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3年04月11日
(2023-04-11 20:55:11)红楼梦奇派系多
谁是红学曾代言?俞伯评他要不理。
一峰高鹫追求猎,九兀穷追不假憩。
美人春秋梦千万,哈姆雷特唯一一。
真虹假彩宏观戏,海市蜃楼云雾奇。
感:自《红楼梦》面世以来,这一首封建末期由盛而衰的叹歌就引来无数人的倾心与沉醉。《红楼梦》以其巨大的文学价值,细腻的人生百态和浪漫奢靡的贵族遗像带给世人太多的惊叹。
以胡适为代表的新文化运动学者开始对《红楼梦》进行的解读和探索成为新红学的开端。而当代被称为“红学泰斗”周汝昌,顺接胡适的方法和思路,成为新中国成立后红学研究的第一批领头人物。
红学研究领域学者争论的程度之激烈、内容之广泛、想象之新奇,个中精彩,不仅不输于甲骨学、敦煌学这并称为“20世纪三大显学”的学术研究,而周汝昌作为考证派的主力人物,将《红楼梦》其中细节与历史原型一一对比纠正,称为 “考证先锋”“悟证先河”。
注:周汝昌生于1918年,幼年向学《红楼梦》,一封偶然的来信。是四哥周祜昌让正在上学的周汝昌帮忙查证胡适发表的一篇新论。论中说敦敏、敦诚为曹雪芹挚友,而周汝昌在敦敏诗集中发现了一首《咏芹诗》,他就此撰文并在《天津国民日报》发表,引来胡适的关注。也正是在与胡适的信件交流中,周汝昌对红学的研究热情愈发高涨。
1948年,周汝昌为新书《红楼梦新证》的编写特地去拜访胡适,胡适非常大方地将《甲戌本石头记》、《四松堂集》抄本和有正书局石印大字戚序本借给他研究,这让周汝昌受宠若惊。
1974年,周汝昌任中国艺术研究院研究员,他又承担起向中外大学学子讲解《红楼梦》。正如他自己所说的:“借玉通灵存翰墨,为芹辛苦见平生。”
1973年,一首《题琵琶行传奇》的佚诗在学者们当中广泛流传开来,这让大家欣喜若狂。诗句的后两首明显是曹雪芹的笔迹,如今全诗面世,当真让学者如获至宝,纷纷称赞。
然而1979年周汝昌却承认,这首诗的前六句为自己试补。这则声明让吴世昌、俞平伯在内的许多红学专家目瞪口呆。
有人还指出,在周汝昌《红楼梦新证》中引用了一首清代诗人周氏的一首《八声甘州•蓟门登眺凭吊雪芹》,以论证曹雪芹的葬处。而这首诗的后两句确是周汝昌自行添补完成。并非原作,也正是这两句将些许学者的研究目标趋向周汝昌的结论。
学问研究不怕趋同,但是忌讳被误导和牵引。千丝万缕的追究、真真假假的关系、你来我往的驳斥,让这个圈子内的风气在学术道路上似有偏离。
纵观《红楼梦新证》,流派甚多,除了考证派,还有索引派、评论派、创作派。评论派和创作品聚焦于欣赏作品本身,考证派旨在挖掘曹雪芹生平,索引派则愿意将书中故事作为历史事实的隐喻加以解析。
《红楼梦》凝结着作者的心血,或许还用生平际遇穿针引线,铺垫于这个恢弘且悲凉的末世一隅。艺术来源于生活,但是同时艺术也会高于生活。对艺术灵感源头的过分细究,就好比欣赏维纳斯而已,残臂的维纳斯无须好心的修复完美。
红学名家之一的俞平伯曾经说:“这种人不要理他。”
人们喜欢造神,除了提供一定的精神指引,还有不少潜藏在这种声誉背后的小九九。无论是为了合群而趋炎附势,还是为了借壳抒发自己的观点,在那群自嗨的人之外,总有无数冷眼旁观。
对于大多数人来说,宽容其争议而细读其诗词,审辩其观点而明析其论证,在博览百家争鸣中找到自己的独立判断,方是自觉的读书与成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