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2013年09月27日

(2013-09-27 10:14:51)

弋舟《而黑夜已至》内心的隐疾

2013年09月27日
刘凤阳

  《而黑夜已至》(《十月》2013年第5期)以诗性的笔触观照“当下”,拷问“现代性”、“城市化”进程中人的欲望、罪孽和良知。小说以繁复致密的细节描写建立起惊心动魄的情节发展,“黎明”和“黑夜”对峙、交织,人物在“自罪”中完成了一种逃逸抑或抵抗。

  “我”是一个患抑郁症的艺术史教授,和儿子的小提琴教师杨帆保持着情人关系。杨帆又介绍了她的学生徐果前来“求助”——10年前,徐果的父母因车祸身亡,肇事司机顶了罪,不久前,她找到了真凶。她认为“我”是个“强大的人”,可以替她出面,让“真凶”宋朗再赔偿100万来“了事”。“我”答应了这件事——并非是自己真的“强大”,只是为了摆脱药物,“靠一个差强人意的理由来提升我日益丧失的注意力”。很快,“我”在一次聚会上认识了宋朗,并单刀直入地提出了赔偿要求,没想到,宋朗很快答应下来。紧接着,徐果在街头被一辆飞车误撞而死。“我”在狂怒中找到宋朗向他问罪,结果却发现了整个事件的真相:宋朗当年撞死的是另一对夫妻,徐果知道真相后冒名前来“讨债”,其实是一种讹诈。宋朗明知有诈,但为了减轻罪孽感,轻易答应了赔偿。而徐果想要得到的100万,除了给“我”的“代理费”之外,50万是为了男友出国留学,剩下的30万全部是为了报效恩师杨帆……

  善良单纯的动机也难以改变欺骗的本质,心甘情愿地“被骗”是否就能够消除内心的巨大隐疾和羞耻? (刘凤阳)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