民间剪纸艺人传承现状之思考
(2010-07-10 00:19:04)
标签:
论文 |
分类: 陈耀剪纸艺术 |
民间剪纸艺人传承现状之思考
陈 耀
主要内容:本文着重讨论了民间艺术在传承人、非传承人上的理念和社会现状。另外也在为民间传统艺术如何适应现在社会如何传承延续而思考,特别以民间的剪纸为例,其继承发展的现状和前景值得我们关注
关键词语:民间、剪纸、艺人、传承人、非传承人
民间艺术在当今的社会中,如何承传.延续发展下去,这是我们国家和百姓都关心的热点焦点问题。民间艺术的承传形式有:世袭师徒承传和自己学习两种。我们可以叫做传承人和非传承人两种。
一、传承人得宠,非传承人遭受冷落
目前我们国家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传承人共审批两次,共777名,文化部共投资8千万元。每人每年可享受国家财政颁发8000元工作津贴,江苏省省级两次共有423人,每年可享受省文化部1-2万元的津贴,这无疑是利国利民功德无量的大好事。对民间艺术的承传保护起了重要的积极作用。
然而,我们基层的民间艺人在具体工作实践中却发现一些难尽人意值得商榷的地方。
非遗传承人的工作开展以后,政府对传统艺术保护的力度大大加强,社会对传统技艺的关注也随之升温。民间艺人传承的热情也十分高涨。但我们相当一部分靠自学而成为新生的民间艺人,却反而遭遇冷落。笔者也深感前所未有的巨大压力。常常有这样的困惑:非遗传承人方案实行后,而我们离期望越来越远,处境越来越艰难。
究其原因,有这样几点因素:
1、政策部门对传承人其严格的规定。要深究其祖上几代,这样才彰显她的历史悠久,源远流长。
2、有关专家,讲求“原生态,原汁原味,’’越稀罕,越独特越好。
3、正宗的传承人,有权利彰显其门派正宗和艺术的优良,他还能代表一个地域的品牌。而同行中,非传承人就给他们远远的排斥了,甚至遭到了攻击。
4、领导部门将工作和思想感情,重点放在传承人上面,明显忽略的非传承人的工作的感受,在评称号和评奖时,重点打造传承人的形象,而非传承人遭到冷落和疏远。
5、在政府资金的投入和求助上,也形成一边倒的态势。
以上总总明显对后天自学的民间艺人不利不公,违背了公平生存,公平竞争,也违背了我国设定非传承人的初衷。我们知道传承人和非传承人同样担负着发展,传承祖国传统文化的重任。偌大一个中华民族,靠现在的这几个传承人,显然是不行的。民族的兴亡,匹夫有责,我们每个民间艺人同榉都有传承中华文化的权利和义务。
二、传承人并非全部优秀
每个级别的传承人,只能证明你祖上或师傅给你传承了手艺,却很难保证你是这个行业的“大师中的大师”,而且行业中优秀的人物,并不能单纯靠是否是传承人这一标准而定。一些有影响的民间艺术传承项目是由于先辈们打出了一方天下.,而后人则多生活在 “ ***大师之子”, “ ***大师之徒”的光环下。可能出现优秀的大师其后人未必优秀这种状况。但我们将目光主要放在过去,忽视了后天努力。如在一些大奖赛中,有些获奖作品,竞然是祖辈传下来的,他们制做一下就变成了自己的大奖作品了,这显然违背了今天评奖的规则。优秀作品必须包括创作和制做两部分,这是一个常识问题。
三、慎用“绝活说”
就剪纸技艺而言,祖传秘方,祖传秘籍,越来越少,甚至成为不可能,有的只是个人风格和地域特色。而一些绝活则是长期练出来的功夫。现在被夸大化神秘化了。比如说“南京剪纸”中的斗香花,其实就是南京地区旧时的宗教祭祀活动中大斗香包装上使用的剪纸装饰纹样,也就是现代的套色剪纸和拼贴剪纸的形式,称它是失传许久的剪纸绝活,,说是拯救了濒临灭绝的具有非常特色的南京剪纸,显然其过其实。因为斗花除了制作烦锁外,也无多少绝妙精致处,这种装饰只是在缺乏印刷的年代作为装潢装饰的千百个品种中及其普通的一种,剪纸本身就具装饰功能,如鞋花,喜花,窗花,礼花,纸扎,祭祈剪纸等。这是业内人士都知晓的,斗香花剪纸是一种形式,好作品还要看里面的内容。
绝活还要看是否在一定时间段,是否适用于这个时代。比如云锦,前些时还是绝活,而现在就能看到许多,除南京云锦研究所外,社会上还有许多,有需求就会有市场,有市场就会有生产,有生产就有了民间艺术的生存空间,也就绝不了。
我们今天慎用’’ 绝活说’’ ,是为了将有限的社会资源用到刀刃上,将精力用在真正需要帮扶救助的项目上。
四、关于同行的竞争
每种民间艺术的优秀代表是总结了许多艺人的才能和智慧,是汇集了这方水土的艺术精华。一个人或一个集团的,不能垄断一地域品牌,,比如,扬州剪纸,南京剪纸等,某人可能是这个行业中的领导人物,但不能代表全部,就像中国剪纸不是某一个人制造的一个道理。但现在我们明显忽视了这个原则,公共资源有时被少数人占用垄断,反而给整个行业的艺人带来了麻烦。有些传承人利用自己的影响,发表一些不适当的言论: 他自己是某地的正宗产品,其它人是不正宗的是假的等等。而我们有的组织机构地方保护也较特出。随社会的发展人口的流动,民间艺人也在更换环境,他们的艺术融入他们所迁居的区域,那他们的艺术也成为了本土文化的一分子。在当今民间剪纸日益困难的状况,同行理应互相尊重,相互扶持。这在实际生活中却很难做好。在传统的民间艺术发展中同行之争,门派之争制约了民间艺术的交流和发展。
五、昔日的师徒传承也有弱势
过去师徒传承的模式,有时也会妨碍民间艺术进一步的发展和提高,由于旧时代,民间艺人的生存环境极差,出现了教会徒弟,饿死师傅的现象,师傅为保护自己的饭碗,很少将自己的绝活真正传下去。有时为加强对外界的影响和对徒弟起到震慑作用,会将一些民间艺术蒙上神秘的面纱,将一些简单的事情复杂化,甚至出现误导。师徒模式中,开始的一两年,徒弟可能成为免费的劳动力被使用。过分强调基础技能的学习。过去,有人宣称学习剪纸要三至五年,其实在前一两年中只是重复学习简单的基础纹样,如一根线,一个圆,一排锯齿纹等。学不到真正的东西。基础固然重要,但凡事过了头就不可取而有害了。有个老艺人,剪两个圆能将一个圆套入另一个圆孔内,分毫不差,这只能说明其基本功扎实,对于创作高水平的作品来说,这种本领就解决不了什么实质问题了。它只是证明了简单的耗费大量的时间和精力,迎合了师傅所希望的:你晚些学成,你也不会早早逃走,或早早的另立门户与师傅抗衡了。在师徒传承中,有时还出现体罚,偷学等现象,一些师徒日后也会反目成仇。
在师徒学习的过程中,徒弟必须严格按师傅的意思,绝不能有偏差。老艺人说,你偏差了,有时会挨巴掌,容不得一点越轨,更不能兼学其他师傅的技艺。这样门派是正宗了,艺术原汁原味了,但少了相互学习和交流,这些不应该提倡。
在师徒学习,我还常听到一些绝活绝技绝方,不能传外姓,传儿不传女,其实我们知道手工艺的绝活是后天长期练就出来的,不是一个能绝技绝方解决的,传儿不传女,只是防止出现自家的竞争对手,把自家的技术经验流入对方,对方超出自己。抢了自己的饭碗。
另外,过去的学徒许多自小被逼迫的,更多的就解决吃饭谋生的问题,所以缺乏学习热情,学后改行的也不在少数。
六、现代带徒还有新的问题
国家给传承人带来良好的环境和一定传承费用。但真正实施起来还将会有不少问题:
1.
2.
3.
4.
七、关于传承人的几点思考
1.我们不能过分强调原汁原味,原生态。
我们的社会是不断发展的,发展是主流,是硬道理。而民间艺术是活态的文化。他自身需要不断的变化完善发展。原生态只是某一地域某一时段的一定形态,过分的夸大其优势是不科学的。而且绝对的原生态是没有的。我们现在的艺术形态针对以后的几十年几百年,他也是一个原生态。原生态的存在必需有其社会基础的,他不是一个阶段.一群人的玩物。也不能凭我们的一时兴趣。我们从现今去看多少年前的东西,不能说没有猎奇.怀旧和想摆脱现代烦脑的因素。让你真正回到过去那去那个原生态,你也断然不会感到幸福的。原生态,原汁原味的民间艺术,我们可以用文字, 照片,影像的方法加以收集, 整理,保存,让后人去研究,颀赏。一味强调人为地加以保留传承是不现实的。发展的工艺品才能跟上发展的时代。而发展的时代必将造就更多适应代时的工艺品。
2,适者生存。
古老的民间艺术发展到今天,随着农耕文明向现在工业文明过度。许多己经失了他们的生根的土壤和附着的载体。我们如果还抱着老一套。其结果势必会被历史抛弃。
第一 适应环境。
笫二,
剪纸中的剪字艺术,现己被电脑取代,剪字艺术失去了实用功能,就退出历史舞台了。社会进程中,工具的发展标致着生产力的提高,而生产力的提高则推动着社会的不断前进。
第三,适应市场。我们要掌握鱼和渔的关系。我们一些民间艺人靠政府资助和救济,也不是一个常远之计。从网上笔者看到昆明市九成非遗传承人生活贫困疾病中,我们要正视现实。我们让民间走向现代人们的日常生活,让老百姓接纳和实用,这才是一个真正的活态文化,并具自身供血的功能,他也足民间艺人生存发展之路。
笫四,适应变化
民间艺术的发展,还表现在科学的生死观上。随着时间的变化,我们会逝去的一些民间艺术。但同时也会诞生出更多的民间艺术。我们开始做火石,火镰的是民间艺术,随着它的死去,新生的火柴,火花它还是民间艺术。而现在火柴也开始死去,出现了各种各样的打火机,各种新型的现代打火工具,几十年,几百年后,他们还是民间艺术。如果我们一味追求原生态,那势必会追溯到钻木取火。
我们主要是掌握民间艺术的活的灵魂,同样传承剪纸艺术也要遵循这个法则。就剪纸的形式而论,千百年来人们创造了许多不同的形态的剪纸,并不断发展变化,这是一笔财富。我们在继承的同时还要发扬光大。
而剪纸中蕴藏的吉祥民间元素则是它的灵魂,我们要解读弄懂我们前人在剪纸符号中所蕴藏的内涵。在我们的作品中运用和传递。这是最重要的,民间艺术是为当时的社会服务的,具有一定的实用功能,我们可以用剪纸表现先人的刀耕火种,可以表现昨天的古朴的民风民情,也可以表现今天的工业文明,等到明天还可以表现将来的或未知的社会内容。这样剪纸才一个不死的老百姓喜欢的艺术。
总之,民间艺术是一个社会形态的产物。我们脱离这个社会的背景,片面的强调从前社会的生存状态,强调活化石,活标本,这是不可取的,也是毫无意义的。在目前的民间艺术传承理论研究中,少数人有穿牛角尖,走死胡同的倾向,必须引起大家的警惕
3、正宗的民间艺术提法不妥
我们中华民族是一个多民族. 多元化的大家庭,民间艺术的魅力就在于他的多姿多彩,百花争艳。所谓正宗只能是指一个家族,一个风格。但绝不能代表某一民间艺术的门类和某一地域特色。如<正宗的剪纸>,<…地正宗剪纸>有时强调正宗,就会引发战争,引起民间艺人之的内讧,使他们自相杀戮。当前我们民间艺人本身就少,相互挤轧对民间艺术的生存发展没有好处。
4、学习也是传承中民间文化的重要手段。
自学者为了自己的成功,会花上比师徒教育更多的精力,吃上更多的辛苦的人往往更懂得帮助任何热爱民间艺术想学民间艺术的人们,让他们少走弯路,更科学更快捷地学习民间艺术的技能。我们现在社会节奏加速,多少年培养一个徒弟或几代人做一件工艺品,己经不可能。所从我们必须学习科学的教学方式,以适合社会的快节奏。
5、注重 普及民间文化
在师徒传承的同时,我们加强民间艺术的普及宣传工作逐步普及民间文化。日前十字绣在中国的发展就是一个非常成功的范例。我们要认真研究总结民间艺术的优秀成果,增加民间艺术的可操作性,让人人知晓,人人可学,人人喜欢。脱下贵族神秘的外衣,走向老百姓。走向现代的生活,让原本复杂的事简单化,人人都能参于。让我们的文化适应不同文化人群,不同国籍的需要。增强艺术作品的实用性,深入挖掘它的内涵,增加作品的表现力和感染力。让民间艺术真正走向千家万户。几年来,笔者正在积极的普及民间剪纸的教育,在社区,在部队,在监狱,在大学,中学小学幼儿园等机构传授技艺。让民间艺术具有广泛的群众基础,现在有人将一些民间艺术贵族化, 宫廷化。这是错误的。
6、学校是传承民间艺术的重要场所。
学校是学习知识,学文化,教育下一代的最好地方,我们可以将一些现代社会实用的民间艺术项目开办专门的学校。比如,陶瓷艺术学校,刺绣,编织学校。木雕家具学校,蓝印花布学校,蜡染加工学校,艺术雕塑学校。剪纸实用学校等,一方面学习了解民间艺术,另一方面也解决的学生就业的问题。也可以在高中小,开设专业课程和兴趣小组,请民间艺人传授和指导,在幼儿园我们就要给他们灌输民间艺术的理念,让他们动手,学习。网上有个大学教授反对在学校教学,理由是学校里培养不出专职民间艺人,这个观点十分荒谬,在我们的下一代中,零距离的让他们接触了解民间艺术很有必要。学生将来他们是社会的主人和社会发展的传承人。让他们学习了解民间艺术对民间艺术的作用很大。即使他们不去专业去做,但他们了解民间艺术传承的意义和价值也尤其重要,设想将来一个领导的决策,一个政府的政策能坻上千万个民间艺术工作的努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