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文化浸润语言,实现英语教学中的文化渗透
(2013-12-30 16:22:36)| 分类: 我的教育教学研究 |
以文化浸润语言,实现英语教学中的文化渗透
【摘要】:语言的学习离不开文化,语言和文化密不可分。我们学语言,不只是学语音,词汇和语法规则,更主要的是发展学生的英语素质,培养学生用英语来进行交际的能力。要提高英语素质和用英语进行交际的能力,就必须了解语言的文化背景,了解对象国家的文化背景知识,了解中西方文化的差异。只有在此基础上,才能够自如得体地使用语言,避免误解和错误。因此,在英语教学过程中,加强对学生的跨文化意识和跨文化交际能力的培养是非常有必要的。
【关键词】:语言;文化;跨文化意识;跨文化交际能力;文化差异。
一、引言
(一) 文化的内涵
《易.贲卦》中说“观乎天文,以察时变;观乎人文,以化成天下“。culture来自拉丁文cultura,含有耕作、培养、教育、发展、尊重之意。最初指植物的栽培,后引申为对人的身体和精神方面的关注、培养,特别是对艺术、道德等方面知识和能力的培养。暗喻就像庄稼一样,只有经过辛勤耕耘,才能造就良好的文化修养。文化是一个涵盖非常广泛的概念,它包含知识、信仰、艺术、道德、法律、习俗和个人作为社会成员所必需的其他能力及习惯。有关文化的定义很多,有文化即文明、文化即交际或跨文化交际、文化即社群互动场所、文化即人们之间的动态建构等不同观点。《英语课程标准》提出了文化意识的培养目标,其内容主要涵盖英语国家的历史、地理、风土人情、传统习俗、生活方式、文学艺术、行为规范、思维模式、价值观念等。
(二)文化与语言
语言是文化的载体,是文化表达和传播的工具,语言和文化密不可分。任何一门现存的自然语言都包含有丰富的文化内涵,人们的言语表现形式受其赖以生存的社会习俗、生活方式、行为方式、价值观念、思维方式、宗教信仰、民族心理的性格的制约和影响(胡文仲:《文化和交际》)。语言渗透于文化的各个层面,是文化不可分割的一部分,因此语言的学习不可能离开文化,外语教学从某种程度上来讲就是文化教学。著名的语言学家拉多在他的《语言教学的科学的方法》书中指出:“我们不掌握文化背景就不可能教好语言。语言是文化的一部分。因此,不懂得文化的模式和准则,就不可能真正学到语言。”我们学语言,不只是学语音,词汇和语法规则,更主要的是用英语来进行交际。要用英语进行交际,就必须了解语言的文化背景,了解对象国家的文化背景知识,了解中西方文化的差异。只有在此基础上,才能够自如得体地使用语言,避免误解和错误。
(三)文化意识和跨文化交际能力
语言学习有着非常丰富的文化内涵,形成跨文化交际意识和基本的跨文化交际能力是英语教学中培养学生综合语言运用能力的一个重要方面。《英语课程标准》中指出:文化意识是指对异国文化与本国文化的异同的敏感程度和在使用外语时,根据目标语文化调整自己的语言理解和语言产出的自觉性。这种自觉性和敏感性可以在教学过程中培养,学生通过了解文化特征,分析文化冲突,深入体验各种文化,学会能设身处地从目标语文化的视角看问题,达到视其所视、感其所感的理解。(张友平:《对语言教学与文化教学的再认识》)跨文化交际指具有不同文化背景的人们之间的交际,因此跨文化交际能力除具备一般的交际能力之外,还必须具有跨文化意识和能力。它要求交际双方必须具有对文化差异的敏感性、对文化差异的宽容性和处理文化差异的灵活性。(文秋芳:《英语口语测试与教学》)《英语课程标准》指出:接触和了解英语国家的文化有利于对英语的理解和使用,有利于加深对本国文化的理解和认识,有利于培养世界意识,有利于形成跨文化交际能力。
英语教学的目的之一就是培养学生实现跨文化交际,与不同社会和文化背景下的人进行交流。图式理论认为:人们对世界的认识,是“先存知识”或“背景知识”,是人们储存在大脑中所有对世界的一般知识。如果讲话者头脑中有交际所需的文化图式,并且在输入信息时被成功地激活,就会加快交际的理解和表达,否则交际的理解和表达就会受到阻碍甚至失败。
学生在英语学习如果不能很好的形成跨文化交际的意识和能力,就会造成交际中的不得体甚至误解造成令人捧腹或尴尬的场面。因为在同外国人打交道时,对方往往对发音或语法等错误比较容忍,但是对由于文化差异或冲突所造成的失误比较在乎,这类错误主要由于说话方式不妥,或不符合该语言本族人的习惯,误用该语言的表达方式或不符合失控等造成的。(托马斯)因此在外语教学中要加强文化教育,不仅仅要教授语言知识,同时还应教会学生理解、尊重、认同和宽容异族文化,培养对异族文化的情感,理解语言中文化的表现和差异,提高跨文化意识和跨文化交际能力。
二、中外文化对比,激发学生文化探究兴趣,渗透文化意识。
美国社会学家G.R.Tucker说过:“帮助学生在学习语言时提高对文化的敏感性,就可以利用他们发自内心的想了解其他民族的兴趣和动力,从而提供了学习该民族的语言的基础。”所以,我们在教学过程中要通过中西文化对比的方式,使学生了解中西方文化的异同,增强对跨文化交际的敏感性,从而进一步加深对中国文化的理解,培养学生树立正确的对待世界文化的态度,进一步调动学生学习世界文化的热情。
例如汉语中的“银河”在英语中是the milky way,据说是来自希腊神话,是女神用力过猛,奶汁喷到天上,便成了牛奶路(the milky way),而在中国却流传着“牛郎织女七夕鹊桥相会”的美丽传说;再比如西方的情人节现在越来越得到中国青年人的青睐,实际上我们中国也有类似的传统节日,如七夕-也叫做中国的情人节(Chinese Valentine’s Day);又如,在中国尊敬老人是一种传统美德,表现在称谓上,称呼“老大爷,老同志”等,是一种尊重,对方觉得你很有礼貌,很有修养,但是在西方,如在其称呼前加上“old”则会使对方很不高兴,因为在西方,“老”被认为“没有用的”;英国的气候一年四季变化多端。所以人们长期养成见面就谈天气的习惯,而且他们不善于同生人谈个人私事,谈论天气就是一种很好的回避方式。而中国人见面喜欢问:“吃了吗?”而且喜欢谈论一些私事以显示彼此间的友好。
以上这些,都是有着鲜明对比的文化和传统资源。教师应利用类似资源引导学生进行中西方文化的对比,加深对这种文化差异的理解,增进学生对西方文化探究的兴趣,增进对中国文化的理解和热爱,树立对异国文化的正确态度。
三、文化渗透的方法
(一)充分利用课本资源,培养学生跨文化意识。
教材中提供了大量的与文化题材有关的课文和材料,因此教材中的相关资源是导入和学习西方文化、形成跨文化交际意识和能力的重要渠道。我们要把所导入的中外文化内容和学生所学语言内容密切联系起来。使得学生在学习英语、积累文化知识的过程中,具备一定的跨文化意识和跨文化交际能力,从而更深刻的认识到文化的异同,培养建立在对本国文化深刻理解与认识基础上的爱国主义精神。例如在学生学习牛津教材第六模块第一单元的Stand up comedy时,让学生意识到不同的国家对幽默有着不同的理解,英国人以取笑自己,捉弄自己为乐,理解英国式幽默的关键是知道他们经常使用“understatement”。在理解stand up comedy的基础上,比较它和中国的cross talk的区别,因此更好地理解本国的文化。通过阅读California,学生将了解美国的历史,尤其对Native Americans, the Spanish, Russians, Gold Miners, Later Arrivals, Most Recent Arrivals 等大熔炉中的美国人有一个更加深刻的认识。
(二)在词汇教学中渗透跨文化交际意识的培养
英语中的许多词汇,尤其是习语、典故等,承载着一定的文化意义。在词汇教学中渗透文化意识是培养学生跨文化交际能力的一种重要手段。
例如,在中国文化中,“龙“被认为是一种图腾,是权力和尊严的象征,而在西方国家dragon被认为是邪恶的化身;汉语中形容某个人胆小,说“胆小如鼠”,而在英语中却说He is as timid as a hare/rabbit, 汉语中说气壮如牛,英语中说as strong as horse;汉语中说拦路虎,英语中却说 a lion in the way;汉语中说鸡皮疙瘩,英语中说 goose flesh;汉语中说妒忌得眼红,英语中却说:be green with envy;再如狗在中国人看来是贬义的,汉语中经常用它来形容厌恶的人,但英语国家的人对狗的看法和我们截然不同,他们把狗看成是最好的伙伴,所以才有lucky dog(幸运儿)一说。另外东西方文化在宗教信仰与历史典故中,也存在着极大的差异。西方人多信奉基督教认为上帝创造一切,宗教中多有“圣经”,“洗礼”,“修女”,“上帝”等词汇。另外,英语中很多习语是来自圣经、古罗马、希腊神话和其他的文学作品,如Noah’s Ark(诺亚方舟)、Achilles’ Heels(阿基里斯的脚后跟-表示某人唯一致命的弱点)、Pandora’s Box(潘多拉的盒子-表示一切灾难之源)等等。老师应尽可能给学生补充相关的典故,在激发学生学习西方文化兴趣的同时,也培养了他们的文化意识。
(三)充分发掘生活素材,对学生进行文化渗透。
现在,西方的节日在中国越来越得到青少年的青睐。许多青少年开始过圣诞节,万圣节,情人节,复活节,愚人节。这些源自西方的节日在学生眼中比我们自己的传统节日还要重要。圣诞前夕,学生们会忙着买各种各样的圣诞卡片,购置各种圣诞礼物和圣诞饰品,大街上也是一派圣诞喜庆的氛围。其实孩子们过圣诞节,只是想在繁重的学习之余稍微放松一下,过一个热热闹闹的欢庆的日子,所以也无可厚非。但是老师可利用这个机会,介绍节日的由来,引起学生对西方文化的兴趣,在不知不觉中对学生进行文化的渗透。让学生了解西方人过圣诞节除了松柏、蜡烛和圣诞老人,还要举行团聚欢宴,燃烧大块柴木,品尝木形糕饼,互相馈赠礼物,孩子睡前要把袜子放在壁炉前等候夜里圣诞老人放进礼物等等。圣诞节也是很有意义的节日。对于基督教徒来说,“正式”的意义是庆祝耶稣的出生,但是在很多人的看法下,圣诞节的意义或者说精神更有关爱、家、和平、慈善等。还有情人节,这是西方一个极富浪漫色彩又最受情侣们欢迎的节日。相传公元三世纪时,古罗马有个叫克劳多斯的暴君为了战争禁止青年男女结婚,把违抗禁令为一对情侣悄悄举行婚礼的修士瓦沦丁残忍地杀害了。人们为了纪念这位修士,就把他安葬的2月14日定为情人节。在了解西方文化的同时让学生意识到,传统习俗具有特定的文化内涵,带有各个民族的烙印。中国的中秋节、清明节、端午节以及春节、元旦都是为了纪念一个特别重要的历史节点,具有深刻的民族传统印迹。中国传统历史文化博大精深,我们应该去挖掘自身的历史文化瑰宝,传承弘扬悠久的传统习俗文化。
(四)营造英语环境,让学生在体验文化的过程中得到文化熏陶。
体验与学习是紧密联系且不可分的,正如一国外学者所言:“我们发现,脱离体验谈学习没有任何意义。体验不能被忽略,它是所有学习的核心思考点。学习建立并源自体验,不论刺激学习的外部因素是什么-教师、材料、有趣的机会-只有当学习者进行了体验,学习才会发生。只有通过转化学习者的体验,这些外部影响因素才能起作用。”这段话告诉我们,学生学会了什么,恐怕并非教育者有意识地给了学生什么东西,而是让学生在怎样的条件中生活!“生活”不是别的,相对于教育而言,它其实就是“文化”。英国学者怀特海说:“文化是思想活动,是对美和高尚情感的接受。支离破碎的信息或知识与文化毫不相干。”学生体验生活就是体验文化,学习实际上是熏染式的、潜移默化的,而非规定的、确切的。
增加学生的亲身体验不失为培养学生跨文化交际意识和能力的一种好方法。所以老师可以创造条件,在校园内营造浓郁的文化氛围,采取声音、文字、图片、展板、活动等全方位的立体模式,介绍西方的风土人情、传统习俗重大时事及文艺和体育活动。播放有关中西放文化差异的录像、影视资料、可以让学生产生“身临其境”的感觉,留下较强烈的视听感受;同时可安排外国专家就某一文化专题举办讲座,也可开设英文诗歌、歌曲、影视欣赏课,在进行欣赏之前,应帮助学生激活或者建立相关的文化背景知识,包括政治、历史文化和风俗等等,从而加深学生对作品的理解,提高欣赏水平,同时增加和提高跨文化方面的知识和素养。让学生在潜移默化中了解了外国文化的相关知识,养成了积极的文化态度,形成有效的文化能力。
(五)培养英语思维和表达,在实践中进行英语文化渗透
英语思维,就是指创造性的,或至少是灵活性地用英语表达自己的真实思想感情,而不只是通过动型化的简单口语技巧进行形式上的交际。交际学习和思维学习应该密切结合,统一发展。学生能否用英语思维和表达,在某种意义上取决于能否帮助学生消除文化障碍。因此老师要让学生多了解英语国家特定的语言环境、特定的文化母体以及特有的文化观念等,努力扩大知识视野,同时提供种种实践机会,让学生在外语教学中直接参与文化交往,在亲身参与的文化实践中获得对文化的知识、形成文化的态度和能力。在英语的课堂教学中,可以在以下几个方面提供真实的,情境化的练习机会。
(1)热身运动。
这种形式的语言活动有助于从上课一开始就形成一种英语氛围。如畅谈自己的亲身经历和轶闻趣事、自由命题作文等,学生一般都很珍惜这个机会,老师也要借助于这个机会给予学生鼓励和表扬,树立其自信和兴趣。同时老师可在此热身运动中,引入与本单元话题有关的背景知识,以大脑风暴的形式搜集学生已有的对本单元背景知识的了解,同时相应扩充相应背景知识,消除阅读中可能存在的文化障碍。
(2)角色扮演
在教材中有许多优秀的剧本,如:The merchant of Venice, The invisible bench, The important papers等等。利用这些剧本进行情景设计,角色扮演,不仅能活化教学内容,同时可提供语言实践机会,激发学生的创造性思维和想象力,也能让学生在实践中更好地了解西方文化。
(3)讨论
老师可挖掘教材,选择一个文化专题让学生进行讨论。比如在牛津高中第二模块第二单元阅读中,学生学了去非洲旅游的话题,此时老师可提出这个问题供学生讨论:Do you want to travel in Africa, why or why not? 在此过程中学生通过开放式的、平等性的、交流式的讨论,对非洲文化进行了探讨,形成了对别国文化的尊重和包容的态度。
(4)讲故事
(六)阅读经典著作,深入了解外国文化。
阅读是获取知识的一种手段,也是人与人之间交流的一种途径。历史典故和文学作品是各民族传统文化中的精华,凝聚着璀璨的文化和艺术色彩。西方国家有着很多不朽的名著,具有很强的可读性,有的文章知识性强,有的文章趣味性高,有的文章内涵丰富,有的文章引经据典,令人目不暇接。结合文学作品,名人传记让学生了解习惯西方的社会,历史,文化,习俗和价值观,是一种培养学生文化意识和跨文化交际能力的好方法。
四、结束语
格拉斯通曾指出:“语言和文化紧密的交织在一起,语言既是整个文化的产物或结果,又是沟通文化的媒介。”中西方文化的进一步融合和世界的多元化发展要求21世纪的人才要学会与来自不同政治、经济和文化背景的人们相处,学会在一个多元文化的世界中生存和发展。因此,我们必须培养学生的文化意识和跨文化交际能力。高中英语新课标确立了高中英语教学的目标,即:着重提高学生用英语获取信息、处理信息、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特别注重提高学生用英语思维和表达的能力:形成跨文化的意识和基本的跨文化交际能力。在这样的背景之下,就要求教师转变观念,采取语言知识和文化知识并重的态度,同时文化意识的培养是一项综合性的工程,它既需要教师有着深厚的文学造诣,文学功底,同时也要求教师在教学中探索多种学生感兴趣的途径对学生进行跨文化交际意识和能力的培养。使得教师在不断完善自我的过程中也培养了学生较强的跨文化交际能力。
参考文献
[1] 全日制义务教育《英语课程标准》 (修订稿)2006,7
[2] 胡文仲:《文化和交际》 外语教学与研究出版社,1994
[3] 张友平:《对语言教学与文化教学的再认识》外语界,2003年第3期
[4] 文秋芳:《英语口语测试与教学》 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1999,9
[5] 鲁子问,王笃勤:《新编英语教学论》 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07,2
[6] 郑金洲:《课改新课型》 教育科学出版社,2006,3
[7] 陈琳,程晓堂,高洪德,张连仲:《英语教学研究与案例》 高等教育出版社,2007,5

加载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