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然灾害之地质灾害》教后反思

标签:
教育 |
分类: 跟岗学习 |
一、对学情的了解较充分
一是与任课教师杜老师交流,七班是文科重点班,学生的综合素质高,学习习惯好,基础扎实;二是通过听课了解,之前朱国院老师和许沛琼老师上课时,我到现场听课了解了一些情况;三是通过宣传栏公布的十月份月考成绩了解前十名有哪些人,并记下了他们的名字。
二、对教学资源的加工处理较得当,但取舍不是很满意
该内容在人教版中没有单独列出,渗透在必修一第四章《地表形态的塑造》之中,秀中高三备课组编写了该专题的导学案,而学生手中有广州市教研室编写的《备考指南》,该资料中有该专题。资料较多,通过结合学情认真分析,决定利用导学案解决自然灾害的概念和分类,利用《备考指南》P51表格梳理知识,P53两道练习题巩固,然后根据刚在印尼发生的地震及其引发的海啸、火山喷发等灾害,编制一道综合题巩固基础,并得出地质灾害的成因、防御措施等的知识归纳总结。因为是自然灾害复习课的第一课,还找了2009年和2010年高考题涉及该内容的考查情况。实施中案例分析时间不够,没有进行总结归纳,主要是时间不够,因此,灾害概念和分类可以简略,地震分布部分可以省略。
三、对教学媒体加工和运用较流程
制作了PPT,选用了地震分布图、滑坡和泥石流景观图、印尼地形图等。在上课运用中较流程,没有出现以外。
四、对教学过程的组织有创意,但前紧后松,设计的亮点没有亮起来
首先要让学生接受陌生的老师,开场白设计了两个内容,一个是“猜一猜”,用“鱼米之乡、洞庭湖畔”猜我来自哪里,这也是地理常识;另一个是我瞎编的对花都了解的很不工整的“对联”:“花儿四季开”“都市桃花源”,“花都”镶嵌其中,横批是秀中的“聚秀育全”。自认为一是到达了“亲其师、信其道”的目的,二是也说明花都是个好地方,没有多少天灾,顺势引入课题。
然后转入“考情分析”、“学情调查”和知识梳理部分,最后进入“案例分析”。
如前所述,因为前面花的时间较多,案例分析没有完成,设计的亮点归纳总结更不用说,没有亮起来,故梁校说要舍得放弃,针对重点班不必面面俱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