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签:
杂谈 |
文/林成龙
前晚(5月6日)看电视新闻时,惊闻著名粤语讲古大师林兆明因病不治,于当天凌晨2时10分在广州去世,享年88岁。
知道林兆明,最早从他演播的《东周列国志》开始。千年的历史,千多个有名有姓,有血有肉的人物,他能用生动的粤语,“轻松”驾驭,活灵活现地表现出来,普罗大众听起来,有滋有味,回味悠长。
他是如何做到的呢?这个问题一直在我心中萦绕多年。前晚惊悉大师仙逝,在网上查找了许多有关他的报道,看了他生前做的一些节目的视频音频资料,才突然豁然开朗——
张文丹(林兆明讲古录音师):“在他讲每一个故事前,肯定是认真阅读整部小说,然后再用他的语言,再用纸用笔写出来,再来到咪前播讲。”
黄俊英(林兆明的同事,广东著名粤语相声大师):外行人不知道,讲古的案头工作非常繁重,要把文言文翻译成白话,需要找资料,需要做批注,就怕讲错了闹笑话。林兆明的很多资料上,注解写得密密麻麻,30分钟的一段古,他要花一个礼拜的时间来做案头工作。
林兆明自己也曾经说,粤语讲得好,正所谓“台上一刻钟,台下十年功”。他每讲一部小说,都要动手重写故事。“《西游记》(林兆明的成名作,笔者注)全文用粤语写,‘泼猴’就写成‘死马骝’……”他讲过800多万字的小说,单是手稿就有几尺高,改到入神,夜不能寐。
……
大师原来也不是很“轻松”就能达到那样的艺术高度的,背后也是要做很多工夫的。这些工夫,做多了,也就成了功夫了。所谓的功夫,用时髦的话来说,就是“工匠精神”。什么是工匠精神?从林兆明大师身上,我们就可以看到,就是那种认真的态度,那种“下定决心,排除万难,争取胜利”的拼劲。
社会上,各行各业都会有自己的问题,想做得好,就要有工匠精神。它是实事求是的精神作用于实践活动中的典型表现。无论是什么,无论是简单还是复杂,你如果没有彻底搞懂它,你就不能驾驭它,不能驾驭它,就不能保证能战胜它。换句话来说,你处理问题的成功率,与你对它的了解度成正比。
老一辈的人不讲“工匠精神”,他们喜欢说——做案头功夫。林兆明为了播讲《东周列国志》,曾专门去请教两位老师,一位是前广东省文史馆副馆长黄文宽(“黄叔”),一位是前广州诗社社长张彩庵。有一次,林兆明去请教“黄叔”几个很“简单”的字,没想到黄老先生拿出几本书来。黄先生说,学问的东西要认真,不能马马虎虎,我知道都不敢答你,一定要有根有据,知道出处在哪里。又有一次,林兆明向张彩庵先生请教十个字的粤语读音,没想到张先生把这十个字的所有读音,用法,一一为他列成表。
做学问如此,做其他工作,又何尝不是?
你譬如,在中学教书,最难的是什么?新入职的教师,需要花大力气在备课上面。想当年,我初上教坛,刚好遇上全国高中语文教材改革。暑假期间,没法备课。直到8月28日,学生回校日,我才跟学生一起,拿到最新的高二教材。可想而知,之后的一年,我的工作就如同噩梦。经常是晚上熬夜甚至通宵备课,第二天咬牙登上两个班的讲台,面对上面一百多学生讲课。效果如何?时好时坏。过后,我离开了教坛,另谋生计。至今我还愤愤不平。我不怨别人,也不怨自己,只遗憾老天当时为什么不给我多点时间备课。
后来,我误打误撞进了媒体行业,没人教我,全靠自己摸索着来做。我发现,当记者其实跟做教师道理上是相通的。采访前如果没有研究充分资料,采访就会不知问什么,也不知记什么。后来当编辑,也差不多,写文章做专题,如果读的资料不够多,搞不清楚来龙去脉,那就会编得思路混乱,写得语无伦次。
《战国策》是一本我很喜欢的书,里面讲了很多纷繁复杂的历史事件,讲了令人叹为观止的谋略,特别是讲到苏秦那部分,还专门把他领悟《太公阴符篇》的精神,灵活运用“揣情摩意”之法的细节,和盘托出。我读完之后,惊觉戳破西洋镜,也没有想象中那么玄,其实不过就是苏秦们在游说之前,预先做了极为详尽的案头工夫罢了。好比与人下棋,高手走一步看三步,高高手则是走一步看十步。试想,除非他不算计你,如果算计,又有多少人难逃得了?
古代的兵家孙武,非常讲究“庙算”,也就是上面讲的准备工夫,案头工夫。他说:“多算胜,少算不胜,而况于无算乎?”没有详尽的准备,只寄希望于运气,运气又怎么会眷顾你呢?
凡事要准备,准备越充分,占有资料信息越详尽,事情了解得越透彻,做起事来就越顺手。所谓的“工匠精神”,就是不怕做案头工夫,就是要对自己的工作要认真,不是一分的认真,而是要十分的认真。
围绕一个问题,前后看,左右看,上下看,拆开看,内外看,合起来看,远近看,甚至要打烂来看,像泥公仔一般,打烂了,掺些水,重新和泥,再捏一个新的。没有这种忘我无我的精神,就不会有真正的创新,是做不成事的。
做任何一件事,本质上都是一场创新,只不过各有大有小罢了。要做得好,就要创得彻底;要创得彻底,就要读得彻底;要读得彻底,就要消化得彻底;要消化得彻底,就要咀嚼得彻底;要咀嚼得彻底,就要不怕硬,不怕刺……
林兆明的粤语讲古艺术之所以能达到如此高的造诣,是有原因的。新闻报道说,林兆明晚年退下古坛后,依然以耄耋之躯,从民间汲取“俗”的养分,孜孜不倦地搜集着各种有趣的歇后语。他有本随身携带的笔记本,听到随时记录。工匠精神就是这样的,把学习变成一种习惯,把突击的准备工作变成一种常态,随时准备,如果一定要加个期限,我们希望是一万年……
1:34 2016/5/8
写于广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