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2012年第8期】世纪大旱的“烤”验

(2012-11-05 16:27:23)
标签:

杂谈

干旱

粮食

农作物

三农直通车

选自《三农直通车》杂志第8期 

 

世纪大旱的“烤”验

 

策划/梁焕秋

    美国正遭受半个世纪以来最严重的旱灾侵袭。 

  美国国家干旱减灾中心(NDMC) 最新公布的干旱观测报告显示,美国本土48个州已有三分之二区域遭遇了中度以上干旱灾害,其中8.6%的土 壤处于极端或罕见干旱状态,创下这一观测记录启动12年来的最高纪录。美国农业部发表声明说,在2012作物年度,美国共有33个州的1628个县确定为 受灾区,其中1496个县是干旱受灾区。 

  作为世界头号“粮仓”,美国大旱,震荡的是全世界。

 

http://www.gdcct.gov.cn/column/insight/201211/W020121101538452016662.jpg

  国际粮市的震荡 

  每年7月,是美国玉米与大豆生长的关键期,充足的湿度对于玉米、大豆生长至关重要。然而,今年持续高温与干旱,让玉米与大豆产量大大减少。日 前,美国农业部长维尔萨克宣布农业生产进入紧急状态。美国农业部供需报告显示,干旱天气致使全美玉米、大豆等粮食单产大幅下降,目前,美国农业部已经把玉 米产量目标从每英亩166蒲式耳(约每亩695公斤)大幅下调至146蒲式耳(约每亩611公斤),降幅为空前的12%;大豆从每英亩43.9蒲式耳(约 每亩196公斤)下调至40.5蒲式耳(约每亩181公斤),对2012-2013年大豆结转库存预估也调低至1.3亿蒲式耳(约35.23亿公斤),大 大低于市场预估的1.41亿蒲式耳(约38.21公斤)。 

  根据研究,截至今年8月5日,因为生产区严重干旱,美国预期收成为“很差或差”的大豆作物比重为39%,超过1988年的受灾程度,一半产量的玉米预期收成为“很差或差”,牧草的这一比例增至59%。 

  美国干旱来势汹汹,牵动着世界的神经。作为玉米、大豆和小麦的最大出口国,美国大豆和小麦产量占全球40%,玉米出口占全球出口量近一半,其生 产动向直接左右全球粮食供给,因此即使是收成小幅下降,也会在全球粮食大宗商品市场引起连锁反应。此次旱灾持续多月,已直接引发了国际农产品价格上涨。 

  美国市场大豆期货价格从今年6月初触底反弹以来,涨幅已超过22%,创下近两年来的最快涨势纪录。与此同时,玉米价格也从6月中旬开始强劲上 扬。7月,芝加哥期货交易所(CBOT)的玉米期货实现逾28%的惊人涨幅,而6-7月玉米的涨幅更是高达45%,创1988年以来新高。7月31日,美 国玉米期货主力合约盘中一度上涨至每蒲式耳8.19美元(约每公斤0.32美元),刷新历史高位。 

  由于农产品价格飞涨,与之相关的养殖业也受到了重大影响。鸡、牛饲料成本在一些地区涨幅达到20%,创下历史记录,由此造成的肉类价格上涨预计 将把美国总体食品价格推高3~4个百分点。牛奶、奶酪等奶制品以及乙醇和甜味剂等行业,也开始明显感受到成本的上升,餐饮和食品加工等诸多企业的利润将被 挤压。目前,联合国正在向美国总统奥巴马施压,敦促美国暂停强制将40%玉米用于乙醇制造的政令。 

  更令人担忧的是,农产品涨价带来的通胀和粮食安全问题。世界银行在报告中指出,受美国严重干旱、欧洲一些国家持续降雨以及俄罗斯、印度等产粮国干旱等因素影响,玉米、大豆、小麦等粮食价格持续飙涨,已经增大了国际粮价的波动,对粮食安全构成威胁。 

  中国在这一大环境下也难以独善其身,刚刚被压至3 %以下的CPI,很可能再次面临输入型通胀压力的炙烤。海关数据显示,上半年我国三大主粮全 部实现净进口,且进口均出现大幅增长,大豆的对外依存度更是高达80%,这使得国内粮食价格更容易受到干旱等利多因素的推动。 

  “在上个世纪3 0年代,大家遭受着大萧条和因它而引发的所有后果,但是旱灾高居榜首。”内布拉斯加大学林肯分校自然资源学院院长、美国国家干旱减灾中心前主任唐纳德说,“旱灾和经济危机,这两件事联合作用的结果是毁灭性的。” 

  “火上烧油”的炒作 

  美国的旱情是事实,但金融机构的炒作也往往伴随其中。美国是全球最大的粮食出口国,也是全球定价中心,旱情被炒作得越凶,农产品价格越高,美国农业部门出口获利就越多。将因干旱而减产的粮食卖到较高的价格,是美国在大旱环境下尽量减少损失的一大手段。 

  美国对粮食期货价格的干预由来已久,每年在南美大豆收获销售季,美国总是适时地出具一些库存数据和报告分析,企图拉低南美大豆价格,加快南美大 豆的销售,以免对美国本土大豆销售季造成价格冲击;而到了美国大豆销售季,数据方向则相反,转向有利于大豆的方向,旨在提高美豆的销售价格。 

  对粮食价格的炒作还有投机资金的需求。资本投机逐利,自然不会放过这个以事实为基础的炒作。受大旱的负面消息影响,国际和国内基金都在做多大 豆、玉米和豆粕,大量资金挤向农产品市场。截至7月3日,汤森路透的数据显示,对冲基金(也称避险基金或套利基金)及其他大型大宗商品投资者向美国的能 源、谷物与金属市场投入约130亿美元,规模为两年来最大,他们增持商品净多仓至770亿美元。其中,对大豆、玉米增持幅度最大,玉米净多头仓位增加 33%,小麦净多头仓位则增加22%。而仅仅一个月前,对冲基金对大宗商品的持仓量仅为560亿美元,为年内最低水平。 

  自美国次贷危机以来,有很多资金从房市和股市等领域转入粮食期货市场,世界粮食市场上出现了严重的投机资本流动性过剩,这些资本往往放大全球粮 食的供需失衡。在2 8年,指数基金控制了48.2%的大麦产量、30.8%的大豆产量和19.1%的小麦产量,导致2007至2 8年 度粮食价格狂涨,引发了一场非常严重的全球性饥荒,许多粮食大国如越南等为了自保而禁止出口粮食。倘若投机资金持续炒作,今年的美国大旱或许将导致危机重 演,全球经济将面临5年来第三次粮食通胀。 

  “不差钱”的农场主

  美国经受严重大旱,种植业者减产却未减收。美国南部地区密苏里州艾克马小镇,种植着400英亩玉米和大豆的农民格雷戈•夏普任由仅仅长出3英尺的玉米 苗自生自灭。他说:“这是我35年以来见过的最糟糕的春天和夏天,高温和干旱已经毁了我的玉米,我只能期望比玉米晚熟的大豆还能有些收成。不过最大的惊喜 也许会是来自农作物的保险。今年我可能会拿到投保以来最大的一笔赔偿。”

    虽然干旱重创美国农业,但是因为购买了农业保险,加之农产品价格上涨,美国种植业者有望取得比大灾年份更多的收入。 

  美国农业总产值在国内生产总值中所占的比重虽不足2%,美国农户也只有200万,但美国政府为保护和促进本国农业发展可谓不遗余力。在美国政府所采取的各项保护和发展农业的措施中,农业保险可说是最重要的措施之一。 

  自1 8年《联邦农作物保险法》颁布后,美国政府开始经营农业保险。经过七十多年的改革与发展,美国政府积累了大量的历史数据和运作经验,农作物保险业务范围也不断扩大。现在,美国可以参加农作物保险的作物已超过100种。 

  1 8年,美国遭到大旱天气的袭击,不少小规模农场主破产,美国联邦政府拨款数十亿美元实施救助。在这场大旱中,美国农场实现了再整 合,联邦农业安全保障网也有了变化,农作物保险开始在玉米种植带普及。美国农业部资料显示,2004年,美国农作物保险承保面积为2.21亿英亩,保险公 司承保的赔偿责任金额为466.2亿美元。 

  目前,美国政府对农作物保险的补贴主要包括两大部分: 

  一是保费补贴。统计资料显示,2 1年,美国联邦政府为玉米、大豆等主要作物支付了71亿美元的保险费,占总保险费的60%,种植业主 承担了剩余的40%。在今年大旱中,农作物保险项目成为种植业主减少风险的利器。根据《华尔街日报》报道,一位减产幅度达45%的农场主今年仍可以保持过 去五年收入的平均水平。 

  二是业务费用补贴。目前,美国联邦农作物保险公司向承办政府农作物保险的私营保险公司提供20%~25%业务费用(包括定损费)补贴。与此同时,政府还承担了联邦农作物保险公司的各项费用,以及农作物保险推广和教育费用。 

  此外,美国联邦政府还向农作物保险提供以下4大类政策和经济支持:一是通过联邦农作物保险公司向私营保险公司提供比例再保险和超额损失再保险保 障;二是联邦农作物保险法明确规定联邦政府、州政府及其他地方政府对农作物保险免征一切税赋;三是联邦政府通过法律鼓励各州政府根据自身的财力状况,向农 作物保险提供补贴,以进一步减轻农民的保费负担,提高农作物保险的吸引力;四是联邦政府对投保的农场主给予相当于保费50%~80%的补贴,使农场主只需 支付很少的保费就能参加农业保险。 

  到目前为止,为应对旱情,美国农业部向受灾区,特别是阿肯色州等19个旱情最为严重的州提供3000万美元援助资金,为当地农牧主提供急需的水 和饲料,挽救受干旱影响严重的农田和牧场。联邦政府同时划出380万亩储备地,供畜牧业者紧急牧养牲畜。7月以来,美国农业部已出台多个应对旱情的紧急措 施,包括向参与土地休耕计划的农牧主释放额外的休耕土地作紧急牧草供应地和放牧区域;劝说农业保险公司同意给予农民30天的短期保金优惠期,以缓解农民的 财务压力;以及开放部分受保护的湿地供放牧使用等。

…………

http://s3/mw690/698c1393gcdbb1743d312&690
更多精彩请见《三农直通车》杂志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