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2014年04月24日

(2014-04-24 22:00:54)

http://s10/bmiddle/001VOt6ngy6ImzXd2Kla9&690
《青年文学》2014年5期“少作·自珍”选发的是海飞的短篇《棺材梅》


【赏析:弋舟】

大约在十年前,我的小说和海飞的小说在某本刊物上相遇。海飞自述,彼时,他正“十分虔诚地写着小说”;将近十年后,参加某个文学奖的颁奖活动,我和海飞被安排在了酒店的同一间房间里,此时,海飞已是颇为成功的影视编剧。同居几日,我眼中尽是海飞伏案工作的背影,他在忙他手头的剧本,那状态,堪称勤奋。老实说,他的这个勤奋,在我眼中,有热情,却难涉“虔诚”。我不是在分别写小说与写剧本之间的不同精神状态,更不是在暗喻写剧本就天然地距离“虔诚”遥远,我是说,十年的光景,的确会天经地义地让我们换了人间。

海飞是有心人,譬如,他在自己的旧作中,遴选出的,恰是一篇《青年文学》刊用过的短篇,譬如,也许这个短篇所具有的隐喻感,恰好在某种程度上对应着海飞自己内心如今的诸般滋味。他的自述写得完整优雅,在我看来,几乎可以作为这个短篇的后缀,与之结构成一篇浑然天成的现代小说。十年的跨度,在我们这个峻急的时代,足以让世界天翻地覆,那个总是令我们耿耿于怀的“传统”在弥散,一切“旧的”事物都在嬗变为堪可追念的记忆。——雾里的梅花,会成为雾霾里的梅花,一个“虔诚”的青年小说家,会成为一个“勤奋”的编剧。

诚如海飞所言,“这也算是一种无奈吧。我们必须无奈的,我们不无奈,这人生就不像人生了。”我更加相信,这样的体认,该归功于海飞多年“虔诚”的小说写作,他在“虔诚”之中,训练了自己的三观,懂得人生之无奈,并且在懂得之后,依旧能够满怀珍重,以“梅花棺”祭奠这诸般纷纭的“无奈”。这几乎就应当是一个优秀小说家所必须具备的特质:他知道人生无奈之必然,但更知道对于无奈之事的无尽凭吊。

就是在这样的张力中,小说于是一唱三叹,雨巷,薄雾,盲者的琴音,芳香者易逝的青春,才能够在隐秘的世界里,成为被心灵永恒纪念的风景。

海飞说:“至于《棺材梅》,以及那年那月的写作,多么像我年轻时候的一场梦。”而我想对海飞说,当他写下自述的那个结尾时,我希望他将“作家们”更改为“我们”。——其实,和李树、三斤一样,音乐对于他们,写作对于“我们”,都是一个隐秘的世界。

窃以为,海飞依旧是如今最有能力写出漂亮小说的“我们”之一。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前一篇:以资怀念
后一篇:2014年04月25日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