广州花都收费站背后保护伞有待揭露
(2011-04-25 10:10:35)
标签:
交通运输花都区过路费交通系统大桥收费站杂谈 |
分类: 自耕地 |
这个故事最荒诞的地方在于,没有部门能够说明收费站1993年以来的投资方情况,收费站的经营公司非常神秘,竟然“失踪”十多年。可就是这样,这五个收费站还在每天收取过路费,一天的收费总额接近15万元。至于每年几千万元过路费去向成谜,没有纳入财政。有内部人士透露说:1996年、1997年整个收费站的路费收入就已达到1亿多元,大量换成澳币,外逃出去了。
到底都是什么人在操纵这五个收费站,没人知道。这些人在违法收取过路费的整个行为中究竟如何分工,也没人说得清楚。倘若事实果真是收费而不纳入财政,那么收费站就完全成了牟取私利的工具,完全失去合法性和正当性,但至今没有人对如此严重的情况负责。设立50年的收费年限已经是荒诞不经,比这更荒唐的是,没有投资主体、未经各部门审批,收入不入财政却吸取民脂民膏的行为居然无人过问,任其延续了将近20年。
根据媒体报道,对于五个收费站的真实情形,可以还原为这样的一个逻辑:这些收费公路在开建后不久就被有计划地转为私营,为了延长收费期限达到获取暴利的目的,一家壳公司应时诞生,收费站借助它变成经营性收费站,以维持收取过路费。有证据显示,这家虚拟的壳公司就是交通系统设立以遮人耳目。
从2007年开始,就有省政府参事关注这些乱象,广州有八处收费站存在固定回报与经营年限过长问题,而且都集中在花都区。然而,这么多年来都没有得到纠正。甚至于,花都区所有政府部门都推说不了解情况,可如此胆大的乱政行为明明就在其地界上日复一日地实行,于法无据,于理不容,几近拦路生财的土匪。这背后的利益链条必须昭告天下,否则若以“不知情”搪塞,是无论如何也没有说服力的。
不入财政的巨大收入,是如何驱使这么多收费站集体转换性质的,迄今我们尚未得到花都区的明确答案。当前,追究这些收费站的合法与否倒在其次,当务之急是彻查其背后的利益链条,找到保护不合法收费站、并让它们屹立不倒的责任人,并彻查其收入来源。
在花都区能够诚实地披露收费站实情之前,它们所收的每一块过路费都是违法的,在彻查过去的帐目,并将政府机构“不知情”之下收取的巨资返还于公共监督之下之前,它们的每一次收费行为,市民都有充分的理由质疑--既然花都区审计、财政、物价部门都说不掌握收费站情况,这更证明这些收费站脱离了正常监管,处于灰色地带甚至是有组织性的违法违规行为。市民有权要求一个合理交代,这也是为审计、财政、物价等“不知情”部门挽回颜面,捍卫国法尊严之举。
花都这些违规违法的收费站:炭步大桥收费站、横沙收费站、四角围收费站、龙口收费站和杨荷收费站,已经动摇了交通系统的声誉。如果再放任它们的收费处于灰色地带,必将给当局抹黑,市政府理应毫不犹豫地整治它们。整治的目标不能简单地令其合法化,而是要深究及问责既往巨资去向,及其背后的利益链条,以杜绝一切贪腐的可能,不能再让他们成为法外黑势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