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2024年11月17日

(2024-11-17 19:12:06)

莺啼序》·乡愁

乡愁初冬摄影,舞东风弄墨。满大街,银杏连天,片片扇叶黄摇杉。

落英坠,层层堆染,庄蝶梦路铺渠畔。数枝头疏影,斜阳透过栅栏。

小舟唉乃,大河竞秀,叹几度光环。曾忆否,共携登攀,

笑侃昆仑峰寒。

爱晚亭,湘江评论,鹰长空,鲲游深潜。菩萨蛮,滔滔把酒,

酹争潮澜。

如今踱步,旧地重游,黄鹤知何去。留有那,九派达南,

天堑通途,高桥飞跨,凝伫欣然。

入地升天,填海沙滩,七联屿成翡翠链。航母舰,处处宝岛船。

春秋典故,五星出东方红,利中国惹西寒。

地球村里,三国新篇,明暗渡机关。

且收拾,战乱局面,中华长程,一带一路,北斗星帆。

默祷国强,人民平安,来年再赴秋月圆。

盼重逢,一统庆欢颜。

黄粱美梦休幻,奉劝郎君,归期在观。

注:“看不懂”的《红楼梦》,中学生最该学。”

许多在年少时摇头晃脑、死记硬背的课文,会在多年后一个普通的日子里,令人醍醐灌顶,达成一种奇妙的跨越时空的互文,教育的使命由此完成,经典作品也由此传承。这就是语文教育的意义。它更像是撒下一把种子,并不在意究竟哪几颗会生根发芽,只希望孩子们在未来能借由它们锚定于生活的急流浪潮。退一万步说,在这个快节奏的时代,如果对“看不懂”的事物多一些敬畏,而不是一知半解的评论,互联网上应该能少去不少争吵——这一点,当然不仅仅针对《红楼梦》。

男生不适合看《红楼梦》,女生看《红楼梦》会早恋,更像是浮躁时代对名著的浅显理解。清朝的“狂热粉丝”戚蓼生曾为《红楼梦》写序一篇:“吾闻绛树两歌,一声在喉,一声在鼻;黄华二牍,左腕能楷,右腕能草。”“然吾谓作者有两意,读者当具一心。譬之绘事,石有三面,佳处不过一峰;路看两蹊,幽处不逾一树。必得是意,以读是书,乃能得作者微旨。”

这位资深“红学家”在用自己的方式提示其他读者,表层故事之下,还有一个更深层的故事。

明线,是宝黛钗的爱恨情仇、金陵十三钗的红颜薄命、贾府的荣辱成败,这是“满纸荒唐言”;暗线是人生变迁,是因果循环、世事变换的一场空,这些构成了“一把辛酸泪”。

《红楼梦》包含非常复杂的议题,它的礼仪风俗、世态人情,佛教思想、因果无常,单拎一个都是扎实的学术课题。我们隔着300年的历史看它,有些解读已超越曹雪芹的设想,颇具时代价值和意义。

鲁迅《<</span>绛洞花主>小引》:“《红楼梦》单是命意,就因读者的眼光而有种种:经学家看见《易》,道学家看见淫,才子看见缠绵,革命家看见排满,流言家看见宫闱秘事。”

它的文本就像一个棱镜,你带着什么视角去阅读,就能收获什么样的精神和价值。其实,《红楼梦》最早的一批读者,有史料记载的多为男性。

对联:

卡在一处难上下,戏台左右挑帘出将相;

串分两头谁为中,自由上下甲申元帅兵。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前一篇:2024年11月16日
后一篇:2024年11月18日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