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三农直通车
三农直通车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0
  • 博客访问:7,398
  • 关注人气:798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农药企业谋变(专题报道)

(2012-02-24 17:01:13)
标签:

农药市场

农药企业

沙隆达

草甘膦

农药

原药

财经

分类: 自耕地

http://s11/middle/698c1393gb9b207ea93ea&690



    编者按: 农药行业连续经历了三年的“小年”,在刚刚过去的2011年也没有如年初业内所期望的市场反转,行情依然愁云惨雾。而产能严重过剩也无时无刻在威胁着整个行业,在这样的背景下,企业转变发展方向、谋求上市,行业重组整合加速,令整个市场低迷却并不冷清。

 

农药产能过剩危机凸显

产能过剩 农药企业整体业绩下滑

http://s11/middle/698c1393gb9b21051645a&690

    2011年以来,到目前我国累计生产农药为234.2万吨,国内农药需求量为29万吨左右,预计2011年农药产量可达250万吨左右,而需求总量约为30.8万吨。农药制造业出现了产销量增加,但是行业获利情况并没有好转的局面。据统计,今年上半年农药行业上市公司实现营业收入130.8亿元,同比增长15.9%,归属股东净利润3.1亿元,同比下滑47.1%。毛利率同比下滑2.7个百分点至16.6%。各项统计数据表明,2011年我国农药生产企业整体业绩下滑,农药行业延续2009年以来的低迷态势。 

  农药产量突飞猛进地大增,而需求量仅占农药产量不到1/8。可以说,产能严重过剩无时无刻都在威胁着我国农药行业。近几年来,农药生产企业对较有亮色的产品一哄而上、盲目扩张已成了通病。如我国主流药剂吡虫啉、阿维菌素、草甘膦、乙草胺呈现严重供大于求状况均是企业追求效益最大化盲目投资上马所致。 

  据统计,今年我国草甘膦总产能达到了116.6万吨,产量在30~35万吨,而国内草甘膦的年需求量只在5万吨左右,致使2011年草甘膦上市农药企业业绩亏损。吡虫啉和阿维菌素是我国两大杀虫剂品种,由于产品同质化、产能过剩及以康宽为代表的国外专利产品大肆冲击国内市场等原因,吡虫啉和阿维菌素企业步履维艰,今年以来情况更为严重。吡虫啉三证齐全的原药企业有30余家,目前正常生产的只有5家。阿维菌素国内原药产量达3600吨左右,而实际需求只有2800吨。产品滞销使阿维菌素精粉的价格由之前的700元/千克下跌到500元/千克。吡虫啉主要生产企业红太阳集团、沙隆达股份、江苏长青农化业绩也出现不同程度的下滑。 

  毋庸质疑,产能过剩导致低价竞争,仍是打击农药企业效益增长的主要原因。从需求来看,近几年来由于国内可耕作面积的缩小和高效低毒低用量药剂推广面积进一步加大,农药的使用量不增反降。农业部表示,未来5年,我国农业实施专业化统防统治后,化学农药使用量将减少20%。目前我国农药业产能的增长已大大超出需求的增长,但在为数不多的热点产品和国外专利到期产品中仍有不少国内企业在争先恐后上马,如毒死蜱、吡蚜酮、联苯菊酯、高效氯氟氰菊酯、氯氰菊酯、咪鲜胺和专利到期产品烟嘧磺隆、砜嘧磺隆等,这样容易导致我国农药产能整体严重过剩,从而出现产品亏损也要卖的局面。 

  原材料价格上涨是拖累企业的第二个原因,农药生产所用主要大宗基础原材料如煤、烧碱、甲醇、苯、黄磷等价格飙升,但企业农药出厂价格很难与原材料价格上涨同步调整。另外,人民币升值也是影响企业经济效益的因素。浙江新安化工营销部人员说,人民币升值将使草甘膦原药生产企业的出口业务更加艰难,陷入了生产亏本、不生产亏得更多的进退维谷的两难境地。 

  当前国内需求已经饱和,出口是缓解国内农药供求矛盾的主要途径。但目前全球农业种植面积较为稳定,显然不能消化过剩的农药产品。而目前发达国家农药研发能力越来越强,高效低毒低残留的高端产品不断涌现,药效得以不断提升,也间接减少了对农药的需求。因此,在成本上升、提价预期不强、需求跟不上的背景下,产能过剩将使农药行业复苏前景黯淡。

 

国内多种大宗农药产品身陷困境

    据调查,因产能过剩及成本居高等因素,目前在国内多种大宗农药产品身陷困境,尤其表现在三大主流品种的生产企业中,阿维菌素原药企业处在亏损边缘,吡虫啉及草甘膦原药企业开工生产的只有10%左右,涉相关产品的多数企业陷入困境。

http://s8/middle/698c1393gb9b217dd1937&690

   【草甘膦】在目前100多家取得草甘膦生产资格的企业中,正常生产的企业只有七八家,其余企业均已停产或拆除装置。据了解,国内近年来大规模上马草甘膦装置,总产能已达100万吨/年,但全球需求量约为70万吨/年,产能严重过剩。去年以来,受国内草甘膦出口退税政策取消、人民币升值以及国外对华反倾销、美国孟山都公司大幅下调产品价格等不利因素影响,国内草甘膦生产企业身陷窘境,困难重重。虽然今年产品价格略有回升,但因原材料价格大幅上升、环保成本提高等原因,企业仅维持在很低的利润水平。 

  【吡虫啉和阿维菌素】是国内两个大宗杀虫剂品种,由于产品同质化、产能过剩,以及以康宽为代表的国外专利产品大肆冲击国内市场等原因,高效、低毒杀虫剂吡虫啉和生物农药阿维菌素企业也步履维艰,今年以来更为严重。据了解,国内三证齐全的吡虫啉原药厂家有30余家,从今年四五月份至现在,由于环保成本上升、原材料价格一路上扬等原因,开工生产的企业已降至四五家。这些企业利润率最低时甚至还不到2%,已有多家企业停产或搬迁,有的已开始考虑转产。 

  针对这三大类农药企业未来发展问题,业内专家表示,国内企业普遍规模较小,在市场上没有话语权。因此,今后应鼓励企业兼并重组,淘汰落后工艺,做大做强,力争在国外市场上拥有话语权。由中国农药工业协会牵头成立的包括这三个产品在内的十余个产品协作组正在集中积极探讨应对产品危机,研究企业未来的发展走向等问题。

 

行业重组整合加速

农药第一股筹划资产重组 引发“卖壳”猜想

   沙隆达是国内农药行业最早的上市公司,号称“中国农药第一股”。据了解,中农化一直在运作旗下农药业务的整合,而近期的迹象表明,其重组工作已进入实质性阶段。但此次有关沙隆达的重组将如何展开,成为业内所关注的焦点。业内猜测沙隆达是否也会成为第二个大成股份——中农化剥离其农药资产,并将沙隆达的“壳”一并卖掉?

详情介绍:农药第一股筹划资产重组 引发“卖壳”猜想

 

农药企业整合产业链 原药企业向制剂方向突破

    据《2010中国农药行业发展报告》显示,我国农药产能已经超过220万吨,处于严重过剩状态,许多企业不能正常运行。以草甘膦原药市场为例,目前仍一蹶不振,80%草甘膦企业的生产装置处于限产或关停状态。与此相对的是,今年上半年我国农药制剂出口比例明显增大,出口金额的增长速度也高于原药,尽管众多制剂企业也在面对需求增长不快的困境,但相对于原药市场情况,已经好许多了。 

  这样的对比,用上海泰禾集团有限公司董事长田晓宏的话来描述更为简单:过去原药企业幸福的时候,制剂企业困难,现在反过来了。 

  记者在刚刚落幕的第十届全国农药交流会后采访多家农药企业时,很多企业谈到了这样的变化,而原药企业已经开始踏足下游,欲与制剂企业分食“蛋糕”。浙江新安化工集团股份有限公司农化市场营销部副经理严玉听认为,原药的深加工是原药企业消化产品的不错选择,可实现产品价值的增值。他以草甘膦为例算了一笔账:1吨草甘膦含量在95%的原药价格目前在2万元/吨左右,但每吨原药可以通过剂型深加工成草甘膦异丙胺盐水剂3.16吨,其价格按照目前小包装16000元/吨计,可升值为50666元;如果加工成757铵盐颗粒剂,可以配制1.382吨,其小包装的市场价格按40000元/吨计,价值为55280元,增值更加明显。 

  浙江升华拜克生物股份有限公司总经理张文俊认为,未来10年,中国的农药企业会从产业的整合上谋求突破。"种菜的想开饭馆,开饭馆的想种菜,这是一个潮流。"也就是说,原药企业可能会介入利润高的制剂领域,实现从原药低利润向制剂高利润的转变;另一种趋势是制剂企业为了得到稳定的原料来源,可能会向原药的方向发展。但这两种趋势里,更强势的会是第一种。 

  一位企业人士告诉记者,原药企业掌握着上游的原药合成工艺,同单纯的制剂配制企业相比,他们来做制剂产品应该更具有市场竞争力。但国内原药企业的制剂产品往往做不过没有原药合成的制剂企业,原因是他们要么只注重产品的有效含量,而不重视助剂、产品应用环境和效果,要么认为做制剂太麻烦,又是服务又是配货,弄不好还要退货,风险太大,不太重视制剂的生产和销售,或者是依靠销售原药的方法和模式去销售制剂产品,在技术推广和售后服务方面也远远没有专业制剂企业做得那么到位,所以其制剂产品一直没有成为消化自己原药产能的主力军。 

  的确,农药制剂直接连接着用户,涉及销售渠道的建设、品牌的宣传、使用技术的推广、售后服务及产品的赊销等,成交过程比原药销售更复杂。然而,深圳诺普信公司、青岛海利尔公司、惠州中迅公司、济南科赛基农公司等一大批强势制剂企业却越做越大。 

  其实,在众多原药企业埋头拼价格、抢出口的时候,已经有少数企业抬起头来,将精力用在开发制剂产品上,通过延伸产品价值链谋求突破,已经取得了一定的成功。创制新型杀虫剂氯氟醚菊酯的江苏扬农化工股份有限公司,集原药及制剂研发、生产和销售于一体的河北威远生物化工有限公司都是这样的例子。 

  延伸产品价值链也是创立自主品牌、增强国际市场竞争力的有效手段。目前,我国出口农药主要以原药(包括母液)为主,大约占出口总量的60%。据山东科赛怡锐化工有限公司相关负责人介绍,国内农药的出口,比如3610克/升的草甘膦1升在西非某些国家零售价可达到6美元,但利润大部分被他们的进口商赚取,我国的农药生产企业赚取一点点可怜的生产费用。因此,我国农药企业利润微薄的重要原因就是渠道控制力不强,没有自主品牌建设,命运永远被国外进口商掌控。 

  据了解,目前我国可生产农药剂型120多种,制剂超过3000种。大部分原药只能加工成5~7种制剂,而发达国家一个农药品种可加工成十几种,甚至几十种制剂,并向不用或少用有机溶剂的液体制剂或固体制剂方向发展。这样的局面或将在未来几年有所改变。国内25家草甘膦相关企业一致表示,2010~2015年将重点发展高效制剂产品,积极发展草甘膦混配产品,适度发展配套中间体产品,加大草甘膦制剂产品的研发力度。 

 

中小型厂家退市 草甘膦市场整合加速

    2011年,草甘膦市场出现了产能和产量双双下滑的局面,但生产集中度有所提高。  

  国内草甘膦原药主要生产企业包括浙江新安化工集团股份有限公司、镇江江南化工有限公司、浙江金帆达生化股份有限公司、四川省乐山市福华通达农药科技有限公司、南通江山农药化工股份有限公司和江苏优士化学有限公司等六家。根据农药工业网的数据统计,近三年来这六家企业总产量占全国主要生产企业总产量的百分比不断提高。  

  这个现象说明,草甘膦市场整合悄然开始,中小型厂家悄然退市给主流厂家留下了广阔的空间;产量逐步贴近市场刚性需求,草甘膦议价能力将由于生产商减少而逐步向供应方倾斜,逐步让供应商走出“赔本赚吆喝”的境地。  

  2011年是草甘膦10%水剂准许销售的最后一年;2011~2012年度,草甘膦内销市场主推的剂型是30%草甘膦铵盐和41%草甘膦异丙胺盐水剂。诚然从短期看,生产商投入大量经费用于产品的研发、设备改造以处理草甘膦的废液。而这个废液在2012年以前是可以为厂家带来利润的,现在成了厂家头疼的'包袱'。而从长远看,低含量水剂退市这一行政手段,也加速了中小企业的退市,打击了他们重归市场的信心。 

  所以说,2012年,草甘膦在经过三年的行业洗牌后,市场处境将有一定改善。随着生产企业的减少,2012年草甘膦恶性竞争能够得到缓解。 

 

农药企业跑步上市 化解行业整合压力

    企业一旦成功上市,最直接的好处就是迅速获得扩张所需资金,大大加快企业的发展步伐。对于这点,许多成功上市的企业毫不掩饰。诺普信公司一高层告诉南方农村报记者,虽然公司在上市之前就已经是业内翘楚,但上市对他们来说更是如虎添翼,公司有了足够的资金去兼并、兴建、参股其他企业,迅速扩大企业销售额。

详情介绍:农药企业跑步上市 化解行业整合压力

 

行业发展前景

市场持续低迷 农药行业复苏前景黯淡

   年初不少行业人士曾预言,随着近年国内外粮价大涨、种植面积增长伴随着农产品价格上涨,农药的刚性需求会使行业景气度上升,企业会迎来利好。但相关统计数据表明,农药需求增长非常有限,2010年我国农药产量约234.2万吨,出口量为121.63万吨,而国内消费量仅为30.2万吨。今年我国的农药产量约为255万吨,但需求总量仅为30.8万吨左右,还不到产量的1/8,同时前三季度的农药出口量也仅为61.1万吨。这也意味着,国内的库存量将至少超过100万吨。

详情介绍:市场持续低迷 农药行业复苏前景黯淡

 

“上市、整合、调整”将成农药行业发展趋势

    国的农药市场整体表现出不错的发展势头,但是行业也面临五方面的问题。第一,行业内部分产品的产能处于过剩状态,并且由于产能过剩导致了产品的滞销。很多企业投产后开工率严重不足,像乙草胺,有的企业开工时间从一年10个月锐减到目前一年只开3个月。纵然如此,这样的产品产能还在不断增加。若想规避跟风、同质化的现象,需要企业着眼于长远。

详情介绍:  “上市、整合、调整”将成农药行业发展趋势

 

精彩推荐:农业部:强化蔬菜高毒农药监管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