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3年03月19日
(2023-03-19 15:00:55)陶寺遗址故事篇
上古先民逐鹿战,北寒南暖部族迁。
有斝无鬲尧遗址,周祖移居陶寺原。
稷助禹成功治水,朱丹逐放在其先。
灭商称自千邦统,华夏联盟万古传。
感:周王朝的起源:山西考古发现异常,难怪古书说“稷放丹朱”。
根据史记记载,大禹继父鲧治水,其中周人始祖后稷,助禹治水成功。问题在于,后稷似乎生活在陕西北、乃至甘肃一带,距离中原较远,那么他为何不远千里来到中原辅佐大禹治水?
山西考古发现极端反常现象,不仅揭开周人起源问题,而且还揭示了帝尧后代的让人不忍直视的悲惨下场。
注:《汉书·地理志》认为“尧都也,在平河之阳”,丹朱为传说中的尧子,居地应在“尧都平阳”。
考古发现上古“陶寺遗址”。经过多方考证后,公认为最可能是“帝尧之都”。但陶寺遗址后来存在暴力屠杀、摧残女性、疯狂毁墓等极端现象,显然是外来一场残酷的部落战争,陶寺部落战败。
距今4100年左右,显然,在恶劣天气的趋势下,老虎山文化南下:成为陶寺新主人。
陶寺遗址的突变,就发生在这一时期,原本有斝无鬲的陶寺遗址,出现大量双鋬鬲等,换言之陶寺遗址被老虎山文化攻占了,于是发生了上述惨剧。
值得一提的是,无论是陶寺文化,还是老虎山文化,其实都是中原龙山文化的内部分支,它们又都是在仰韶文化基础上发展演变而来,本身就是“华夏联盟”的一员。
豳地是周人公刘迁徙目的地,最终古公亶父从豳地迁徙到岐山周原。文献“稷放丹朱”:破解周人起源。
《古本竹书纪年》记载的“后稷放帝朱于丹水”,又称“稷放丹朱”,所对应的应该就是这件事。
周人始祖后稷即发源于忻州游邀遗址,即周人源于山西中北部,距今4100年时遭遇干冷天气,于是南下攻打了帝尧故都——陶寺遗址,成功占领陶寺之后,后稷驱逐了丹朱,周人移居到了陶寺,这一事件就是“稷放丹朱”。
耐人寻味的是,稷放丹朱和禹征三苗在时间上极为巧合,让人不得不怀疑大禹与后稷之间存在某种约定,乃至大禹支持后稷攻占陶寺遗址。由于后稷占领陶寺遗址,与位于洛阳一带的大禹势力相距不远,双方交流就相对便捷了,于是后稷才能辅佐大禹治水,辅助“禹征三苗”。
《国语•周语》记载:“昔我先世后稷,以服事虞夏。及夏之衰也,弃稷不务,我先王不窋,用失其官,而自窜于戎狄之间。”
数百年之后,直到商朝武乙时期,古公亶父迁岐,由此奠定了周朝的基业。周人灭商之后,自称“我有夏”,以承继夏统为荣,以夏人自居,表现出对“夏”的尊崇,否认自己是“蛮夷”,如此尊夏的原因,一方面他们本身曾是“华夏联盟”的一员,一方面他们祖上在陶寺遗址时与夏人有过良好的合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