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签:
杂谈 |
春争日,夏争时,开春第一场“重头戏”春耕正自南向北火热推进。与往年相同的是,抢抓农时始终是种粮人脚下不变的节奏;与往年不同的是,田野上的春耕人正越来越多地从老农民转变为更自信、更年轻的新农民。
新农民的加快成长,改写着我国传统农耕格局,也标志着近年来大力推进的新型农业经营体系开始逐步形成,令人担忧的“谁来种地”难题正在加紧破解。
新农民既有老面孔,也有新面孔
随着种地形势逐渐变好,本土能人逐渐加入家庭农场、专业大户、专业合作社行列,成为新农民主力军
新农民都是哪些人?在湖南浏阳市永安镇坪头村,53岁的陈根花是个老农民,一辈子种地。但他说自己也是新农民。陈根花是个老农机手,去年他租了村民的180亩农田耕种,今年又租了120亩,成为村里第一种植大户。“怎么看我都是新农民了。”他说。
像陈根花这种“机手 农民”的新农民,属于本土能人。在乡村,本土能人大多拥有一技之长,或者在乡镇、村委会任过职,能力强、有眼光、会挣钱。随着农业扶持政策不断加强和种地形势逐渐变好,本土能人逐渐加入家庭农场、专业大户、专业合作社行列,成为新农民主力军,并在各自领域大显身手。与陈根花毗邻的种植大户曹修叨曾是有名的农机手,现在他的家庭农场有800多亩地。安徽天长市二墩村的华福昌当过村委会主任,2009年成立桑泊湖稻业合作社,流转土地3000多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