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背诵杜甫《登高》诗。
诗原作:
风急天高猿啸哀,渚清沙白鸟飞回。
无边落木萧萧下,不尽长江滚滚来。
万里悲秋常作客,百年多病独登台。
艰难苦恨繁霜鬓,潦倒新停浊酒杯。
作者杜甫享年59岁。他写这首诗时,已经56岁,是在战后返乡的途中所作。此时杜甫老弱多病,已经步入了人生的最后阶段。
首句写作者登上高台后,感受到了急风的吹打,抬头看天,天非常高远,愈发感觉到人的渺小,耳中听到猿的啸叫声,好像猿在哀伤地长啸一般。首句直接奠定了本诗的基调:心情低落沉闷。
人的心情会影响所看到风景的印象。记得当年我从台湾的中台禅寺出来后,说:“天上的云彩看着好像一尊卧佛啊。”朋友说:“你心里有什么,看到的就是什么。”杜甫此时的心情哀伤低落,感受到的是压力和无希望,所以“风急天高猿啸哀”。再向高台下观看:水中有小洲,水是清的,沙子是白色的,这是对静态的描写。呈现动态的鸟儿,则在风中挣扎盘旋,飞不远又飞回来了。
向远处望去,只见看不到边际的树木。其叶子在凋落,发出萧萧的声音;看不到尽头的长江,江水在滚滚地流动。读到这里,我想起了《论语》中:子曰:“逝者如斯夫,不舍昼夜。”古人经常以水的流逝,比喻时间的流逝。杜甫是不是这时也想到了这句话呢?江水仍在浩浩荡荡地奔流,时间不停地流逝,我的人生却是所剩无多了。
前四句以景喻情,接下来四句,杜甫直接描写了自己的感受。杜甫的人生是少年幸福,中年颠沛流离,老年贫弱多病。其父亲是作官的,杜甫的少年时代比较幸福顺利。其后经历了战乱和幼子饿死、妻子分离等境遇,主要是作幕僚或清客一类的身份赖以谋生,一生不得志。在此他感慨自己万里跋涉,悲秋感怀,回想自己的一生,经常是作为客人的身份生存的,现在已经年老多病,无人陪伴,独自登上这个高台。这里的“百年”指代年老。生活的艰难困苦,使他非常遗憾自己的双鬓增添了许多白发,穷困潦倒中自己经常借酒浇愁,现在刚停下手中装着混浊酒液的酒杯。
杜甫的这首《登高》诗,被誉为“七律之冠。”八句中每两句之间都对仗严谨。这就给背诵带来了方便。最后两句中的“艰难苦恨繁双鬓”,我原本理解为“生活的艰难困苦和遗憾,使我双鬓白了许多。”即断句为“艰难苦恨、繁霜鬓”,但看了下句“潦倒新停浊酒杯”后,从对仗的角度,应该断句为“艰难、苦恨、繁霜鬓。”“苦恨”与“新停”对仗,则“苦恨”的意思应该是“非常遗憾”或“极度遗憾”。
背诵这首诗时,我先是将“风急天高猿啸哀”,背成了“天高风急猿啸哀”,后来发现不对,原作更佳。先提“风高”,可能给人一种“秋天天高云淡风清”之感,与全诗感情不符,而以“风急”开题,直接使本诗的情感到位,给人以萧瑟肃杀之感,接之以“天高”,给人以“人之渺小”之无力感觉。
默写“渚(zh)清沙白鸟飞回”时,我写成了“渚青沙白”,想着“青”与“白”相对。再看原文时,还是原文描写景色到位。
加载中,请稍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