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孩爸原创】童年回忆三部曲之三粮食

(2023-08-10 11:36:16)
分类: Gavin成长日记
我说:为什么喜欢把这些故事写下来?
孩儿他爸说:我想把我的故事记录下来,让时间变成文字,   让文字承载永恒。既是对生活品质的负责,也给子女们留一种记忆。
我说:想法太好了!那你负责写,我负责整理!这样也附上我的名字,也有我的功劳!因为编辑也是很费事的!哈哈

作为一个从农村走出来的人,粮食是永远绕不过去的一个话题。

前几天正值麦收农忙时节,晚上下班带着他们娘俩回老家看父母。吃过晚饭,循着麦香,踏着窸窸窣窣的昆虫叫声,一个人沿着村道一路南行。在暗黄的路灯下,依稀能够看出村前小河,早已废弃的打麦场,以及搬迁了的学校等等的模样。这些父辈们当年劳作、我们童年玩耍的地方,没有了脱粒机的轰鸣声,看不到忙碌着的大人们,也看不到孩子们追逐打闹的身影,逐渐被荒草、白杨和建筑物占据。从热闹走向冷清,很近却很远,熟悉有些陌生,有所得也有所失去,这不正是时代变迁最好的注脚吗?

忙碌的打麦场 

小学的时候,一年放四个假期。按时间顺序,分别是麦假、暑假、秋假和寒假。那时农村教师们工资性收入单薄,几乎家家都种几亩地,丰收时节单靠家里人忙不过来,就多了2个10天的假期。老师们忙,学生们同样闲不着。麦假初始,主要是跟在大人们后面,到麦地里捡拾麦穗。早年收麦子全靠镰,大人们有的半蹲着,有的站着弯下身,一镰一镰的割着,割完了则是打捆、装车运回麦场。

 

对于当时我们几个小孩而言,最高兴的就是在打麦场玩。麦穗晒干了,下步工序就是脱粒,有的用畜力和碌碡,有的已开始用脱粒机,大人们忙碌着,我们则在周边捉天牛、捉知了,还有就是追逐打闹,直到天黑如漆,在大人们的百般呵斥下才怏怏回家。脱粒结束之后,就是定期翻动,晾晒麦粒。在麦场一角或者靠近路边的大树底下,搭一个临时帐篷,白天成了我们的乐园,大家挤在一起你一言我一语的聊着,每隔一段时间就跑去用脚翻动麦粒;晚上,劳累了一天的大人们,为了看护成堆的麦粒,有时就睡在帐篷里。小学毕业那年,我也在帐篷里睡过一晚,一个人,凌晨一二点了脱粒机还在轰鸣,伴随着猫头鹰阵阵叫声,黑中透蓝夜空中的星星格外的亮……

丰收的玉米

经过了初夏的蛰伏和盛夏的成长,临近八月中秋,就是玉米收获的时节。大人们忙着掰玉米、割毛豆,运输、晾晒。与麦收不同,小孩子能帮上忙的很少,所以我们就去寻找自己的乐趣。秋天,最是一年丰收时。不光庄稼成熟,塘坝水渠里也鱼肥蟹美。南村四五里地即为凤凰山,数条涓涓细流从村南高地,自南向北流向村里村边,汇合后折向西流去。那时雨水颇多,我们沿着小小的溪道,寻找螃蟹打的洞,撸起袖子伸进手去掏螃蟹,虽然时常被蟹鳌夹,也掏出过几次蟾蜍,但大多收获很丰富。掏来的螃蟹,除了分给其他伙伴带回家养着观赏,也有一部分成了我们腹中之物。从家里带来火柴,拣僻静、干净之处生火,“炮制”螃蟹。大家集思广益,总结出“炮制”的几种方法,可以将螃蟹预先埋在火底煨,可以用棉槐条子串起来烤,还可以投在装满清水的铁罐里煮,如果附近有未收获完的花生、土豆一类的,也一并“炮制”了。往往此时,大家吃的忘乎所以,仿佛是人间最美之物。

温暖的冬天

收获的玉米,有的将微黄的皮全部剥除,摊在地上晾干;有的则只留一撮坚固的老皮,一个一个接连扭成麻花状,挂在树上或放在房顶上,等待来年不忙时再取下来。童年记忆中,院里有枣树、刺槐、国槐各一株。深秋之时,盘成辫子的玉米一盘盘的挂在树上,金黄的颜色,份外惹眼。

初冬时节,天气渐冷,在村子之外玩耍的次数明显减少。有时无所事事,就到胡同西头的大街上溜达。那里是村里的中心,开始是凉菜,后来烧肉、鸡背等买卖逐渐立足了脚。印象最深的,是一个十七八岁的高个子青年,瘦削的脸型,魁梧的脊背,经常一个人在那里卖凉菜。那是还没上小学,一来二去跟他熟悉了之后,经常去胡同头找他玩,相互之间聊着什么。夕阳西下,就着落日余晖,他会打开橱窗抓一把炸花生,我们共同分享。后来,也就是第二年的春天,他就不在那里了,家里人说,彼时的他刚出来,又因事进去了。但时至今日,见到落日,往往还会想起他……

老宅西面即是集市,每逢三、八赶集。最热闹的当属年关集,腊月二十三、二十八,正值寒假,一众伙伴们如泥鳅般,在拥挤的人群里钻来钻去,一会儿看看烟花爆竹,怂恿着老板燃放一个;一会儿纠缠着大人们买糖果,买玩具……

人们常说,得不到的才是最好的。可是,得到了又失去的,往往是痛心的。就像过去关于乡村的种种记忆。确实,时代在变迁,生活在进步,但现代文明对传统农耕社会的冲击亦不容小觑。人们的钱包鼓了,但大家的笑容少了,之间的走动交流淡了,昔日熙熙攘攘的街头变得冷清了,过去的美好记忆只能成为片段了……

 

这篇文章,是《乡村记忆三部曲——火炉、故事、粮食》中的最后一篇。说是《乡村记忆》,其实也穿插着诸多现代、城市元素。写这三篇文章,原因有三:一是,离乡多年,即使工作单位离老家十多分钟的距离,平时也少回去,心里有种愧疚感。一个月回去那么几趟,或遇见儿时玩伴,或触景生情,总有一些感悟感慨。二是,时间有如流水,文字铸就永恒。越是生活中的点滴小事,联结起来,往往越引人侧目、沁人心脾。以第一人称记录下来,既是对过往的梳理,也是对未来的负责。三是,这些小故事,以后可以读给孩子们听,让他们能够在语言描述之外,通过文字来感受20世纪80年代以来的变化。就像傅雷家书,不光是傅雷、傅聪受益,后来人亦是如此。所以在写的时候,尽可能保持故事完整,尽量以直白、浅显的语言来描述。

 

文&编辑  | 惠斐

     作者  | 唐境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