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更有力的措施积极推进殡葬改革
(2023-09-06 09:45:52)
标签:
殡葬改革殡葬服务机构活人墓逝有所安移风易俗 |
分类: 推荐文章 |
路建英
生老病死皆是民生。人生在世,都希望幼有所育、学有所教、劳有所得、病有所医、老有所养、住有所居、弱有所扶,如果离开的时候“逝有所安”,能够体面地、有尊严地走完人生的最后一程,则为一生画上了完美句号。
时下,加快殡葬事业发展体制机制创新,不仅是贯彻新发展理念、推动高质量发展、回应人民群众期盼的现实要求,也是保障和改善民生的重要方面。对此,我们必须要坚持目标导向、问题导向、效果导向,以更大的决心谋划改革,以更有力的措施推进改革,以更扎实的行动落实改革,把这项涉及多个领域、多个方面的复杂艰巨工作抓紧抓好抓实,推进新时期殡葬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
坚持从战略上审视和谋划殡葬工作。殡葬,是关系每个人和每个家庭的大事。新征程上,我们要认真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对民政工作重要指示批示精神,全面贯彻党中央、国务院决策部署,坚持殡葬改革方针不动摇、殡葬工作要求不降低,坚持把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与做好殡葬事业改革发展结合起来,以满足人民群众合理需求为出发点和落脚点,推进葬法改革与葬礼改革,力求在思想上达成共识、制度上形成规范、舆论上形成氛围。同时,要跳出行业看殡葬,树立全局观,统筹殡葬改革同生态文明、精神文明建设,紧紧围绕节约资源、保护环境、移风易俗、群众受益的改革宗旨,把绿色发展理念贯穿到殡、葬、祭各环节及殡葬服务全过程,使文明殡葬、绿色殡葬成为传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畅叙亲情告慰逝者的重要载体,成为促进社会和谐与文明进步的重要力量。
坚持紧贴民生需求推动高质量发展。“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就是我们的奋斗目标。”满足人民群众“逝有所安”的基本服务需求,必须在强基补短板、服务惠民生上下功夫。加快补齐殡葬法规政策短板,顶层设计需要加速推进完善,实现与实践探索协同联动,有效解决制约当前殡葬事业改革发展的突出问题;加快补齐殡葬服务设施短板,对标对表《“十四五”民政事业发展规划》目标任务,盯住改革实践中的堵点淤点难点痛点,落实相关规划要求,让殡葬设施建设同人民群众需求相匹配、与殡葬改革要求相适应;加快提升惠民服务质效,要把“逝有所安”作为基本民生需求的必然延伸,把握好改革举措的人民性,将公益性基本殡葬服务作为兜底性、基础性的制度安排,让人民群众的“身后事”办得有质量、有温度、有尊严。
坚持用专项整治成果检验治理效能。在专项整治中寻治理“药方”,不仅要力度,更要精度。当前,殡葬改革和殡葬工作进入攻坚期和深水区,各种思想观念和利益诉求相互碰撞,难免出现一些噪声杂音。对此,要充分认识做好殡葬工作的重要性和紧迫性,坚持问题导向,聚焦群众关切。要坚持靶向发力,健全长效机制,持续推进巩固和深化全国殡葬业价格秩序、安葬(放)设施违规建设经营、“活人墓”等突出问题整治规范,紧盯专项整治工作中可能面临的新情况、新问题,并对各地实践中的典型经验和先进做法,及时以制度形式固定下来;对行业反复出现的问题,注重从制度上找原因,做好完善机制、建章立制的工作,防止问题反弹,为系统解决殡葬领域突出问题和深化殡葬改革提供重要保障。
坚持以系统观念沉着应对风险挑战。改革未有穷期。殡葬工作的风险挑战既有制度性的也有市场性的,既有传统的习俗文化也有非传统的生命教育,必须以系统观念沉着应对风险挑战。要通过殡葬服务机构的正向引导和各级党委政府的政策激励,依靠广大党员干部带头示范带动,依靠基层群众自治组织的自我约束,抵制丧葬陈规陋习反弹风险,让文明节俭治丧、节地生态安葬、文明低碳祭扫成为人们的情感认同和行为习惯。要加大宣传殡葬工作的社会作用和殡葬优秀工作者事迹,让社会各界看到深化殡葬改革为保障和改善民生、促进生态文明和社会进步发挥实实在在的重要作用,化解世俗对行业的刻板偏见和歧视。要积极拓展互联网等现代信息技术与殡葬服务管理融合的广度与深度,推进“身后一件事一次办”,降低互联网对行业发展带来的风险,使信息化建设成为促进殡葬事业改革发展的重要驱动。要主动拓展宣传渠道,不断创新沟通方法,加强对殡葬改革和殡葬工作的正面宣传和舆论引导,增进社会认同,争取群众支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