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4年09月30日

标签:
文化 |
http://s15/bmiddle/001VOt6ngy6MrRFLh1Qee&690
《青年文学》十期“少作·自珍”选发的是吴君的《陈俊生大道》
【赏析】弋
吴君的这个短篇令我踟蹰。它几乎让我忘记了主持这个栏目时给自己定下的规矩——以尽量宽厚的目光打量同侪们昔日的作品,不苛求完美,努力从中发现他们日后熠熠发光的最初的端倪。不错,若以小说的艺术性指标来衡量这个短篇,它的确距离我心目中的尺度尚有距离。所以,一改前面多期养成的习惯——读罢作品便立刻写下自己浅陋的“赏析”——读完这个短篇后,我暂且将其搁置在了一旁。这么做,只是因为我想过些日子后再重新阅读它,以此来鉴定自己仓促的观感是否还立得住脚。
其后的日子,为了和东莞文学院签约,我恰恰去了一趟广东。此次和我一同成为东莞文学院签约作家的,还有十数位当地的作者,他们之中,不乏一些打工者(真要赞美当地的文化领导)。与他们四目相向,共同坐在签约桌前时,我突然想到了吴君的这个短篇。我觉得,我面前坐着的这些人当中,也许就有着一个“陈俊生”:每天胼手胝足地劳作后,挤在工厂的宿舍里,从席子下面拉出一本《佛山文艺》或者沈从文的书;有一些小小的傲慢,觉得自己与众不同,内心当中由于某种自我的期许而藏着一个小小的帝王;豪迈地以自己的名字来命名一条小道,但常常面对的,却是梦境破碎的时刻……
签约之后,我又去了趟深圳。置身南中国盛夏之中的这方热土,我不免又会想到了给吴君带来广泛声誉的那一系列“深圳叙事”的作品。吴君凭借这一系列的小说,站稳了她作为一名小说家的脚跟。有论者云:通过“深圳叙事”,吴君表达着一种具有现代感的文化关怀态度,因而显出了特有的深刻。而吴君自己也有所云:用作家必备的良知去感知生活背后的潜流,是我此刻的想法。
如果吴君所言不虚,那么,在这个短篇之中,她便应该贯彻了自己“必备的良知”,由此,她也的确捕捉到了“生活背后的潜流”。于是,再次面对这个短篇时,我迅速打消了自己那些苛刻的、所谓的“艺术性”准则。我要承认,现在,我接受吴君的这个态度,并且,对于这个短篇的再读,也令我重新温习了文学之事那些理应被接受的常识。那就是,除去“艺术性”,文学终究还是有着其他需要面对的义务,而这一点,恰恰同样被我们时常地忽略着。
我想,如果“历史”意味着“事件的书面记载”,那么我们就有理由来诘问:当自己“艺术性”地“书面记载”之时,身为作家的我们,是否胜任了这样的工作?我期望任何有志于小说这门艺术的同侪,在修炼技艺之余,也常常地如此反躬自问。因为,我们的每一笔书写,都有着“写史”一般的内在可能。那么,我们身处的历史不被我们的平庸和偏见所窜改,就成为我们写作之时最应铭记的基本的文学道德。
这就是“陈俊生们”所能给予我等的最好的忠告和教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