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破解“农民工临时夫妻”的问题?

标签:
临时夫妻农民工临时夫妻如何看待临时夫妻问题杂谈 |
分类: 三农资讯 |
本周三农问题回顾: #农民工临时夫妻#
【农民工临时夫妻调查:谈不上感情
就是过日子】大批农民工涌入城市,做着这个城市最累最底层的工作,在为这个城市的发展留下汗马功劳的时,却有许多说不出也不能说出的心酸。据《现代金报》报道,城市中悄悄存在着这样的农民工“临时夫妻”:他们的配偶有的在老家,有的在另一城市工作。由于长期分隔两地,他们的基本生理需求无法得到满足。寂寞难耐的他们在同城中找到了同样情况的异性,双方互相瞒着各自的配偶“私通”。
详情:http://www.gdcct.gov.cn/politics/perspective/201305/t20130513_771065.html
网友评论:
@邓飞(民间午餐发起人、凤凰周刊记者部主任):临时夫妻,城里无处安放的灵魂。
@武隆张宏(重庆武隆沧沟乡党委书记张宏):有些农民工因此染上了艾滋病,想起最近有个艾滋病农民工来求助的眼神就心酸!这确实是个很现实的问题,农民工的家庭生活需要关注,农民工的健康需要关注!
@段建:临时夫妻,留守儿童,经济发展撕裂了太多东西。
@何福射:请有关部门和社会关注这一阶层需求,制定有效措施,帮帮他们。他们的行为正在冲击着中国几千年的伦理道德和社会文明。
@颍之阳:感觉他们好潮流,好前卫。
小编点评:“农民工临时夫妻”一经媒体报道后,引起广泛关注,社会舆论更多偏向谴责,认为这不仅是对家庭另一半的不忠,更是败坏社会风气的不耻行为。但转而一想,对农民工来说,却有说不出的心酸。迫于赡养家庭的压力以及农村资源的匮乏,他们不得不选择离开家庭,奔赴到繁华的大都市,做着最底层的工作,领着最不稳定的工钱,过着有老婆如同没老婆,有儿女如同没儿女的日子。农民工的物质基础本来已经相对匮乏,生活环境和工作环境使得他们的精神生活更显贫瘠。如何排遣、发泄这种寂寞和焦虑成了一件亟需重视的问题。但这时我们不禁想问,谁来帮助他们解决这个问题?
有人说是雇人单位。其实,关于“农民工临时夫妻”的现象,早年早有媒体报道过。有些企业会在有条件的工地就单独为民工夫妻建立夫妻房,为他们搭建温馨的港湾。但这种做法毕竟是粥多僧少,根本不能满足千千万万农民工的需求。加上农民工工作地点不稳定,流动性强等因素,夫妻双方如果不是在同一城市工作,难道企业要为另一方安排在同一城市工作吗?因此,安置农民工夫妻并不是一件简单的工程。
有人说是相关政府部门。那么请问,是哪些部门?“相关”二字我们经常听到,但具体到哪个部门恐怕真没人能说清楚。加上多一事不如少一事的原则,相信不会有部门主动跳出来说要扛起这件事。细想一下,假如真有人来管这件事了,那么将不仅仅是讨论帮助农民工夫妻团聚的问题了,因为一旦这个问题解决了,另一件事又必须提上议程,就是如何安置农村的留守儿童和老人。把他们也接到城里来?那这些农民工子女到城市之后的入学问题和农村老人的养老问题,又如何解决?由于户籍制度等城乡二元藩篱还没有完全拆除,工作在城市,家庭在农村,根也在农村,成了大多数农民工无奈的生存状态。如此看来,农民工临时夫妻的背后,其实牵涉着庞大的社会工程,并非一朝一夕就能完成的事情。
求解的根本,还是要追究到制度的变革和体制的完善。我国大量农业人口转移到城市里面就业,但并没有获得城镇居民的户籍以及对应的福利如住房、教育、就医、社保等,造成大量不平等甚至令人匪夷所思的现象存在(就如农民工临时夫妻)。据了解,2012年,全国城镇化率已达到52.57%,但户籍城镇化率只有35.29%,这一数据更说明了人口城镇化的迫切程度。
全国城镇化工作会议本来近期要召开,又因为高层对已具雏形的城镇化发展规划不满意而不得不推迟。高层人士表示,城镇化发展规划必须修改,根本原因在于地方对初稿的误读,地方的对城镇化的反应仍然是项目至上、开发圈地。这与“城镇化的核心是人”显然背道而驰。农民工临时夫妻的无奈,更是提醒了我们城镇化建设之路须考虑农民工落地生根。
当然,面对现状,首先需要提供的是一些人性化的关怀安抚与引导。例如,2012年,郑州交通职业学院12名大学生在网上发布“七夕农民工夫妻会”倡议书,打算在七夕当天,用暑假打工挣来的1.8万元钱,为农民工夫妻免费搭“鹊桥”,在宾馆订200间房,以解决他们的相思之苦,圆团聚之梦! 【详情】 此报道一经发出后,网络上除了质疑之外,更是表示赞扬和震惊!我们不禁反思:农民工为城市付出那么多,然而城市对他们的关爱却是那么少!为什么考虑到农民工需求并为解决农民工需求做出努力的首先是大学生,而不是政府!在大学生为政府做出表率之后,政府有没有想过自己有必要站出来,承担起中间角色?对于企业,看到这则新闻时,会不会想到在特殊的日子也为流动的农民工创造条件团圆?
前一篇:构建特色广东 尽显品牌农业专业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