显然,这三本书走进我的阅读,完全是因为它们拥有一个共同的主题——孤独。
推荐语:
理查德·耶茨是谁?此人1992年才离世,应当算是我们同时代的人物,其人被誉为“焦虑时代的伟大作家”。
“焦虑时代”——那是一个什么时代?据说,是美国的二十世纪三十年代至六十年代。耶茨的小说,便代言了这个时代。代言了一个时代的人,如今却落得我们言说伊始,先要问一下是谁的地步。
冯内古特是我毫无保留喜爱的小说家,他说《十一种孤独》是最好的十部美国短篇小说集之一。天啊,真是奢侈,最好的书单原来可以开出十部之多。会是哪十部呢?海明威?塞林格?辛格?卡佛?……掐着指头数算,只能令人沮丧,那个时代的美国短篇阵容委实太豪华。而且,冯内古特的话亦不可尽信,难保这位老嬉皮不会有意拔高,又跟我们“黑色幽默”了一回。
在我看来,把任何一本“最好”的书列为“十部”之一,都是有些令人存疑的。耶茨的这本集子的确好,但好得并不令人咂舌。卡佛与耶茨相仿,连命运都如出一辙——活得乱糟糟惨兮兮。但卡佛的才华,显然高于耶茨,他的硬朗,恰是把孤独言说出诗意最不可或缺的品质。而耶茨,好像多多少少,缺失了这种品质。所以,《十一种孤独》里的每一种,都堪称悲伤,却仿佛只悲伤到“心灵鸡汤”那样的地步。耶茨写得太周详了,让我总读出似曾相识的味道。在哪里似曾过呢?好像是《读者》。
这本集子有一个漂亮的名字,十一个短篇,就叫十一种孤独,这种命名真是要得,要知道,会有哪一个好的短篇小说会是与孤独无关的呢?这种命名,既简洁,又精确,同样漂亮的,大约只有《九故事》和《一千零一夜》了。
《孤独及其所创造的》
(内容简介:保罗·奥斯特自传作品,他穿越层层迷雾,神秘追寻父亲、家庭、自我身份,部分回忆录夹杂部分自传,还有对父亲的追忆……因为唯有在孤独黑暗中,记忆的工作才会开始。)
推荐语:
保罗·奥斯特的处女作——真是令人惊叹,一个作家的处女之作,会如此完美。我无法掩饰自己对奥斯特的喜爱,因为这位身兼诗人、剧作家、译者、电影导演等多重身份于一身的家伙,归根结底,被算作了美国当代最勇于创新的小说家之一。
这本书奇妙,作为处女作,是奥斯特写作的原点,但正如某位苏格兰作家所言:很奇怪,奥斯特的处女作或许更适合留待读完这位作家的其他作品后来读。书中描述的一些情形与它们后来在虚构作品中的化身有着神秘的相似性。在这个意义上,奥斯特终究是在写着同一部书。当他以“孤独……创造”这样的结构开始自己的文学生涯时,显然,已经确立了他的方向与方式。
这本书貌似传记,实在是纯粹意义上的小说,它不仅是一本谈论孤独的书,更是孤独的创造物。在蒋勋那里倡导的“孤独自觉”,在这本书中开出了妖娆的花、结出了璀璨的果。由此,“孤独自觉”才成为了一件有价值有意义的选择。
这种价值与意义,反映在这本小说中,最卓越的部分乃是:当主人公在一次荒唐性事中喷涌而出时,却作出如是观——他在那一刻看见了这一幅一直在他身体里面放射的图景:每个人自己拥有着全世界的潜力。而将会发生什么、它会不会发生,都充满了无数的可能性:白痴和天才、美丽的和残缺的、圣人、紧张性神经患者、小偷、证券经纪人和冒险艺术家。
因此,每个人就是整个世界,在他的基因里怀有全人类的记忆……还用多说吗?当我们每一个都是全人类时,孤独就已经有了它最好的注脚。
《孤独六讲》
(内容简介:台湾知名画家、诗人与作家蒋勋的代表作之一,作者通过对六种孤独的描述,最终得出“美学的本质或许就是孤独”这样一个结论。)
推荐语:
蒋勋是美学家,虽然他也写小说,主编过大名鼎鼎的《雄狮美术》。这本随笔集子从情欲、语言、革命、思维、伦理、暴力六个向度辨析孤独美学,在我读来,是把简单弄繁复了,同时,也把繁复弄成了简单。
孤独是可以分析与推理的吗?
带着偏见地说,窃认为,孤独最恰当的呈现载体,还是小说。为什么连诗歌都不作数呢?因为孤独这东西,铺天盖地,无所不在,而那种细碎到柴米油盐的滋味,诗歌罗列起来都有些力所难逮。《红楼梦》好不好?当然好,那些药方和菜谱,鸡零和狗碎,就让一切都有了。如若只在学理上追究孤独,不归于完全意义上的审美,实在是难以企及,所以蒋先生只做了“孤独与寂寞之分”这样的笔下文章。
他的孤独美学倡议拥抱乃至坚守孤独,这本不稀奇,耶茨就说过:我想我对成功的人士不太感兴趣,我想我对失败更感兴趣。同样,大约所有孩子都有过如此的焦虑:我是哪儿来的?我要往哪儿去?这当然便是孤独的源起,这当然更是上帝赐予人类的根本性启示,所以,不回到那个根本的设问者与回答者面前,拒绝与坚守,实际上,都是一个硬币的两面。可惜,蒋先生的孤独美学,没有向最高的存在进一步跋涉与仰望。
加载中,请稍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