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礼记》教我们怎样学习
(2010-08-01 16:55:45)
标签:
《礼记》教学相长教育 |
分类: 教育随笔 |
记得远在2006年,我教高一。学校要求对刚入学的高一新生,进行一个小小的测试。备课组老师们在商议试题的时候,提到了要看看学生的书写情况,并希望以题目的形式,以引起学生们对书写的重视。这个考查也很方便,就要学生“抄写下边的文段,注意字迹端正,书写规范”且赋予了7分的大分值。
可是,抄什么语段呢?有说抄名句格言的,有说抄诗词的,有说让学生就某个话题自主写的……后来我们达成了一致的意见,即考试要为教育教学服务,考试本身就应该是一次学习,尤其是入学测试,我们希望通过某些题目,引起学生对将来的学生生活的一些思考。何况这种将教育的意图融化在试题里的做法,一直是四中语文的一大特色。比如四中的 李家声老师编辑的文言文校本教材,他在谈到自己的选文标准的时候就说:文要有文样子,人样有人样子。所以,四中的文言文教学,不仅练文,更在育人。
好,有了这个指导思想,我们就开始集思广益,选择文段。这的确是一件很艰难的事情,幸而后来还是从《礼记》中找到了一段,大家都很满意:
虽有嘉肴,弗食,不知其旨也。虽有至道,弗学,不知其善也。是故学然后知不足,教然后知困。知不足然后能自反也,知困然后能自强也。故曰教学相长也。
从阅卷的情况看,学生们的书写状况的确很不能让我们满意。(书写这个话题,我们以后再聊。)不仅如此,很多学生还当面质问过我:“老师,堂堂四中的考试,还考这种小儿科的东西?”
我并没有做正面的回应,孩子们的质问自有他的道理,这些从识字起就被奥数和新东方浸泡着长大的孩子,什么时候细细地关注过我们的母语和汉字啊。
话题说回我们的命题意图:让孩子们从他入学第一天第一题的抄写材料中,思考自己的学习。后来在试卷讲评和学前指导里几节课里,我带着学生们一起认认真真地读着这个小语段,一起谈着自己的体会和启迪:
虽有嘉肴,弗食,不知其旨也。虽有至道,弗学,不知其善也。
——学习,重在实践,重在亲自实践。知识,好比是“佳肴”,不去认识他,不去掌握它,你永远不知道知识的意义和趣味。有些道理,听起来很崇高,很让你向往,而倘若你不去身体力行,你也永远只能是原来的你。不仅如此,我还告诉他们,四中的老师都能把课堂演绎得很精彩,胜似“佳肴”,然而,倘若你只是听听,那么就好比你面对一桌佳肴,只是观过其色闻过其香而已,你甘心吗?你不甘心。于是,你必须亲口去尝。也就是说,你要亲自参与到课堂中去,佳肴,才完完整整地属于你。
学然后知不足
——学习的动力从哪里来,为什么有些人会终生学而不厌:知不足。一个不学习的人,是不知道自己有多少东西不知道的;相反,一个肯学习的人,他知道得越多就越觉得自己无知。我告诉我的学生,每个人所意识到的无知领域,和他所占有的已知领域,面积相同。并且,每个人的学习动力,来自于他对自己无知领域的意识。
教然后知困
——学生们说,《礼记》中的这句话是讲给为师者听的,意思是“教过才发现自己的困惑”。我说没错。做了老师已经很多年的我,经常在教之前、教之中和教之后,常常发现自己对所教问题的困惑:我怎么教啊?我这样叫行吗?我这样教对吗?有没有更好的教法?所以,大家要正确看待老师这个角色。我说:“教书,很难的。尤其教语文,老师不懂的东西多极了,老师经常为教而困惑,别以为老师就应该是‘会一切的人’。哪怕他自己懂,也未必能教会别人。”因此,这话也是对学生讲的。不是吗?不要以为自己懂了,就一定“会一切”了。你教教试试,你上到讲台来给同学们讲讲试试,你就知道,自己原来不是很懂,不是全懂,不是真懂。反过来说,你要使自己很懂,全懂,真懂,那么,请你抓住一切机会,创作一切机会,走上讲台去,因为,教,然后知困;困,然后彻悟。
知不足然后能自反也,知困然后能自强也。
——此二句意在说明“知不足”和“知困”的意义,它能使人“自反”“自强”。因此,学习的过程,最重要的不在于清点自己已经“知”了多少,而在于放眼看看自己还有多少“不足”和在哪儿犯“困”。如此,我们才能拥有源源不竭的“自反”与“自强”的动力。有了这种动力,学习,就不会是一件被动的事情,就不会是一件需要太多的毅力去坚持的东西;相反,你会感觉自己被一种强烈的欲望牵引着,被一种强烈的鞭策催赶着。
故曰教学相长也
——教学相长,两个意思:一,教师和学生在一教一学中互相促进共同进步;二,一个人可以在教授别人和自我求学之间得到相辅相成相得益彰的效果。我说:“如果说四中的老师有什么比别人不同的地方,那就要感谢四中的学生给我们提供了更多的学习的空间。”一个学生站起来说:“老师,您太谦虚了吧。”
“呵呵。”我说:“我这不叫谦虚,我这是激将,你明白?”
“抄写下边的文段,注意字迹端正,书写规范。”
我始终记得那次命题,那次考试,那次讲评。我期望更多的人从“抄写”中获得思考,获得启迪。

加载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