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转载]茅台酒和枸酱之间没有半毛钱关系
(2017-12-04 11:43:19)| 标签: 转载 | 分类: 美食 | 
话说,某国茅台酒凭借着领袖青睐和投机营销,短短几十年时间,从名不怎么见经传的小作坊,一跃成为该国白酒第一品牌,甚至还被冠以“国酒”称号,不得不说是屌丝逆袭的成功典范。本来嘛,商人重利,做生意就是为了赚钱,谁有本事谁忽悠,这也是无可厚非的事。但是,你非要拿那些八杆子打捞不着的金硬是往自己脸上贴,贴完之后还腆着让人看,那就是你自己的不对了。
 
想必是这两年某南春把个唐代宫廷酒的噱头搞得有声有色,惹得茅台急了眼,于是乎,干脆一杆子把自己支到汉代去了,而且还煞有介事的说就连雄才大略的汉武帝都喝过咱的酒,喝完还夸呢,甘美之!
 
翻开茅台的宣传资料,不难发现一个词:枸酱酒。用他们的话说,这就是茅台的起源,史书上都有明文记载的:汉武帝时,番阳令唐蒙出使南越,席间品尝了一种香甜可口的“枸酱酒”,问是从何而来,答曰夜郎。唐蒙回到长安后,将这种枸酱酒献上汉武帝,汉武帝饮后大加赞赏并定为贡品,两千年之后,这种枸酱酒就成了茅台。
 
然而,枸酱酒真的就是今天的茅台吗?答案当然是否定的,你要当真,你就真的天真了。这二者之间,连半毛钱的关系都没有,茅台这是在欺负咱们不读历史呢。
 
茅台一会儿说枸酱酒的故事记载于《史记·南越列传》中,一会儿又说记载于《史记·西南夷列传》中,连自己都搞不清是从哪里来的。那么,就让我们翻开历史看看到底是怎么回事吧。
 
《史记·南越列传》:佗孙胡为南越王。此时闽越王郢兴兵击南越边邑,胡使人上书曰:“两越俱为籓臣,毋得擅兴兵相攻击。今闽越兴兵侵臣,臣不敢兴兵,唯天子诏之。”於是天子多南越义,守职约,为兴师,遣两将军往讨闽越。兵未逾岭,闽越王弟馀善杀郢以降,於是罢兵。天子使庄助往谕意南越王,胡顿首曰:“天子乃为臣兴兵讨闽越,死无以报德!”遣太子婴齐入宿卫。
 
这段话的意思是说:南越王赵佗死后,其孙子赵胡(即赵眜)继承王位,这时候闽越王郢起兵攻打南越边境,赵胡向汉武帝求助,武帝派了两个将军(大行令王恢、大农令韩安国)讨伐闽越,闽越王的弟弟馀善觉得不能惹中央,就杀了郢投降了。然后汉武帝就派庄助(应为严助)前去告诉南越王,南越王听了感激得五体投地,于是就派儿子赵婴齐进宫给汉武帝当侍卫了。
 
据史料记载,闽越投降后,两个将军先派番阳令唐蒙去通知南越,后来皇帝又派严助再去,此处省略唐蒙,更别说“枸酱”之事了。
 
《史记·西南夷列传》:建元六年,大行王恢击东越,东越杀王郢以报。恢因兵威使番阳令唐蒙风指晓南越。南越食蒙蜀枸酱,蒙问所从来,曰“道西北牂柯,牂柯江广数里,出番禺城下”。蒙归至长安,问蜀贾人,贾人曰:“独蜀出枸酱,多持窃出市夜郎。夜郎者,临牂柯江,江广百馀步,足以行船。南越以财物役属夜郎,西至同师,然亦不能臣使也。”
 
这便是茅台所吹嘘的“枸酱”的故事原文。那么问题就来了,第一:枸酱是不是酒呢?第二:枸酱产自哪里呢?
先看第一个问题,众所周知,中国字是很讲究的,吃与喝,饮与食,都是泾渭分明的。司马迁也是很讲究的,不信请看:
 
《史记·秦本纪》有“食善马肉不饮酒”之言,《史记·孝文本纪》有“取妇嫁女祠祀饮酒食肉”之言。从这里可以看得出,食与饮是完全不同的两个概念,司马迁还是分得清的。再如《史记·项羽本纪》有“饮酒高会”、《史记·吕太后本纪》有“孝惠与齐王燕饮太后前”、《史记·乐书》有“
终日饮酒而不得醉焉”,对于酒,司马迁从来都是用“饮”的,可是前文中用的是一个“食”字,这显然说“枸酱”是种固体或半固体,绝对不是液体。近代史学家任乃强在《蜀枸酱入番禺考》 
 
第二个问题:茅台产于贵州仁怀,也就是汉代的夜郎国,而前文中有明确说明“独蜀出枸酱,多持窃出市夜郎”,可见蜀与夜郎根本不是一个地方,用现代的话说,这玩意是从蜀国走私,经夜郎转道,而卖给南越国的。而且,一个“独”字也再次说明了“枸酱”的唯一性,与夜郎无关。
 
解决了这两个问题,接下来分析汉武帝与枸酱之间的联系,茅台说汉武帝喝了很喜欢,就让唐蒙去夜郎找酒。并再次大言不惭的说是《史记》上记载的,那么我们继续往下看:
 
《史记·西南夷列传》:蒙乃上书说上曰:“南越王黄屋左纛,地东西万馀里,名为外臣,实一州主也。今以长沙、豫章往,水道多绝,难行。窃闻夜郎所有精兵,可得十馀万,浮船牂柯江,出其不意,此制越一奇也。诚以汉之彊,巴蜀之饶,通夜郎道,为置吏,易甚。”上许之。乃拜蒙为郎中将,将千人,食重万馀人,从巴蜀筰关入,遂见夜郎侯多同。蒙厚赐,喻以威德,约为置吏,使其子为令。
 
真相大白,真相也很残酷,汉武帝一直想灭南越,无奈有五岭阻隔,不好进军。唐蒙从“枸酱”中得知从夜郎乘船可以直达南越首都番禺,也就是今天的广州,这才报告皇上,“上许之”,于是才有了出使夜郎之说,但那是去借道借兵的,不是找酒的。想汉武帝是什么样的人物?怎么可能为了喝点小酒就大动干戈、劳民伤财?茅台编出这样的笑话欺负我们这些不读史的人,恰恰说明了他们本身不懂史。要按他们的说法,那张骞出使西域,岂不成寻找西红柿、胡萝卜了?
 
茅台为了佐证自己的观点,还曾多方引经据典,弄得跟真事一样,事实上,这段关于“枸酱”的历史,在《汉书·西南夷两粤朝鲜传》和《华阳国志·南中志》中也有记载,但都与上述基本相同。
 
当然,茅台非要把枸酱据为己有,也不是完全没有凭据的,清道光年间仁怀直隶厅同知陈熙晋曾写过一首诗“尤物移人付酒怀,荔枝滩上瘴烟开。汉家枸酱知何物,赚得唐蒙鳛部来。”也许正是这首诗,让茅台深信不疑,枸酱就是自己的老祖宗。但稍有点古文常识的人都能看得出来,这只是在写“枸酱”事件而已,关你茅台什么事啊?你自己是酱酒,就一定是枸酱啊?要知道,豆酱和酱油真的不是一种酱,非要往一起凑合,到头来,只能是贻笑大方。
 
另外,对于被茅台吹上天的巴拿马万国博览会金奖,在这里也有必要普及一下:1915年2月,为庆祝巴拿马运河开通,在美国旧金山市搞了一次很盛大的庆典活动,全称叫“1915年巴拿马——太平洋国际博览会”。这次博览会共颁发奖章20344块,奖状25527张。中国展品获奖章1218枚,其中大奖章62枚,荣誉勋章54枚,金质奖章250枚,为各国获奖之冠。
 
当时,巴拿马万国博览会设有6个奖项,其中(甲)大奖章、(乙)荣誉奖章和(丁)金质奖章均为一等奖,(戌)银质奖章为二等奖,(己)铜质奖章为三等奖,(丙)鼓励奖只给证书不发奖牌。当届组委会的奖章搞得有点乱,有金质章,有银质章,还有几块是自费镀金的,而茅台所获得的呢,据说就是这种银质镀金奖牌,属二等银质奖牌。在它之前,还有大奖章(最高奖章)衡水老白干、宝丰酒、汾酒,荣誉奖章:仙居酒,金质奖章:兰陵美酒、张裕葡萄酒、会稽山黄酒等。
 
当然了,能在世界上获奖为国争光是件好事,但话又说回来,凡是奖章都讲求含金量,金奖就是金奖,银奖就是银奖,你硬是往银奖上镀金,好看倒是好看,可分量上终究不是那么回事啊。 

 加载中…
加载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