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代人》:涿州横岐调(散文)

标签:
河北省非物质文化遗产横岐调 |
感谢《当代人》!
http://s1/large/001VOuVGzy7Ezep8Gghe9
涿州横岐调
刘剑 新
我国璀璨的戏曲的星空中,有一颗闪亮的小星。她以独特的曲调旋律,别样的音乐元素,始终延续着艺术的生命。她就是河北省非物质文化遗产——涿州横岐调。
(一)
http://s4/mw690/001VOuVGzy6TtBbvUUr63&690
横岐调源于北方俗曲,是一种具有400余年历史的民间地方小戏。因了长期流传于河北涿州的横岐村,所以得名为横岐调。横岐村又分南横岐、北横岐和西横岐。其中南横岐,东临北拒马河,西依太行山麓,是横岐调剧种的发祥地。
据史料记载,明朝万历年间,刘氏兄弟二人逃荒,流落于斯,在南横岐与附近村庄,靠给人家打短工或教唱小曲儿为生。村民们逐渐爱上这种从未听过的,别致而有趣的小曲儿,纷纷学唱。乡族首领迎合村民们的心愿,出面予以组织,于是发展成一个以唱“坐台腔”为主的戏班子。又经过一段漫长的岁月,“坐台腔”演出时,不仅化装涂彩,而且按行当角色唱演剧目,终于演变成一种手眼身法步、唱念做打舞全能的地方小戏。南横岐原先有座古庙,戏班子经常在古庙山门前平台上演出。后来,村里在古庙南面的空地上,建起了一座坐南朝北的戏楼。当历史的车轮滚滚驶入清代,横岐调进入了她的鼎盛时期。无论节日庙会、祭神祈雨,还是喜庆丰收、婚丧嫁娶,甚而至于村庄之间的人际交往,都要在古戏楼演唱声情并茂的横岐调而助兴。
1934年农历10月,横岐调戏班主胡占元率班进北平(今北京)营业演出,引起较大的轰动。市民们竞相购买戏票,一睹为快。戏班子在花市大街广兴园演出时,更受到梨园界齐如山等名家的激赏和指点。齐如山对横岐调的脸谱艺术尤感兴趣,特走进后台,索取五十幅脸谱,辑印于他的《脸谱》专著。
抗日战争和解放战争时期,横岐调戏班被迫解散,艺人们无奈地离开了他们所眷恋的大舞台。抗战胜利后,在北方党组织的领导下重新组织起来,并改名“横岐调剧团”。为配合革命斗争的需要,剧团赶排了《血泪仇》《贫女泪》等一批新戏。新中国成立后,横岐调演职员更焕发了艺术的青春。他们相继吸收了京剧、评剧、河北梆子等剧种的诸多技巧,在身段、水袖、甩发等表演艺术方面,都有了明显的提高。与此同时,他们又排演了一批新戏,包括《刘巧儿》和《小女婿》;并且增加了女演员,从而改变了横岐调只有男旦的历史。1955至1958年间,河北人民广播电台多次播放横岐调剧目或选段。1968年,南横岐拆掉旧戏楼,在旧址南边,建起了一座书写着“乐善不倦”的新戏楼。七十年代横岐调剧团移植排练并演出了《红灯记》《沙家浜》等八个现代戏。
1981年文化部在涿州召开“京津沪文艺座谈会”期间,集表演、导演于一身的著名男旦闫锐(艺名闫福蕊),奉命彩唱《小姑贤》和《黄河阵》中“三霄女采药”一折。文化部及与会文艺界人士,予以较高的评价。2006年6月,横岐调剧种被河北省人民政府列入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演员们备受鼓舞。村党支部和村委会,把横岐调作为新农村精神文明建设和文明生态村创建的重要组成部分,给剧团添置服装道具,招收新演员,鼓励排演新剧目。为横岐调的传承与发展,提供了有力的保障。
(二)
倘说上述文字,是我们于甲午岁尾,冒着呼啸的朔风,造访南横岐村时,所了解到的“省非遗”横岐调剧种的始末春秋;那么,下面所写的,则是我们于乙未伊始,迎着灿烂的阳光,再访南横岐,深切领略和感悟到的“省非遗”横岐调剧种的丰富内涵与美学价值。
横岐调虽属于民间的一个小剧种,但她却多唱以生、净为主角的袍带大戏。现任剧团团长张树春工老生,副团长龚俊泽工净。他们告诉我们:横岐调的神话传奇剧目,如《摘星楼》《黄河阵》《无府泪》等,大都取材于《封神榜》《西游记》等古典文学;《王昭君》《反庆阳》等剧目,取材于历史故事;《丝绒记》《鸳鸯配》等剧目则取材于家庭生活。他们还告诉我们,横岐调在长期的艺术实践中,不但汲取姊妹剧种的艺术元素,而且移植了《赵氏孤儿》《杨门女将》《花为媒》《潘杨讼》等不少深受观众喜闻乐见的剧目。
更高兴的是,我们二次造访,正赶上横岐调剧团的演出活动。这天是正月初六,也是剧团义务演出活动的最后一天。前五天上演的剧目,有《黄河阵》和《天飞铡》,有《天仙配》和《大降香》,还有《曹庄杀妻》《王小二赶脚》等生活小戏。本村及附近的村民,看横岐调如同饱餐了一顿文化艺术的美味佳肴。
这天,我们与演职人员们在一起。
这天,我们感受到了他们台前幕后的故事。
这天,我们欣赏到了他们上演的精彩剧目《哪吒闹海》。剧中太乙真人由张团长饰演;东海龙王由龚副团长饰演;哪吒三太子由年届五十的“娃娃生”郭晓坤饰演。他们演出时的手眼身法步,唱念做打舞,全然到位,一丝不苟。
这天,我们还在临时搭建的化装棚里,近距离地欣赏了八旬艺人李志勤清唱的《潘杨讼》选段,年逾古稀的胡香瑞清唱的《小八义》选段,更加体味到横岐调的音色美和韵味美。
横岐调,作为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在众多的戏曲艺术中间,“也可以说是具有自己独特之处的”。《横岐调概貌》收入了《河北戏曲资料汇编》,载入了《中国戏曲大辞典》。她是扎根于这方沃土的民间小戏,也是这方民众的文化之魂。传承保护这个小剧种,就是保护我国传统文化的土壤。诚如京剧表演艺术家赵葆秀所说,基层小剧团更接地气。他们是我们文化的支脉和毛细血管,有他们的存在,一方的文化土壤就有人耕耘。
(原文刊发《当代人》2015年第10期)
http://s8/mw690/001VOuVGzy6TtD2fqQva7&690
http://s3/mw690/001VOuVGgy6TtD0wXDA62&690
http://s9/mw690/001VOuVGgy6TtCXK160b8&690
http://s7/mw690/001VOuVGgy6TtCYyMvk06&690
http://s2/mw690/001VOuVGgy6TtCZkCJjc1&690
http://s2/mw690/001VOuVGgy6TtD1wIM141&690
http://s13/mw690/001VOuVGzy6TtD2sXkU1c&690
http://s4/mw690/001VOuVGzy6TtD2XCJZe3&690
http://s15/mw690/001VOuVGzy6TtD3auf4de&69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