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夏文双鱼镂空花钱金币鉴赏
标签:
收藏 |
花钱源于汉代,主要用于诸如开炉、镇库、馈赠、祝福、辟邪、玩赏、戏作、配饰、纪念、生肖等等,主要以"长命富贵"、"福德长寿"、"加官进禄"、 "天下太平"等吉语为内容,这同时也反应了中国传统文化的渗透力。
“花钱”是“压胜钱”的俗称,亦称“压胜钱”。是古代或近代一种铸成钱币形式的金属吉利品或辟邪品。材质以铜、银及其他合金为主,黄金比较罕见,属稀有珍品,经历了汉代压胜钱的单调发展,南北朝隋唐的似是而非之后,花钱这个门类,在北宋/辽代、南宋/金代两个历史阶段,井喷式地兴盛起来,由此奠定了现代意义上“中国花钱”的发展路数、风格与基本文化价值。辽代的花钱粗犷奇崛,让人激赏不已,宋代洪遵《泉志》:“李孝美曰:此钱径三分,文曰‘千秋万岁’,今甚易得,盖常岁虏使入贡,人多博易得耳”,只说明此钱系契丹使臣的贡物,人们大多可通过物换物的方式得到,有人则认为是行用钱。金代花钱,则呈现出俊美舒朗的美学特征,女真入主中原,掌握了北宋的铸造技术,并以中华文化传统继承者自居,金代崇尚儒学,又加以北方半游牧半渔猎民族的豪气,使金代花钱呈现出一种开阔的生气。
双鱼花钱,镂空花钱的艺术魅力——大气罕见
花钱源于汉代,花钱在早期使用的时候主要是汉族民间自娱自乐的一种玩钱,这种钱币由于不是流通钱,因此它的材质大都比较粗糙,汉族民间把这种钱俗称为"花钱"。"花钱"虽然具有钱币的形态,但不作流通使用,是钱币中的"非正用品"。汉族民间花钱的种类繁多,诸如开炉、镇库、馈赠、祝福、玩赏、戏作、配饰、生肖等等都要铸钱,这种"钱",其实是专供某种需要的辟邪品、吉利品、纪念品。其中" 吉语钱 "是比较普遍的一类花钱。主要以"长命富贵"、"福德长寿"、"加官进禄"、 "天下太平"等吉语为内容,这同时也反应了中国传统文化的渗透力。 十二生肖花钱是古代花钱一种。花钱源于汉代,早期主要是民间自娱自乐的一种玩钱,并不用于流通,材质大都比较粗糙,但种类繁多。古代的花钱和现在的有些相似,但用途更加广泛,寓意也更加复杂,通常是辟邪、吉祥纪念的寓意。
花钱”是“厌胜钱”的俗称,亦称“压胜钱”。是古代或近代一种铸成钱币形式的金属吉利品或辟邪品。“花钱”不是流通货币,仅供民间佩带玩赏之用。据《博古图》记载:“厌胜钱有五,一体之间,龙马并著,形长而方。李孝美号之曰压胜钱”。“花钱”自汉以来即有铸造,其形制甚多。有的正面有钱币上的文字和各种吉祥语,如“千秋万岁”、“天下太平”、“去殃除凶”等;背面则有各种图案,如星斗、双鱼
http://5b0988e595225.cdn.sohucs.com/images/20190320/26e7cb229667412283be3327090a967b.jpeg
http://5b0988e595225.cdn.sohucs.com/images/20190320/dd23e03ba9fd4ec1b775daa008c15a22.jpeg
http://5b0988e595225.cdn.sohucs.com/images/20190320/d44323f88c404275a4ef4b274f953c74.jpeg
双鱼花钱
龙凤、斗剑、龟蛇等。 十二生肖为题材的“花钱”,是“花钱”中的一个重要门类。这种钱的用途是祝贺人们身体健康成长,一般用于儿童。该钱正面图案以“十二生肖”为主,多为鼠、牛、虎、兔、龙、蛇、马、羊、猴、鸡、狗、猪等十二种动物图案,并配有“子、丑、寅、卯、辰、巳、午、未、申、酉、戌、亥”等十二个字;背面图案形式多样,如背有“长命富贵”、“天下太平”等吉语,或背有八卦图等花钱是非流通币,其设计、创作不受官方限制,创作者发挥自由大。好的花钱就是一件珍贵的艺术品,升值空间很大。http://5b0988e595225.cdn.sohucs.com/images/20190320/1d4ddb52110a40a89d455ac2a2d079f4.jpg
花钱,是前人对不属于“行用钱”的各种钱型铜物件的统称。在前人的钱谱著录中,经常把花钱(也叫厌胜钱、压胜钱、民俗钱、杂钱、画钱、玩钱等)附在行用钱图录的后面,客观上留下了先辈摩挲的痕迹,但在探究其内涵、断代,研究其铸造流通环节等要素方面都没有很深的进展。经历了汉代压胜钱的单调发展,南北朝、隋唐的似是而非之后,花钱这个门类,在北宋-辽代、南宋-金代两个历史阶段中井喷式地勃兴起来,由此奠定了现代意义上“中国花钱”的发展路数、风格与基本文化价值。
花钱题材:众神下凡
神怪人物题材乃宋辽金花钱家族中重要而绚烂的一支。神怪类别的花钱巨品,主要集中在宋明之间,跟彼时风俗转折大有关系。宋明之前,世人非常认真地对待神怪世界,神怪体系是世俗严肃信仰的主体。宋代之后,神怪逐渐世俗化,到明代,三教合一为大观。 而清代神怪的地位,已经沦落为福禄寿三星之类的生活乡愿,已不复有尊崇的含义,也不再有工匠花大精力、大心血戮力为之的宗教精品出现。所以,从精品角度来讲,我们谈及的神怪人物花钱,主要集中在宋明一段,而且在那之前,花钱存世不多且歧义纷纭。用宋明的社会信仰与民俗来诠释神怪人物花钱之主体,庶几近之。
玄武信仰
这个题材长盛不衰的原因很简单:宋、金、西夏、元、明代的统治者都用政权的名义推崇玄武信仰,或者说,他们在用神灵辅佐国家政权的时候,都选择了玄武。宋朝是因为要派玄武去镇压北方的边患,以此激励自己,而女真、蒙元政权则认为自己是北方运命所在,所以也要依赖玄武。
明代就更加直接,永乐帝朱棣身为燕王起兵成功,自然十分感谢燕邸所在的北方大神的护佑。于是,道教辉煌的武当山诞生了,玄武崇拜也被继续推向高潮。
http://5b0988e595225.cdn.sohucs.com/images/20190320/00f3f1f4a0094c808b049104dbcfa419.jpg
宋金玄武福神钱
http://5b0988e595225.cdn.sohucs.com/images/20190320/9ee604b3d88d4d3d967577f770a89d80.jpg
宋金玄武福神钱
二郎神
其实民间并不认真考究到底谁才是二郎神的原身,他们只需要知道二郎灵验就行。宋代的二郎神花钱题材很多,有狩猎题材的,有带弓箭与哮天犬的,有带随从斩孽龙的,符合二郎所贡献的种种要素。宋徽宗时封二郎为真君,其倾向为以赵昱为主干的形象。《三教源流搜神大全》卷三记载:“清源妙道真君,姓赵名昱,从道士李珏隐青城山。”“郡左有冷源二,河内有犍为老蛟,春夏为害⋯⋯昱持刀入水,有顷,其水赤,石崖崩,吼如雷。
昱右手持刃,左手持蛟首,奋波而出。时有佐昱入水者七人,即七圣是也。公斩蛟时年二十六岁。隋末天下大乱,弃官隐去,不知所终。后因嘉州江水涨溢,蜀人见青雾中白马引数人鹰犬弹弓猎者,波面而过,乃昱也。民感其德,立庙于灌江口,奉祀焉,俗曰灌口二郎。太宗封为神勇大将军。
明皇幸蜀,加封赤城王。宋真宗朝,益州大乱,帝遣张乖崖入蜀治之。公诣祠下,求助于神,果灵验,奏请于朝,追尊圣号曰清源妙道真君。”二郎与玄武题材在宋代花钱中普遍存在,这不是出于偶然,而是由于这两者都具备驱邪降魔的能力。二郎降魔搜山的题材更是普遍存在于宋、元、明的绘画作品中,可为佐证。
不动明王
此尊能使人延寿,免夭折、大疫病及大厄大难。通过密教传播,印、中、韩、日均见供奉。明王的特点一般就是作忿怒相,面目狰狞可怖。据说诸佛为慈怜众生,对顺者以顺而劝,对逆者以逆而制。显忿怒畏怖之形,是为降伏众魔以及众生因无明而引起的贪、嗔、痴所谓三等魔障。
沉溺于魔障中的众生,一旦现此忿怒畏怖之相,犹如当头棒喝,使之猛然惊醒,摧破三毒,从而使之获得解脱。明王的“明”字是光明之意,以智慧而明,以智慧摧破众生的烦恼业障之主,所以称为明王。
花钱中的明王,头发作熊熊火焰状,是愤怒的象征,呲牙裂嘴,形状可畏,身体赤裸腹鼓,对面两人,头后头上装饰是蛇头蛇身形状。用蛇作装饰者的下跪,是表示明王对蛇王(梵语名Nagarājā,佛经中多译成“龙王”)的降伏。
此明王一手高举金刚剑,一手持索作印,剑与索表示降伏一切邪魔,引导迷妄众生归入佛法正途之意。其印又称“恐怖印”,此手印可调伏“四魔”,产生治罪四力。他是奉密教教主大日如来教令而示现的忿怒身,所以密教将他作为大日如来的教令轮身。
http://5b0988e595225.cdn.sohucs.com/images/20190320/ce617e92324f426da16c690e98378f95.jpg
宋代:为花钱井喷奠基
在宋代,由于皇帝偏好倡导道教,也不排斥佛教,所以社会宗教生活丰富。市民社会的繁荣,民众对精神生活衍生物需求的增加,使花钱品种极大地丰富起来,神怪品种层出不穷,多见的有玄武二郎系列(玄武有单列,二郎少独处)、张天师、钟馗(持宋式刀,多见于本命星官系列中)、关王、九曜、揭钵等题材盛行,与该时期画史记载吻合。
本命星官与生肖题材广泛,契合市民社会个人需求勃兴的消费形态。庙宇在当时紧密地与市民生活挂钩(庙宇经济、庙会、道场、研磨谷物设备租赁等),至于在宗教类花钱的流通中,庙宇是否承担了加持后的流通供给职能,目前没有确切的佐证。
宋代还流行一种受生钱(寿生钱),彼时宗教宣扬人出生时曾向冥司借贷禄库受生钱,出生后要设道场归还。宋代的受生钱十二枚一套,一面记录多少贯,分数第几库,另一面则是人物。
宋代花钱中,博弈器具也是一个重要门类,主要是马钱与象棋子。棋史学界一致认为象棋在北宋晚期定型,市民社会选择了象棋,压倒了传统的围棋。南宋绍兴年间,洪遵在《谱双·自序》中道:“然弈棋、象戏,家澈户晓。”在南宋,棋具已经成为热门商品,《西湖老人繁胜录》记载了杭州商品有打马、象棋两用盘,李清照所著的《打马图经》里也收录了打马、象棋两用棋盘。
宋代象棋具中的铜质棋子,各地多有出土,伴生其他物件,有助断代。出土的象棋子类型大致分属开封、安义、江油三个系统,主要是对应的图形有差别,比如有的“士”为穿裙子的女侍官打扮,有的是戎装武士等。
开封出土的象棋子,为崇宁间物,直径在31毫米至11毫米间不等,棋子一面汉字,一面图形,有的正反两面都是汉字,文字写法与宋陈元靓《事林广记》所录棋谱一致:即有将无帅、有象无相、有砲无炮、有卒无兵。
中国国家博物馆保藏了四副北宋铜质象棋(北京地区征集),每副各有三十二枚棋子,与现代象棋一致,其中一枚“将”子大于其他子。北宋末年以后的象棋子,再未有大小之别。但从北宋时传入朝鲜的高丽古象棋局,棋子大小不一,也是“将”大于其他子,可作参照。
南宋后铜棋子逐步退出历史舞台,明清两代都有作为游乐仿造的铜棋子出现(参见《古代中国象棋棋具》张超英著,百家出版社)。
http://5b0988e595225.cdn.sohucs.com/images/20190320/8452e90b89de48ee9a49c22ea534ee6e.jpg
宋时期关王钱
打马是盛行于宋元两代的赌博游戏,两宋最为流行,陆游诗云:“冷落秋千伴侣,阑珊打马心情。”当时古人以打马为赌博,一贴多少钱临时决定,最后按所得贴算钱。元代散曲中经常提到此游戏,入明后,打马仍流行于南方,而北方对此游戏的态度比较冷落。明代中叶,南方有“走马”游戏,据说与打马有关,清代张德瀛《词征》中说:“其制略与宋异,今俱废矣。”
著名词人李清照在《打马图经》中介绍了“依经马”的玩法,基本形态是大家轮流投掷骰子,棋盘为打马图,棋子则是后代的“马钱”。马钱图形为名将、名马系列,为花钱收藏者所喜欢,藏家多有以“马王”称道者。
宋代还流行选仙钱,圆形、方形都有,有穿、无穿皆备,其主题有诗仙、棋仙、琴仙、壶中仙、拔宅仙、王母、曼倩、双成等名目,背面配有相应的五言绝句。选仙钱应是当时的一种游戏子,据记载,宋代存在一种游戏,以神仙品位(选仙图)、朝廷官职(百官铎、选官图),或名山大川为名目,以掷色子为准,依次行进,这种游戏在唐代就已经出现,当时称“彩选”,清代名目更多。
据清代赵翼《陔余丛考》介绍:“宋时有‘选仙图’,亦用骰子比色,先为散仙,次升上洞,以渐至蓬莱、大罗等列仙。其比色之法,首重绯四,次六与三,最下者幺。凡有过失者,谪作采樵、思凡之人,遇胜色仍复位。”
1994年,洛阳老城区房管局建筑工地35号墓中出土铜钱多枚,计有北宋真书皇宋通宝、篆书政和通宝小平钱各1枚,金真书大定通宝6枚,花钱6枚,花钱中包括曼倩选仙钱牌1枚。曼倩选仙钱牌的出现年代当不晚于大定通宝之铸行年,即金世宗大定十八年(1178年),也就是南宋孝宗淳熙五年。
根据史料记载和实物出土,选仙钱流行于宋代是可以肯定的,但同时期的升官戏等载体未见,选仙游戏后世也存在,但是后代少见选仙牌钱的存在。
考量两宋博弈流行的社会背景,在市民社会繁荣,商品经济发达的背景下,社会欲望膨胀,赌博活动起了呼应与慰藉的作用。宋代的“彩选”赌博中,博者在一张列有各种仙位、官职的纸或棋盘上掷骰,博前各出相同的银两作为赌资,每人根据自己所掷出彩数的贵贱,来决定升黜赏罚,升黜在一掷之间,胜负在弹指一刻,最先达标者为赢家。宋王珪有诗云:“尽日闲窗赌选仙,小娃争觅倒盆钱。
上筹得占蓬莱岛,一掷乘鸾出洞天。”对这种现象,李清照甚至说“谁能致千里,但愿将相过淮水。”这就是以打马赌博来慰藉偏安国民的文化道德焦虑了。元末明初时,杨维桢对此种博戏的骰彩重新立谱,撰有《除红谱》一书。
http://5b0988e595225.cdn.sohucs.com/images/20190320/3debcaec7e35496ebc7a816c5124399a.jpeg
http://5b0988e595225.cdn.sohucs.com/images/20190320/81cfa2eb9ae04512830dab2bd93de284.jpeg
镂空花钱
宋代镂空花钱大行其道,双龙品种为最丰富,但双龙形态多为辽金特征。镂空花钱中也可见到花卉和双鱼形态的多样性,双鱼主题多见于同时期的金代铜镜子、宋代瓷器,这并非偶然,也许彼时的双鱼也好,回鹿也罢,只是一种“风和鱼在藻,草花鹿歌苹”的泛歌德粉本,亦未可知。此外,还存世不少妇人持叉叉鱼形象的镂空花钱,这与东北辽金同主题铜人立件意气相通,可见为东北渔猎文化的文化表达。另有孝义题材(一钱四组)镂空花钱出现。
宋代打制金银冥钱的存在也值得关注,此类应源于汉代以金器求长生的观念,从那时起以金银做冥钱的风俗一直没有消失。据资料载,五代周世宗死后发丧用纸做金银钱,分别叫“泉台上宝”“冥游亚宝”;杭州钱鏐之父钱宽、母水邱氏、子钱元瓘及钱元瓘次妃吴汉月墓等七座墓葬中发现了数十枚鎏金银质“开元通宝”,应是冥钱性质;南宋四川省华蓥安丙家族墓地出土过“天下太平”金币,同时发掘出了二三百个嘉定元宝折十钱,系纯金铸就,为冥钱无疑;元代庙宇中常有用作供奉的金银钱,一般藏在佛像的肚子里或悬挂在佛龛的旁边;明代用作殉葬的金银钱也时有出土,江西省南城县庙口明墓中出土金钱6枚,各重22.6克,正面有小段金丝焊成八卦图象;南京曾出土冥银钱87枚,部分钱文有“明道”字样,表明了此传统的延续性。
金银钱也有其他类别,唐代资料说,宫女嫔妃“每至春时,各于禁中结伴三人至五人,掷金钱为戏。”宋代也存在以金银币为节庆助兴、婚嫁生子、释道功德与取信凭证用途者。《长编》就记载称,“宋真宗于天僖三年召集道释一万三,会于天安殿”,“亲临视,以药银铸大钱面赐之”。但存世实物难以佐证。
辽金:花钱审美多样
辽代的花钱粗犷奇崛,让人激赏不已,典型的有千秋万岁系列(光背、背星、背月者居多,背龙凤者罕见,大型背婴戏者,大气罕见,实属珍品),朝阳北塔曾经出土两枚千秋万岁花钱。
另传辽帝曾铸造千秋万岁钱以为纪念币,但只是推测,没有佐证,宋代洪遵《泉志》说:“李孝美曰:此钱径三分,文曰‘千秋万岁’,今甚易得,盖常岁虏使入贡,人多博易得耳。”只说明此钱系契丹使臣的贡物,人们大多可通过物换物的方式得到,有人则认为是行用钱。
辽代皇帝万岁系列也是一大特色,曾见有四眼“皇帝万岁”,应是帽饰,金代元好问《续夷坚志神宵丹宝》中记载,有宣和方士,烧水银为黄金,铸为钱,钱归内府,海陵王以赐幸臣,得者以为帽环,可见辽金风俗。
辽代另有大量九子母钱存世,一面是九子母与九子,一面为十二生肖,厚重奇特,还有一种宗教人物供养大钱,背面也是十二生肖,正面为上下主尊与左右侍从,可能是西王母、东王公主题。
另有辽代驯狮钱,图形粗旷,较为少见,在铜镜中有同题者。同时期,辽代“家国永安”文字钱,其主题在其他器物上也常见,应是同时流行题材。辽代还有“天朝万顺”(契丹字,背面小字至今未能辨认)银钱,应算是辽代花钱中的珍品。
金代花钱则呈现俊美舒朗的美学特征。女真入主中原,掌握了北宋的铸造技术,并以中华文化传统继承者自居,金代崇尚儒学,又加以北方半游牧、半渔猎民族的豪气,使金代花钱呈现出一种开阔的生气。
一般金钱,据说多有阔缘,决穿等风格偏好,内容上多为星官、玄武、道尊松下童子等道教题材。玄武披甲钱有多个品种,如对面俯首者为侍从而非敌手,则逻辑上俯首武将之貂尾装饰者,可能为金代花钱;而俯首者交脚幞头打扮者,则可能是宋代花钱,也可能是金代花钱(因为宋金都有交脚幞头的戎装习惯)。
松下童子题材中,道尊左衽者为明确的金代产物。金代以儒教闻名,史称“金因儒亡”,从金代花钱中也能窥见其上承北宋道统的日常生活的艺术表达。
当时还有天下太平婴戏专题,十分可爱,多见四孩持兵器或乐器作舞蹈状,天下太平有篆书,行书,楷书几种,应是天下太平、四海(孩)升平一类主题。
另有一种钟形铜牌,内容多为南极仙翁、供养童子与祝寿字句,十分别致,就侈口为钟形这个特征看,属于金代大定之后流行的品种。
有一类大型松下童子花钱,存世颇多,风格秀丽,不免拘谨,与常见神怪不同,业界倾向认为是南宋钱,南宋花钱中也有宫钱性质的银质祝寿小钱。

加载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