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成语、歇后语及谚语

(2010-12-18 16:30:30)
标签:

成语

歇后语

谚语

文学常识

杂谈

分类: 文学常识

    成语

    成语是人们长期以来口头习惯使用的固定词组。它结构简练,富有表现力。成语在我国由来已久,其来源是多方面的,归纳起来主要有以下几方面:

    一、源于古代寓言,如“愚公移山”、“刻舟求剑”等。

    二、源于历史故事,如“退避三舍”、“四面楚歌”等。

    三、由古典作品中的某些词句演变而来,如“不近人情”出自庄子的《逍遥游》;“一刻千金”出自苏轼的《春夜》。

    四、源于民间口语,如“信口开河”、“南腔北调”等。

    成语经过长期提炼后,已经形成了两个基本特征:一是意义的整体性;二是结构的固定性。即一个成语就是一个完整的意义单位,因此,在使用时不能随意更换或者插入别的字。

 

   歇后语

    歇后语起源于唐诗的一种“歇后体”,为唐人郑綮所创。《旧唐书。郑綮列传》载有这样一则趣闻:郑綮善写诗,诗里总带“刺”,诗的样式也有些怪,当时被人们称为“郑五歇后体”。这种本来登不得大雅之堂的怪诗体竟不胫而走,广为流传,以至连唐昭宗也经常听到下人的吟诵。这些诗有很多是讽刺时弊的,但唐昭宗非但不怪,反而觉得诗中大有“蕴蓄”,亲笔批“郑綮可礼部侍郎平章事”。后来,郑綮真的当了宰相。不过,他当了官以后就寡言少语,更不写什么带刺歇后诗了,但歇后体却从此流传开来。

    现代流传的歇后语大都分为两部分,前面是引言,真实的寓意在后面。有一种说法认为,当时针砭时弊比较隐晦,后半句常常省了,也就是“歇”了。现代流行的歇后语主要是以俏皮话为主,而不是讽刺。

 

 

   谚语

    谚语往往通过一种现象,表明一个生活的道理。用在文章中,简洁而深刻。谚语有单句的,也有复句的。虽寥寥数字、十几字,但所包含的内容极其丰富。如“骄者必败”、“满招损,谦受益”等等。

    谚语原是一种口头文学,在文字出现之前就产生了。《文心雕龙.书记篇》记载了几条,说是“上古之世”流传下来的,其中有一条是“唯忧用志”,意思是困难和挫折可以使人发愤。这可能是我国文字记录下来的最早的谚语之一。

    在我国几千年的漫长历史中,产生了数不清的谚语。有的谚语有出处,有作者,这部分谚语来自历史名人的诗词、文章、警句。如“醉翁之意不在酒”这句谚语,就来自欧阳修的《醉翁亭记》。但是,绝大多数谚语无法说出具体的作者,它们由广大人民群众在生活和实践中口耳相传、世代相沿而成。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