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宗关东烟全国零售批发东北特产
(2010-10-27 23:22:33)
标签:
关东烟文化 |
我们的联系方式:18842592844
QQ在线:1550074006
在我们中国,六十岁以上的人提起“关东烟”,就像对章丘大葱、莱阳梨、乐陵枣那样稔熟亲切。他们对五六十年前闯关东的人回乡探亲时,一般都要带回几斤“关东烟”馈赠亲朋好友、左邻右舍以表达心意和亲情的往事记忆犹新。正宗关东烟,我们从小就听大人们长说,正宗的关东烟味美烟香,在他们看来,“关东烟”的价值几乎可以与人参、貂皮、乌拉草并论。
提到“关东烟”,不能不追溯烟草的来历。
早在明代万历(1573~1620)年间,烟草即由西方传入我国,时称“南草”、“蛮草”或“妖草”。传入的途径由墨西哥——菲律宾——我国福建。
“关东烟”则是明代天启年间(1621~1628)由朝鲜商人输入东北后传播开的。早在1605年前后,葡萄牙人将关东烟烟草带入日本。之后,烟草及其种植方法传入朝鲜,再由朝鲜传入我国东北。朝鲜使臣两年一次到燕京(北京)来,礼品中就有这一项关东烟。明崇祯十年(1637年)朝廷已明令禁烟,但朝鲜政府仍以“南草”作礼品赠与朝廷官员。清入关后,摄政王多尔衮、大贝勒代善等酷爱“南草”,贵族王公大臣积习难改,甚至妇孺亦竞相效尤,沾染吸食。据《盛京志》等史籍记载:陇旁隙地多种之。叶肥大如葵、多细毛,茎高三四尺,三伏中开花,色黄,八月采,晒干如金丝色,用酒洗后搓碎于竹管内吸之,口鼻出烟,以御寒,性最酷烈……指的即是有名的“关东烟”。至清太宗,也曾下令严禁。但因吸烟已成满族人嗜好,特别是上层贵族“极喜南草”,已吸食成瘾,无论何种严刑酷法也难制约,只好妥协让步,改为“惟许自种而用之,若出边货卖者处死”,即只准自产自用,不得走私出口进行交易。此令与当时的朝鲜政府达成默契,几乎同步执行。
由于禁令有所宽松,东北地区种植烟草也同南方一样盛行起来。可能基于土质、气候和光照等原因,这里出产的烟草质量特别好。尤其是追施过大豆、油饼渣等有机肥和打杈抹尖管理到位的,烟叶肥厚,醇香易燃,色味俱佳,堪称上品关东烟。
烟草的传播,始为药用:闽人吸以祛瘴,北方借以避寒;将烟叶塞入笔管可防蛀,烟油可杀蛇、治头虱,“以注蚂蝗立僵”;也可杀农田害虫,“每补种以烟梗附其下,虫患乃息”。而明清两代朝廷的几度禁用,主要是因为烟价昂贵“以一马易一斤”,与粮争地;再是“或有穷乏之家,供仆从皆穷无衣,犹买烟自用”,“久服者知其有害无利,欲罢而终不能焉”,“独取一时之爽快,然久服而目俱黄,肺枯声干而伤五脏,诸药不效,吐黄水而殒身”;清太宗禁烟是“以非土产,耗资材”,从经济角度考虑;康熙皇席的“每见诸臣私在巡抚帐房吃烟,真可厌恶。况烟为最耗气之物,不惟朕不用,列圣亦不用也”,完全出于养生保健。
随着烟草的传播,烟具也不断改进,档次也讲究起来。除了用名贵的湘妃竹和进口的“洋藤”做烟杆,连烟嘴也要用玉石、翡翠和玛瑙雕琢。至于水烟袋与鼻烟壶,那用料造价和制作工艺就更为昂贵考究了。
明清两代各省烟草较有名的产地有:福建漳州的石马烟,浙江常山的面烟,江西的射洪烟,山东的济宁烟,粤东的潮州烟以及崇德烟、曲沃烟、美原烟、黄县烟和兰州水烟。而胶东老一辈人惟对“关东烟”情有独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