异彩纷呈的家乡的淮海戏 ——张名艾
(2011-01-05 12:55:46)
标签:
连云港张名艾淮海戏民俗民间戏曲文化 |
异彩纷呈的家乡的淮海戏
张名艾
淮海戏属于淮海地区、特别属于连云港。她是用地地道道“连云港话”演唱的家乡戏。1995年12月,“江苏省首届淮海戏戏剧节”就是在淮海戏发源地连云港市举行的。2007年成立“连云港淮海戏爱好者协会”,2010年该协会的民间演出团体如雨后春笋,已有最初的13支发展到20多支,会员由近300人增加到580人,成为连云港传承“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淮海戏”的主力军、骨干力量。
淮海戏馨香四溢、异彩纷呈。2010年应“台湾文化教育交流发展协会”邀请,由市淮海戏协会组成的交流演出团一行18人,在市淮海戏协会会长张乃霞为团长的带领下,12月21日至25日赴台湾交流演出,受到台湾有关方面、台湾海州同乡会及台北市民、在校中小学生热烈欢迎,取得圆满成功,创造了连云港人家乡戏跨海峡演出的先河,为连云港人争了光。
地方戏是传播和继承地方文化的重要工具,是百姓享用不尽的精神食粮。她通过绚丽多姿的艺术手段,使人民身心得到娱悦、社会文明得到发扬、经济建设得到促进、民俗文化得到传承。台湾海州同乡会同胞听到用家乡话演唱的久违的淮海戏,男女老少个个欣喜若狂。
淮海戏发端于古代巫神活动的海州“拉魂腔”、“童子戏”,形成于清乾隆年间,至今已有300多年历史,比流行于苏南和浙江、上海的越剧要早一百年。
清乾隆年间,山东历城唐大牛、唐二牛兄弟来海州一带卖唱乞讨,沿门说唱民间故事、笑话、顺口溜。当地靠“打门头词”为谋生手段的邱、葛、杨三人跟随“二唐”学艺卖唱,并与他们一起把“海、淮、沭、灌”一带流行的“太平歌”、“猎户腔”及地方小调发展为“怡心调”、“拉魂腔”。后葛随唐氏兄弟去了山东,发展了“柳琴戏”;邱带了徒弟去了安徽,发展了“泗州戏”;杨留在海州、淮安地区活动,形成了独自风格,发展为淮海戏。
中国著名戏剧专家武俊达先生经过长期考察后,得出结论,“中国的淮海戏、柳琴戏、泗州戏这三个地方剧种,实际同出一门,都来自于海州(今连云港)的‘拉魂腔’;海州是淮海戏的发源地”。
道光十年(1830)后,淮海戏艺人自由演出,或“结班”打地摊,唱堂会、赶庙会,演出小戏。清光绪六年(1880)后,淮海戏与黄梅戏、吕剧、京剧等搭班合演,吸收了剧目,革新了唱腔,丰富了表演,出现了一大批一家班、同庄班、师徒班等班社,流传地区不断扩大,除淮海地区10多个市、县外,并延伸到皖东北、鲁南一带。淮海戏唱腔潇洒自如、委婉动听,演唱者在平缓中翻转八度,引得听众柔肠百折、潜然泪下。群众评价说:“除了淮海戏,谁有如此功能!”
光绪二十六年(1900)后,淮海戏表演艺术有了新发展,“生、旦、净、丑”等行当越来越齐全,还把琴书、地方小调、童子戏、工鼓锣、五大宫调等因素融化于演唱中,唱腔、唱法更加婉转悠扬、丰富多样,传统的32正本大戏和64出单本剧各展风采。
1940年在淮海抗日民主根据地,淮海戏艺人先后组织了“艺人救国会”、“实验小组”,编演宣传抗日、反内战的《柴米河畔》、《三世仇》、《周发乾杀妻》、《担架队》、《送子参军》等现代戏,极大地鼓舞了抗日军民的斗志。
1947年灌云成立了“大众淮海剧团”,诞生了有史以来第一个淮海戏“剧团”。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江苏先后成立了十多个专业淮海剧团,业余演出团体更如雨后春笋,出现了淮海戏空前繁荣兴旺局面,其地方性、群众性、娱乐性特色争奇斗艳。1956年,大众淮海剧团改名为“江苏省淮海剧团”,剧团驻地由灌云县迁到专区所在地淮阴,出生于今连云港市的朱桂洲(小花褂)、王宝萃任团领导和主要角色(后均为国家一级演员)。连云港淮海剧团从50年代成立,至今仍然是组织依旧,不断有新剧目奉献港城人民,市艺术学校开办淮海戏班,注意从娃娃抓起,保证家乡戏后继有人。
解放前后,直至文革开始(1966),连云港的业余淮海戏班子遍布城镇、乡村。城乡广大土生土长的文艺骨干,农闲工余(特别是春节)排戏、演出,成为一种民俗风情,活跃了城乡文化生活,它为弘扬正气、鞭策丑恶、宣传科学、破除迷信,促进地方政治、经济、文化发展和社会和谐、文明与进步发挥着重要作用。
淮海戏唱腔明快爽朗,乡土气息浓厚,以板式唱腔为主,柔肠百折、动人心魄;其中丑角的“唱、练、坐、打”更是诙谐幽默,常让观众忍悛不禁;伴奏乐器有三弦、二胡、竹笛、唢呐、柬板、锣鼓等,完全根据具体条件自由组合、灵活安排;小戏班子和业余演出团体,人数两人、几人、十几人、几十人不等,道具、器乐、服装、化妆都十分简陋。他们不求“大、洋、全”,但求贴近生活、贴近群众,千方百计给人民制造欢乐、送去精神享受。
淮海戏演出剧目的内容,大多来源于淮海地区的真人真事、民间传说、民间故事,经过民间艺人的加工创造再回到民间。这些剧目内容,承载着淮海地区从古至今多方面的历史民俗文化信息,极符合农村实际、百姓情调,带着泥土的馨香、反映民众的心声。观众在演员演绎的“爱、恨、情、仇,喜、笑、怒、骂”中接受教育、娱乐身心。
我小时候在云台山下的农村长大,也可以说是听着淮海戏长大的。五、六十年过去了,那时的情景还经常出现在脑海里,让我回味无穷。著名艺人郭小瞎子和老婆自弹自唱的《周发乾杀妻》,真人真事出自灌云,带着正宗的原汁原味,唱一遍一般要用几天。演唱者恍如在哭诉自己的经历,家乡父老废寝忘食,听得如痴如醉,重复听几遍,仍意犹未尽。2004年,连云港市业余淮海戏剧团上演改编后的这出戏在民俗馆演出,竟然还是人头攒动、盛况空前。
解放前,著名淮海戏艺人朱桂洲、谷广发、杨云发等到新县演出,后与当地艺人王传业小戏班子合作,同台演出《王三姐守寒窑》。他们把王三姐受了十八年苦,当了十八天诰命夫人的一生演绎得扣人心弦,吸引了四乡八镇的戏迷赶来观看,许多人反复看几遍,场场人潮如涌。台上唱到生死离别时,伴奏的胡琴、三弦把声音压得很低,如泣如诉,唱戏人削尖了嗓门,吐字缓慢,抑扬婉转,把观众听得泪如泉涌,仿佛那受难的就是自己。
五、六十年代,省、市、县淮海戏专业剧团经常送戏下乡,地方的业余演出团体也会不失时机排演节目。传统戏《五女拜寿》、《皮秀英四告》、《三拜堂》、《窦娥冤》、《王婆骂鸡》、《茶瓶记》、《催租》、《小姑贤》和新戏《白毛女》、《不准出生的人》、《李二嫂改嫁》、《识字班》、《拾棉花》等,轮翻上演,城乡人几乎耳熟能详,但仍百看不厌,行走在乡村街道,哼唱淮海戏之音不绝于耳。农村人说:“三天不听淮海戏,见到什么皆厌腻,耳中听到淮海戏,干活浑身添力气”。
那时,朝阳人对省剧团朱桂洲(小花褂)、杨秀英、谷广发、王宝翠,市剧团张乃霞、唐文奎、骆祖兰和当地王传业、龚乃荣、唐维琴、韩兴俊、王宝乾、张玉盘等名角的喜爱和表现出来的热情,丝毫不亚于现代“追星族”、“粉丝”,可见淮海戏魅力之大。
省淮海剧团副团长、国家一级演员王宝翠就是土生土长的朝阳人,他的父亲王传业(1898—1980)是“童子戏”一代宗师俞果的第三代传人,自己一家人和许多亲友多数是淮海戏行家里手,人们称他家是“淮海戏世家”。
王传业幼年拜名家刘洪益为师,先攻小旦,后学正旦、老旦及净角,是远近闻名的舞台多面手,他大儿子王宝翠演丑角可谓出神入化、二儿子王宝乾唱小生,唱腔婉转亮丽。王传业18岁起挑梁组班,在云台地区和其他地方巡回演出,社会上有“王传业,摆戏台,四乡老少跑坏鞋”之誉。
1944年,灌云陡沟淮海戏艺人朱文胜,带领两个女儿(小女儿朱桂州,艺名“小花褂”,后来成为红遍淮海地区的名角)来新县“买艺糊口”,后与王传业童子戏班合作,相得益彰、声威大振。他们把《三拜堂》、《皮秀英四告》、《樊梨花点兵》、《王三姐守寒窑》等大戏和《骂鸡》、《催租》等传统的“拿手”单本戏,现场发挥的过场戏带到各地演出,唱红了淮海地区。抗战时期,他们在涟水解放区,组建“实验小组”,到各地演出新戏《三世仇》、《担架队》、《识字班》、《三大翻身小放牛》、《送子参军》等,有力地配合了解放区工作,起到了团结人民、打击敌人的作用。
1950年后,淮海戏迎来了明媚的春天,艺人从地摊走向了剧场,从农村走进了城市,剧种走向了成熟;朱桂洲、王宝翠等一批骨干参加了(灌云)“大众淮海剧团”;王传业根据家乡政府要求,回乡组织剧团,精心培养、辅导各村文艺骨干,为繁荣家乡的淮海戏事业,再立新功。
五、六十年代,朝阳的淮海戏非常普及,会唱、会伴奏的艺人、能人很多。新县、刘巷、韩李、西山、张庄、沙集村的业余演出队成为丰富地方群众文化生活的“轻骑兵“、主力军,他们互相配合、取长补短,排演的节目和主要演员在省、市各类会演、竞赛中频频获奖。
1969年到1975年我在朝阳公社做宣传和通讯报道工作,参与过演出队的组建和领导,排练《龙江颂》(选段)时,我们专门请省淮海剧团副团长、国家一级演员王宝翠回乡为演员做指导,该剧在“1974年连云港市文艺会演”中荣获集体一等奖,张玉盘、张永香获得优秀演员一等奖。
朝阳卢广成、韩兴俊等人既善唱淮海戏、还会以当地的新人新事创作许多短剧,其中《换麦种》、《堵缺口》、《管粪姑娘》等在省、市文艺会演中获得过多项奖励。我也写过《十唱铁姑娘》、《学习李圩好榜样》、《花果山下梨丰收》、《两代劳模》、《歌唱家乡五大员》、《铁队长柳培兰》等淮海戏小段,经过演员们艺术再现,产生过较好的宣传效果。
近二十年,由于时代进步、观念更新,人们的欣赏要求、个人爱好有了较大演变,加之社会现代化、文化多元化、西方文化入境、现代传媒发展等原因,使传统的地方戏面临严峻考验。“老百姓”逐渐远离了剧场,淡忘了昔日淮海戏名剧、名角,80后、90后人群几乎对淮海戏讳莫如深。
但我们也看到,近几年已初步出现“淮海戏回归到城乡老百姓之中,重现勃勃生机”悄然复苏情况。2007年淮海戏列入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名录,当年11月“连云港市淮海戏爱好者协会”成立,掀起了新一轮淮海戏热。三区及开发区和灌南、灌云县一大批淮海戏爱好者在各级政府和广大群众支持下,规模不一的民间淮海剧团应运而生,许多六七十岁老演员重新披挂上阵,年轻人跃跃欲试,一派欣欣向荣景象。开发区中云就先后成立了四支演出团体,范庄剧团的范成俊、范成莲姐妹是顶梁柱,80多岁的范老爹置办道具、器乐、服装、舞台、灯光一马当先,墟沟、朝阳人听说他们唱戏,纷纷赶去欣赏;连云区板桥银花剧团徐洪珍团长五十年代就唱响了乡村、盐圩,今年67岁演出水平不减当年,他还在地方小学举办培训班,培养淮海戏爱好者和接班人;花果山乡剧团,去年自编自演《扁担会》,在新浦区乡村、街道巡演几十场,盛况空前。灌南、灌云、东海许多小剧团,把戏唱到村头、田头,甚至“寿堂”、“婚宴”。全市20多支演出团队,现正在抓紧春节前时间,昼夜排练节目,准备春节为城乡人民送去“节日大餐”,让那“下里巴人”的剧目,那喷发出民俗风情和泥土芳香的演唱,传遍连云港每一个角落。
连云港正全力打造“文化强市”,昭示着家乡淮海戏的明天将更加异彩纷呈、馨香四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