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签:
杂谈 |
文/林成龙
农产品卖难与买贵,几乎隔一段时间就会发生,属于“旧常态”。社会上的爱心人士,都尝试着用各种方法来帮忙,印象中有的,譬如电视电台报纸等传统媒体的报道,微博献爱心的推广,微信朋友圈的销售等。方法更新换代,响应者也是一度赢粮景从,但总感觉杯水车薪。
专家、媒体总是不厌其烦地分析其中的原因,诸如农产品流通不畅、流通过程中的成本过高,从而挤占了农民生产者与城里消费者的利益……一番分析之后,最终导出的结果,其实不用分析也知道,那就是要发展“互联网
”,网络就是终极方案。于是就诞生了好些显赫一时的互联网平台,它们打出帮助农民卖粮的旗号,可也吹破了不少的资本泡泡。
为破除农产品周期性卖难的现状,有为之士也尝试了不少更实在的办法,譬如农超对接呀,饭店对接呀什么的。貌似对接非常“精准”,可一旦遇上气候适宜,农产品大量集中上市,那么所有的办法都会失灵。
面对这个难解的“怪圈”,有识之士开始开窍了。他们看到,“病根”就在于用小农经济和计划经济的思路来参与市场经济的竞争。长期以来,广大农村地区还是“春风不度”的地方。农业生产,基本上分为两大阵营,主要阵营是大宗农产品,用的是计划经济的思路在运作,买家是国家;次要阵营是其它在经济中起补充和辅助作用的小宗农产品,用的还是千百年来的小农经济的思路在运作,买家主要是城里的人(农村人不用消费吗)。不幸的是,它们偏偏要跳入市场经济的洪流中搏击风浪。
市场经济,竞争的主体是企业。可是,农产品的生产者,却多是个人。就算是合作社这类的经济共同体,也不少是靠国家吃饭的,自己没有太强的市场生存能力。由此可知,卖难买贵是一个什么悲剧?就是“所产非所需”的悲剧。要解决这个问题,说易不易,说难也不难。只要严格按照市场经济的规律来办,催生出一批有实力的农企,培育出一两个强有力的支撑产业,那这个怪圈就自然可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