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港诚民俗产品之星——板浦香肠 ——黄友沛

(2010-07-08 19:48:14)
标签:

连云港

板浦

美食

香肠

历史

黄友沛

老字号

文化

港诚民俗产品之星——板浦香肠 

黄友沛  

 

 

在2009年连云港十佳民俗产品评选中,板浦香肠成为民俗产品之星。原全国人大副委员长、著名社会学家、民俗学泰斗费孝通教授1984年4月29日到板浦考察古镇民俗,并到板浦香肠厂参观,又亲口品尝板浦黄氏香肠,惊喜地赞扬“板浦香肠甲天下 !”

 

 

古海州(今连云港)流传“穿海州,吃板浦”的民谚童谣,千百年来,几乎家喻户晓。特别是“吃板浦”这一句最为诱人。“吃板浦,首吃是香肠!”在板浦古镇的高、中、低档饭店、宾馆,甚至百姓家庭招待客人,端上餐桌的第一道菜,往往是冷盘“香肠”,而且服务员或家主都会充满自豪、不厌其烦的告诉客人,“这是正宗板浦黄氏香肠,连云港十佳民俗产品,其制作工艺被评为连云港市非物质文化遗产!”有的甚至强调“到板浦不品尝黄氏香肠,就不算真正到过板浦,就不容易理解‘吃板浦’的涵义1”听着诱人的讲评,看着红里透白,色、香、味俱全的佳肴,外地人立即胃口大开,人人以品尝板浦黄氏香肠为“口福”。

近几年。市民俗学会多次组织专家到古镇板浦作“饮食民俗文化”专题调查,所见所闻,大家都感到耳目一新,“吃在板浦,板浦香肠甲天下,真是名不虚传”。具有2000多年历史的板浦古镇淳朴的民俗风情,体现“吃在板浦”特殊文化印记的“老字号——板浦黄氏香肠”令人浮想联翩。板浦香肠独特的制作工艺延续了170多年,记载着古镇深厚的民俗文化、反映古镇人享受美好生活的智慧、才能。

明清时代,板浦被誉为“盐池汇宝”、人文荟萃的风水宝地,盐商、富贾、文人云集,运盐河帆樯林立,市井百业兴旺,成为海属地区重要的政治、经济、文化中心。较早成立的灌云县政府就在板浦,现在是海州区的一个古镇,板浦香肠是古镇的金字招牌,“吃在板浦”民俗文化的一个标志。

明清时代,精于创业发家的徽商、晋商和苏南桓商能人纷纷移居板浦,办实业、谋发展。南北东西的食俗菜系、民俗文化在这里交融,桓商大贾、富豪财主在这里挥金如土、花天酒地、露财斗富,文人才子骚客在这里采风猎奇、舞文弄墨、著书立说,形成独特的板浦民俗风景,激发了地方经济发展和文化繁荣。古镇上出了许多美食家和擅长制作美味佳肴的名厨巧匠,诞生了一些特色鲜明的名菜名点和风味产品、食品,成为今日连云港不可多得的物质和非物质文化遗产。

香肠俗称腊肠,是一种大众化食品,我国各地,甚至许多家庭都会灌制,只是许多地方在选料上不太讲究,甚至为了便宜节俭,选用猪槽头肉、摊点卖剩下的下脚肉,调味品更不讲究,做工粗放。在南方许多少数民族地区生产的特色香肠、腊肠被发展为名、特、优产品、民俗旅游商品,是招待八方来客的特色美味佳肴,桂林香肠被列为“桂林三宝”之一,但南方香肠甜、麻辣、烟熏味太重;东北香肠肥膘肉比例大多,吃到嘴里发腻;西部地区香肠酱色太重,缺少调味品;唯东方连云港板浦香肠特别讲究原料、配方、工艺,在色、香、味上下足了功夫,是全国各地成千上万种香肠产品中的极品。“到板浦,吃香肠”成为外地人的一种嗜好和向往。到连云港的四海宾朋回程时,板浦香肠往往成为他们的首选。餐桌上端上冷盘和爆炒的黄氏香肠、香肚、腊肉,是好客海属地区人友谊的显示。蒸熟香肠的瘦肉呈红色、枣红色,脂肪呈乳白色,色泽分明,腊香味纯正浓郁,滋味鲜美,立即让人拍案叫绝。古海州人“买香肠,过大年”是一种流传已久的民俗,家中来客,蒸、煮、炒香肠既方便、省时、省事,又显得大方、喜气。

 

板浦香肠厂,具有优美清爽的生产环境、严格完善的操作流程、周密细致的质量管理措施。市民俗专家评价说,板浦香肠厂是我市民营企业中,企业文化最浓厚的一家,名人字画、题款,省、市、区授予的奖牌、奖杯、锦旗把办公室、荣誉室、样品陈列室装奌得如同博物馆、美术馆、纪念馆,让人目不暇接。在板浦美味佳肴百花园里,各种风味食品、制品争奇斗艳,板浦香肠算得上是其中一朵鲜艳夺目的奇葩、常青树。

 

 

早在清道光13年(1833),祖籍苏州石门的黄开基兄弟三人受“吃板浦”民谣影响,毅然决然移居板浦,以杀猪、灌香肠为业,后又增加制作肉枣、香肚、卤货等项目。由于他们重质量、守信用、讲人缘,生意越做越红火,产品经常供不应求。冷盘香肠、爆炒腊肉是“吃在板浦”餐桌上两道不可或缺的名菜。台胞辛子方老人,每次回乡都不忘带一些正宗板浦“黄氏香肠”回去,分给海州同乡品尝。他在台湾《海州乡土文化》杂志上撰文,赞扬“黄氏香肠品味超群,是连云港一宝,是古海州人过年过节必备食品”。

黄氏香肠在板浦六大民俗产品“滴醋、香肠、小脆饼、豌豆粉、桂片糕、松花蛋”中是“老字号”,许多外地客人就是冲着黄氏香肠纷至沓来板浦的。有位民俗专家说,“‘吃板浦’就是从黄氏香肠中吃出来的!”。黄氏后人传承着自成一绝的香肠、香肚、肉枣、卤货制作工艺,并在实践中不断改进、提高。历经170多年,板浦“黄氏香肠”的品牌越叫越响,年产量由解放初的几千斤、上世纪80年代的几吨、90年代的十几吨,2007年达到57吨,2010年将超过百吨,产品成为上海、北京、南京等数十个大城市超市商场“名、特、优产品”中的抢手货,各地采购订单纷至沓来。

黄氏香肠制作工艺的第四、五代传人把企业的文化软实力与过硬的产品质量打造得风升水长、相得益彰。人们夸奖黄家父子是“儒商”,工厂像文化大观园。厂区迎壁上的大字厂训“食品工业是道德工业”十分醒目,让外来参观者振奋。费孝通教授叮嘱厂当家人:“要不遗余力檫亮‘板浦香肠’这块金字招牌,坚持精益求精制作工艺,争取早日走出国门,走上外国人餐桌,为连云港增光添彩”。全国著名书画大师陈正一、仇德培、武中奇、陈大羽等先后慕名请人来板浦求购香肠,食后惊叹不已。他们知黄氏香肠传人酷爱中国传统书画艺术,分别以自己的墨宝相赠。目前香肠厂已收到著名书画家为企业及产品创作的绘画、书法、题词等近百幅,成为板浦香肠厂的一大亮点、看点、卖点,让到厂参观者赞不绝口。把企业生产经营与中华民族传统文化接轨,可谓香肠厂的又一精彩杰作,令人拍案叫绝。

 

 

板浦香肠厂制作工艺极为讲究:首先是选料上严格把关、一丝不苟,一律采用上等猪后腿,除去皮、骨、筋,按精瘦肉与肥实膘9:1比例,手工切成小块,加入精良的豆抽酱油、白糖精盐、高粱酒和自制的姜葱汁,由大师傅手工拌制、搓揉,卤渍12小时后,再加上上等纯五香粉搅拌,然后灌入本厂特制的灭菌肠衣,扣口分节挂上密封房的竹竿上低温晾干,再转入保鲜库存放。成品香肠清香满室、蒸煮或烹调后香气四溢,入口越嚼越香,口味悠长。

“实践科学发展观,创新发展方式”,是板浦香肠厂不变的追求。2004年香肠厂投资600余万元,把家庭作坊式小厂搬迁到一个占地8000多平方米的新厂,生产车间、冷库、保鲜库、晾房、真空包装、低温烘烤流水线及化验室、现代化机械设备配套齐全。企业现代化水平、产品科技含量、环保状况、文化氛围、经营管理以及生产效率、经济效益、产量质量等诸多指标不断提升,如同一颗耀眼明星,吸引着各级领导和外来参观者的目光。

 

江苏省产品质量检验研究院几次抽检,板浦香肠的感官、水分、酸价、过氧化质、山梨酸、净含量偏差等14项指标全部符合国家标准,被省、市评为“食品质量双信单位”、“质量信得过产品”、“绿色食品”、“中国优质食品”、“江苏省著名商标”、“江苏省消费者协会推荐商品”、“连云港市十佳名吃(点)”。厂当家人被评为“连云港质量推进先进个人”、“振兴地方经济有功个人”等。前几年,“吃在板浦”电视专题片全面介绍板浦香肠的历史和传统制作工艺,在国内电视台和美国斯科拉卫星电视网播出,引起不小反响,扩大了连云港及板浦香肠在国内外的知名度和美誉度。

“‘小车不倒只管推’,绝不能有‘故步自封、小富即安’思想”,板浦香肠传统工艺传人是这样想的,也是这样做的。近两年来,他们为实现企业科学发展、跨越发展,积极与市、区、镇的相关部门联系,请市内外专家论证,提出从源头上解决香肠生产的原料、安全、环保问题。他们还根据市场近期和中长期发展需要,在保证主打产品生产的同时,积极开发肉枣、香肚、捆蹄、风鸡、檫酥小脆饼等系列新产品,提高企业生产规模和竞争力,扩大综合经济效益,让“板浦香肠甲天下”更加名副其实。

 

(作者 板浦东达食品公司董事长,连云港民俗学会副秘书长张名艾协助整理)

通讯处 连云港市新浦陇海东路34号(恒利小区)12C—5—201

电话 85810923     13056061178    邮编 222006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