自己的能量,表现自己的个性,从而认为学习与苦役何异?从养成中学生厌学的习惯。
二、消除学生厌学情绪的对策
注重人文关怀,平等对待每一位学生,并把学生当成自己的朋友,这是有助于消除学生厌学情绪的关键。怎样消除学生厌学情绪?对此,根据教育理论和教育实践,我认为有以下三种方法可以有效地消除或遏制学生的厌学情绪:
(一)营造氛围,愉悦心境
要改变厌学学生对生活的态度、对学习的认识,首先就必须要改善他们所处的环境。一个好的环境需要社会、家庭、学校之间相互配合。社会的鼓励、家庭的关怀、教师的重视、同学的友好都有利于营造一个重学、乐学的氛围,消除厌学学生被抛弃、被歧视的感觉,对学习由厌恶感、恐惧感变为愉悦感、舒适感,从而积极、主动、愉快地开始新环境中的生活、学习。
(二)立足现实,重塑自我
立足现实,就是让具有厌学情绪的学生看到现实,不要回避现实问题,并摆正自己的位置,也就是说,不要受到诸如考试成绩或与他人的攀比上。立足实际,重新认识自我价值,从而形成良好的自我意识。这对于教师来说,就是要仔细地发现厌学学生所表现出来的良好、积极的学习态度和行为,从正面予以肯定,并不断强化,让这些学生在前后比较中接受自我,认识到自已并非无可救药,而是能学好的,相信自己也是一个有能力、有前途、受尊重的人,以改变自己无能的观念。同时,展开一些能够发挥其特长的活动,让他们在活动中表现自己,看到自己的辉煌的一面,闪光的一面,从而增强自信心。
(三)培养兴趣,增强信心
可以说,学生在某一学科上学业落后、考试不及格倒并不可怕,而最可怕的是他那冷漠的态度和对学习的兴趣。《心理学》指出:“兴趣是学习的最大动力。”我们知道,在一些厌恶学习的学生中,大多有自己的爱好和兴趣,表现出自己的优势来。他们的兴趣和爱好之所以没有表现出来,是因为在教学中,教师无论对学习好的,或是差的,都是一味的强调学习,强调考试成绩。这不但压抑了学生的个性,也使学生的特长发挥不出而厌恶学习,认为自己被限制在学习中,久而久之,厌学情绪增强。因此,要培养学生成为一个真正意义上的人,在学校教育中,不但要注重学生智力因素的培养,而且要注重学生的全面发展,给学生提供宽松的学习环境,一个有利于学生个性发展的平台。这样,让学生的个性得到发展,特长得到发挥,兴趣得到培养,从而增强学生的自信心,改变厌学情绪,提高学习能力。
(四)激发情感,增强主动
苏霍姆林斯说,“如果教师不想方设法使学生产生情绪,智力振奋的状态就急于传授知识,那么,这种知识能使学生产生冷漠的态度,而不动情感的脑力劳动就会带来疲倦,没有欢欣鼓舞的心情学习就会成为学生的负担。”没有情感的教学是没有生命力的。因此,教学过程是师生双边活动的过程,既有知识的交流,又有情感的相互作用。
1、激发学生的情感
教育的本质是对人的教育。“没有情感的教育是一种缺失教育。”因此,对具有厌学情绪的学生的关爱,就是要求教师运用情感来激发学生的情感。“爱是宽广的,更是伟大的。”厌学情绪是学生情感的一种消极表现,是学生个体受到某种因素的压抑后产生的逆反心理。“心病还得心药治。”这就需要教师以情激情。如果施以道理,往往会出现“情理不容”的现象。怎样激发情感,关键在于教师,也就是说,要激发学生的情感,教师应该用一颗童心对待学生;要激发学生的情感,在于教师的态度。教师的主动性在于发现学生不良的表现和行为,要主动过问,以心换心,站在学生的角度来帮助学生找出原因,让学生走出困境。
2、要能对学生宽容
陶行知先生所说,“我们必须变成小孩子,才配做小孩子的先生。”教师只有怀着一颗童心才能走进学生的心灵世界,才能了解学生,宽容学生。“宽容也是一种教育。”也就是说,在对待具有厌学情绪的学生,不但要循循善诱,而且还要在不违背一定的原则下宽容学生。这样,真正让学生感受到教师对他们的关爱。事实告诉我们,厌学的学生更注重的是老师是否真正关心自己,是否愿意倾听他们的感受和学习的苦恼。因此,如果让具有厌学情绪的学生能天天面对的老师那慈祥而亲切的目光,能感受到老师的注视,感受到老师的爱护,就会主动接近老师,久而久之,厌学情绪会逐步转化的,产生一种学习动力,变成了一种尊师爱学的习惯。乌申斯基说:“好习惯是人在神经系统中存放的资本,这个资本会不断地增长,一个人毕生都可以享用它的利息。”美国心理学家威廉•詹姆士说:“播下一个行动,收获一种习惯;播下一种习惯,收获一种性格;播下一种性格,收获一种命运。”就是说习惯是可以决定一个人的命运。有了好习惯的孩子是走遍天下都可以放心的孩子,一身坏习惯的孩子会让你一生都不能放心,不得安宁。
总之,现代教育提出“一切为了学生,为了学生的一切”的思想,那么,转变学生的厌学情绪,培养良好的行为习惯,是学校、教师的责任,是现代教育的重要任务,是教师做人的良心的体现。让我们每位教师放弃功利,走进学生的心灵,拨正他们前进的航向,做一个具有理性认识又具有科学教育思想的合格的教师。

加载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