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由草船借箭到古典名著的阅读》教学设计

(2016-04-08 11:38:07)
标签:

教育

分类: 小课题
一、设计背景
语文课程应致力于学生语文素养的形成与发展。语文素养是学生学好其他课程的基础,也是学生全面发展和终身发展的基础。语文教学的实践证明,要使学生学好语文,培养和提高语文能力,单靠教材内有限的课文篇章是远远不够的,必须把“小课堂”与“大课堂”紧密结合起来。通过大量阅读去培养和获得对语言文字的感受力,去熟悉和掌握语言规律,增强语文修养、提高运用语文的能力。叶圣陶先生也曾说过:“阅读最重要的是训练语感,就是对语文的敏锐感觉。”而要训练语感,最好的阅读材料就是名著。倡导学生阅读中外名著,开展有益的读书活动,这对于培养学生的语文综合素养是功德无量的。
中国古典名著是中华灿烂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它滋养了一代又一代的中华儿女。阅读名著对于增益智慧,提升素养,特别是语文素养有着举足轻重的作用,因此组织学生去读了这本书,让学生感受古典名著的魅力,激发学生的阅读名著的兴趣。在浩如烟海的文学、历史名著中,有许多栩栩如生的人物、引人入胜的故事,等着我们去亲近,因此我想就这本书带领学生去品读故事情节,探究作品中的人物性格,感受名著的魅力,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为学生打开学习古典名著的大门,创造一个交流学习的平台。 
二、设计理念
课程标准指出,语文课程丰富的人文内涵对学生精神领域的影响是深广的,学生对语文材料的感受和理解又往往是多元的。因此,应该重视语文的熏陶感染作用,注意教学内容的价值取向,同时也应尊重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的独特体验。语文学习资源和实践机会无处不在,无时不有。因而,应该让学生更多地直接接触语文材料,在大量的语文实践中体会、掌握运用语文的规律。在教完课文《草船借箭》后,我发现,有许多学生对《三国演义》中的内容比较喜欢,于是我推荐他们去阅读古典名著。由于现在社会科技越来越发达,人类精神家园却越来越枯竭。受"快餐文化""读图时代"的影响,我们的学生离文学经典越来越远,学生的文化素养渐渐沙漠化……为此,推荐学生去阅读《三国演义》,积极开展名著阅读活动,激发学生阅读的兴趣,让学生吸取古今中外经典中的精髓,培养学生的人文精神,促进学生身心和谐健康地发展。以“读——讲——演——评”的方式以这篇课文为一个点引发开去。
三、活动目标
(1)知识目标: 
    1.让学生在充分阅读古典名著《三国演义》的基础上,熟知:三国故事,有关三国人物的成语、歇后语,汲取中国古典文学作品丰富优美的语言营养。
    2.培养学生浯言文字的积累能力、表达能力;培养他们表演方面的才能及能够全面、客观地分析人物的能力。
    3.通过活动,培养学生对祖国灿烂文化的自豪感及对三国人物雄才韬略的崇敬之情。
(2)能力目标: 
1、通过活动,培养学生搜集整理资料,整合资料,用不同方式展示交流的
能力。
2、通过实践和探究,培养学生自主学习的能力,团结协作的精神、创新精
神和实践能力。
3、通过汇报交流与展示,培养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和分析总结能力。
4、提高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创造思维能力和组织交际能力。
(3)情感目标:
1、培养学生自主探究、合作交流、分享成功的精神。
2、感受祖国的灿烂文化,培养学生的自豪感。
3、增进我们对中国古典文学作品的了解,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
4、培养团结合作、创新精神。 
四、学习者特征分析:
本课的教学对象是小学五年级的学生,对于他们来说,电脑、网络已不再陌生,他们已经有搜集资料的经历,会简单的电脑操作,针对这种情况,教师应充分利用网络资源,来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让学生搜集资料,引导学生对古典名著有更深入的了解,从中汲取丰富优美的语言营养。
五、媒体准备:
网络教室、互联网服务器、专题网站论坛
六、资源准备 
1、提供学校计算机室、图书室、多媒体电教室设备。 
2、学生制作多媒体课件。 
3、学生搜集的相关网址。 
七、设计思路
(一)情景导入 
同学们,在浩如烟海的文学、历史名著中,有许多栩栩如生的人物、引人入胜的故事,等着我们去亲近,前段时间我们共读了《三国演义》这部鸿篇巨著,它是一本很值得看的书,是永远的经典,是中华灿烂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它滋养了一代又一代的中华儿女。阅读它可以增益智慧,提升素养,本节课,让我们一起走进三国。 
(二)设计思路:
主要围绕以下几个方面进行:  
A知三国(三国鼎立局面的形成,三国人物的歇后语及其来历)。
B 说三国(读故事,讲故事,演故事)
C评三国(品评三国人物,读有关三国人物的诗词)
D写三国(介绍易中天的品三国,学生写感想)
(三)收集,交流,阶段汇报
1、依据小组活动方案落实自己的任务分工。 
各小组通过上网查找资料;读书收集信息;了解三国的歇后语,故事,成语,
古诗词等。
2、组内交流,整理信息,形成材料。 
在老师指导下,各个小组的成员汇集所有的资料,根据活动中获得的资料作
进一步的筛选和整理,形成共识并总结自己在活动中的心得体会。
(四)分组交流,展示
通过一段时间的资料搜集和整理,我们已经对三国的故事,人物,古诗词等有
了更多的了解,今天我们就来汇报这段时间以来我们的收获和全班同学进行分享。全班交流:
读——讲——演——评三国的故事,感受三国人物的特点。
   根据易中天的品三国,进一步对三国人物来品评,写感受。
八、活动过程:
(一)娓娓道来,知三国。
1. 同学们,我们来听这样一段音乐(三国演义主题曲)青山依旧在 ,几度夕阳红。这段音乐是哪部电视剧的主题曲呢?我们看过的哪些文章也是节选自《三国演义》。(《空城计》,《草船借箭》,《赤壁之战》,《群英会》,《杨修之死》《三顾茅庐》《火烧赤壁》《桃园三结义》)
2.老师介绍大家课外去阅读了这本书,这本书可谓是家喻户尧,童叟皆知。今天,让我们一起走入那精彩的三国故事。
1、(1)《三国演义》是我国的四大名著之一,四大名著的作者都是谁呢?(课件展示)
2、(2)了解三国鼎立局面的形成。
三国演义中的“三国”指哪三国?各国主要领导人物是谁? (生答,课件展示)三国鼎立局面的形成是三国两晋南北朝时期的初期阶段。东汉末年政局混乱,黄巾大起义使东汉政权名存实亡,地方割据势力膨胀,军阀混战,民不聊生,百姓渴望结束混战,实现统一,恢复安定生活。经过“官渡之战”曹操统一了北方;经过“赤壁之战”,曹操、孙权、刘备分别据有中原、江东、四川等地,形成三分天下之势,最终形成三国鼎立局面。三国是中国历史发展过程中的分裂时期,但在中国历史发展过程中,分裂只是暂时的,统一是历史发展的趋势,三国鼎立局面最终结束于西晋的统一。三国鼎立从酝酿到结束,将近百年,一时多少豪杰,他们的故事,以其特有的魅力,代代相传,经过民间艺人的加工,最后由文学家罗贯中写成了一部长篇历史小说《三国演义》。
3、关于三国人物的歇后语也有很多,同学们都积累到了哪些? 这些歇后语的来历你们都知道吗?谁来说一说。(学生讲)我们把这些歇后语读一读,记一记。三国演义中一个个片段令人回味,看看这几幅图,你能说出故事名称吗?        
    4、根据画面,说出故事名称:
 (二)绘声绘色,说三国。
看来同学们知道得还真不少。其实啊,这每一幅画面的背后都是一个生动的故事。课前,我们大家也分头准备了三国的故事。            
(1)我们有请朗读组为我们朗诵《火烧赤壁》。  
朗读组 的亮相果真不同凡响。故事组呢?(故事组一学生上台说评书:《青梅煮酒论英雄》)
(2) 故事组讲故事:《草船借箭》《刘关张三结义》《义释曹操》《刮骨疗毒》《空城
计》《温酒斩华雄》
(3)下面,看哪一组的表演啦?(学生表演课本剧《三顾茅庐》)看了《三顾茅庐》,你能用一个词语来说说刘备吗?(求贤若渴、诚心诚意等礼贤下士、赤诚相待)
   (三)品头论足,议三国。
1、刚才同学们用了读、讲、演这不同形式说了三国故事,真是绘声绘色;相当的精彩,而且将故事里的人物都表现得活灵活现;.接下来,就请同学们一起来评头论足,评一评《三国演义》中你最熟悉的一个人物,用上你书上看到的知识,加上你自己的评析。(点击多媒体,出示人物图片:周瑜、诸葛亮、刘备、孙权、张飞、关羽、赵云、曹操)
2、同学们评的相当的精彩,那么后人还写下了许多诗篇来赞颂、评论三国里的这些人物。例如,宋代大诗人苏东坡就曾写过这样一首赞美周瑜的词。(多媒体出示苏轼的《赤壁怀古》)
     有请任傲卓同学为大家朗读?同学们边听边试着理解这首词的大意。(配乐朗读)你们理解它的意思吗?有请刘佳宁来讲讲这首词的意思。同学们一起再来读一读,体会这首词。课后同学们还可以对照注释细细地去读这首词,相信读懂后,你会对《赤壁之战》有新的理解。
    《赤壁怀古》主要是赞颂周瑜在赤壁之战中表现出来的雄才大略、足智多谋这种英雄气概。那么,看了《三国演义》中其它描写周瑜的故事,你们又觉得周瑜怎么样呢?(气量小,从《草船借箭》中可以看出)
     周瑜这个人物,有他闪光的一面,也有他不为大家所认同的一面。因此,我们看待一个人一定要一分为二,全面、客观地评价一个人物。 
     这里还有杜甫写的一首赞美诸葛亮的诗《蜀相》,我们一起来读一读。
     (四)总结全课
     1.这节课,咱们一起畅游了神奇的三国城,了解了更多的三国知识、三国故事,学会了全面、客观地评价一个人物。《三国演义》这部宏篇巨著对后世产生了深远的影响,不愧为我国古代四大名著之一。很多近现代作家也对这部巨著进行了品评,大家课后可以看看易中天的《品三国》,课后同学们可以针对这部著作的一些片段或人物也来进行品评一下。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