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古天真论篇第一
(2022-03-14 11:05:08)
昔在黄帝,生而神灵,弱而能言,幼而徇齐,长而敦敏,成而登天。乃问于天师曰:余闻上古之人,春秋皆度百岁,而动作不衰;今时之人,年半百而动作皆衰者,时世异耶,人将失之耶。
岐伯对曰:上古之人,其知道者,法于阴阳,和于术数,食饮有节,起居有常,不妄作劳,故能形与神俱,而尽终其天年,度百岁乃去。今时之人不然也,以酒为浆,以妄为常,醉以入房,以欲竭其精,以耗散其真,不知持满,不时御神,务快其心,逆于生乐,起居无节,故半百而衰也。
本段是养生的总论。《内经》讲养生,基本集中在前九篇里面,《内经》开篇就从养生讲起,也暗合了养重于治的上工治未病的观点。
本段要搞懂的是:其一,这里给人类的寿命下了一个定义,那就是“春秋皆度百岁,而动作不衰”,注意是到一百岁连衰老的迹象都没有啊!具体的寿命是不止一百岁的;
其二,这里《内经》第一次提到了阴阳的概念,什么是阴阳?什么是“法于阴阳,和于术数”?法于阴阳是指效法于四时阴阳,寒来暑往的变化,和于术数是指调和于一年四季以及二十四节气变化之数,不要把古人对阴阳与术数的概念想得太复杂;
其三,“以欲竭其精,以耗散其真”,这里的“欲”和“耗”皆作名词用,过分的淫欲使元精枯竭掉,过分的消耗使先天真气散失掉,所以养生也可以说就是节能降耗。
人体内部的元气从来源和功能上讲可以分为先天真气和后天真气,先天真气本来是固密的,是潜龙勿用的状态,很难散失掉,其消耗绵绵若存,用之不穷,有其固有的规律以致终其一生,当人的先天真气耗尽的时候也就是生命走到了终点的时候,而后天元气生于脾胃,来源于后天水谷,常用常新。但是一旦当后天元气过分消耗,出现入不敷出或者供不应求的时候(也就是所谓的虚劳状态),这时先天真气不得不进行补充后天气的操作,于是使天真散失,所以说耗散天真就是耗散生命,这是非常不值得的,至于为什么耗散天真就是耗散生命,后面有解释;
其四,什么是“不知持满”?“持满”在内经里面经常出现,持满是保持元精充满的状态,《内经》认为,元精是元气的物质基础,所以保持持满就能最大限度的保持先天真气不致提前耗散掉,才能“尽终其天年,度百岁乃去”,而要做到持满,除了戒淫欲以外,还要有七损八益的修持,这在后面有讲到。
夫上古圣人之教下也,皆谓之虚邪贼风,避之有时,恬淡虚无,真气从之,精神内守,病安从来。是以志闲而少欲,心安而不惧,形劳而不倦,气从以顺,各从其欲,皆得所愿。故美其食,任其服,乐其俗,高下不相慕,其民故曰朴。是以嗜欲不能劳其目,淫邪不能惑其心,愚智贤不肖不惧于物,故合于道。所以能年皆度百岁,而动作不衰者,以其德全不危也。
学习过《道德经》的,就会觉得这一段似曾相识,所以《内经》和《道德经》其实是一脉传承,都是属于我们本土道家的东西。我认为中国文化之根依然在道家文化,黄老文化直承上古,相比先秦的诸子百家要早很多年。
这一段重点说明:要控制疾病的源头,对外就要对虚邪贼风,避之有时;对内就要善于调摄情志,使精神内守,这样一来疾病就失去了发生的机缘,所以叫“病安从来”。所以,这里《内经》也说明了一切疾病的发生无外乎内伤七情和外感六淫这两条途径而已,这与《汤液经法》对病机的认识完全一致。要注意的是对疾病如此,对于养生来说,却不完全这样,养生的范围比祛疾要大,这个后面再展开讨论。
为什么虚邪贼风,要避之有时?因为“风为百病之长”,一切的外感病都是从风而起,这是六淫致病的原理,六淫者,风火暑湿燥寒;为什么恬淡虚无,就能真气从之?我们人体的气机本来是运转正常的,是一个阳升阴降的圆周运动,但是七情六欲却能够通过干扰气机,使气机运动不圆来导致疾病的发生,《内经》说“怒则气上,喜则气缓,悲则气消,恐则气下,惊则气乱,思则气结”,这就是七情致病的机理。凡动物(血肉有情)都有情志,是为血肉有情,但是植物没有,所以植物的寿命要远长于动物,因为植物没有思维,就不会自生(所谓自生,就是自己找办法去养活自己),天地对它的养护就不会受到干扰。《道德经》说“天长地久,天地所以能长且久者,以其不自生,故能长生”,所以人要长生不老,也要像天地一样不自生,多一份随意自在,少一份刻意追求。
帝曰:人年老而无子者,材力尽耶,将天数然也。
岐伯曰:女子七岁,肾气盛,齿更发长;二七而天癸至,任脉通,太冲脉盛,月事以时下,故有子;三七,肾气平均,故真牙生而长极;四七,筋骨坚,发长极,身体盛壮;五七,阳明脉衰,面始焦,发始堕;六七,三阳脉衰于上,面皆焦,发始白;七七,任脉虚,太冲脉衰少,天癸竭,地道不通,故形坏而无子也。丈夫八岁,肾气实,发长齿更;二八,肾气盛,天癸至,精气溢泻,阴阳和,故能有子;三八,肾气平均,筋骨劲强,故真牙生而长极;四八,筋骨隆盛,肌肉满壮;五八,肾气衰,发堕齿槁;六八,阳气衰竭于上,面焦,发鬓颁白;七八,肝气衰,筋不能动,天癸竭,精少,肾藏衰,形体皆极;八八,则齿发去。肾者主水,受五藏六府之精而藏之,故五藏盛乃能泻。今五藏皆衰,筋骨解堕,天癸尽矣。故发鬓白,身体重,行步不正,而无子耳。
本段讲男人和女人的生长壮老已的普遍规律。什么是天癸?从字面上看,天者先天之意,癸者十天干,属水,所以天癸是天上的水?当然不是,要稍微灵活地理解,天癸是先天就设计好了的,到时候就会来的属水的物质,所以,可以这样来理解,天癸对女子来说就是奶水,而奶水就是月经。至于为什么?听我解释:女子十四岁之前,小孩子从自然界获得的营养物质全部用于生长发育,没有多余,同时任脉也没有通畅,所以没有奶水,也没有月经;二七十四岁以后,任脉通畅,生长发育基本停止,不再长高了,所获取的营养物质就会过剩,这过剩的营养物质就要为哺乳后代做准备,于是营养物质进入乳房化为奶水,同时乳房也跟着发育长大以便于储存奶水。这时如果是哺乳期,奶水将直接用来哺乳后代,不需要另外的排泄方式,所以哺乳期没有月经;如果处在非哺乳期的时候,奶水储存满了怎么办?一定得流动对不对?不流动是会得乳腺病的,所以生命就设计成奶水每月一次顺着任脉冲脉下行而消导,第一种情况,在没有受孕的前提下,这下行的奶水就成了多余的东西,必须排泄出来,于是在女子宫化而为赤,化为月经,所以说“月事以时下”。所以根据经文“月事以时下”的前提是任脉通,太冲脉盛,这是一连串的动作,“冲”的本义是空虚,所以顾名思义,太冲脉本来是非常空虚的,为什么会“充盛”呢?一定是有东西从太冲脉里流过,这东西就是奶水,下行后转化为月经,所以说“月事以时下”主要不是说月事到时就下来了,而是说月事是通过任脉和太冲脉下行来输送的。而任脉和太冲脉分属于奇经八脉之一,这也间接地说明了奇经八脉里面流淌的就是精气,而非一般意义上的气血;第二种情况,如果是孕妇,那奶水下行以后直接进入子宫再经过脐带进入胎儿体内,给胎儿提供营养物质,这时候的奶水有利用途径,不需要排泄,所以女子孕期也是没有月经的。因此,女子的月经其实是奶水没有被利用而排泄出来的产物,女子的天癸讲它是奶水也对,讲它是月经也对,它们本来就是二而一的关系。
这一段,《内经》所描述的人体精气生化循环与现代医学所理解的相距甚远,怎么去证明《内经》所言?我们看到许多女子在每次月经来临之前乳房都会胀痛,并且随着月经的排泄而消退,这就是肺白聚集到乳房变成奶水而胀痛,再到奶水下行而消导的感官证明;还有现代医学认为月经是卵子不著床老化所致,却无法解释哺乳期的女子还是会按时排卵,还是有怀胎的可能,但是奇怪,卵子不著床的时候却同样没有月经,所以说月经与卵子著不著床之间没有必然的关系,当然要推翻现代医学的观念好难,谁对谁错有待智者去考证。
男子的天癸就是精液了,精液的前身是肾精,也可叫作元精,因为肾就是水,有封藏之性,所以《内经》说“肾者主水,受五脏六腑之精而藏之,五脏盛乃能泻”,相当于肾脏是一个五脏六腑之精的存储器,五脏六腑之精有过剩时,就会收藏于肾,男子肾精持满时会精满自溢,这时有两条路径疏泄:一条是通过生殖系统排出体外,这时可以传宗后代,当然不持满强行刺激也能排出体外,只不过对身体影响很大,这就叫“以欲竭其精”,而现代医学认为精子嘛无非是一些蛋白质,排掉了还可以补充,多排还可以促进新陈代谢,简直是胡说八道;精液疏泄的另一条途径是沿督脉上行,到脊椎就是脊髓,到大脑就是脑髓,到骨头就是骨髓,精与髓是二而一的关系,现代医学也证实了精与髓的化学组成一模一样,这个由肾精上行入脑的过程就是道家所谓的“还精补脑”,所以《内经》认为持满很重要,持满的条件下才能水涨船高,才能补充到脑髓,如果肾精不能补偿脑髓,养生就缺失了一个阶梯。女子也有肾精,但《内经》的定义认为女子的肾精不是天癸,这是男女天癸不一样的地方,总结起来,男子的天癸是为了传宗后代,女子的天癸是为了生养后代,而男女本身的生老病死,都是归肾气决定的,肾气又由什么决定的呢?后面有讲到。
另外要注意的是,“女子七七,任脉虚,太冲脉衰少,天癸竭,地道不通,故形坏而无子也”,所以根据《内经》的定义,女子七七四十九岁就会进入更年期,只要不是气脉常通的修道之人,基本都不离此左右,所以如果女子没有原因的更年期提前或推后,都有可能是身体的警示,要引起注意,不要以为推后就一定是好事。
从这一段还可以看到,无论男女,其面部的衰老均与三阳脉衰于上有关,三阳脉里流淌的是气血,里面有很多的水汽,真正体现的却是阳气的盛与衰,所以要想青春永驻,还是得保全阳气,阳气不衰,人就不会老,这才是根本,利用化妆品美容针去补充水份是会暂时有用,但属于舍本求末,美容产品一停水份依然会流失掉,因为身体需要趋于平衡,这对美容是不是有所启迪呢?
帝曰:有其年已老而有子者何也。
岐伯曰:此其天寿过度,气脉常通,而肾气有余也。此虽有子,男不过尽八八,女不过尽七七,而天地之精气皆竭矣。
什么是天寿?看到“天”字就知道是先天的禀赋,先天禀赋除了父母遗传以外,更重要的是在父精母血结合的瞬间,受精卵还会接受到一份大自然的馈赠,这份馈赠在体内潜藏起来就是体内先天真气,他基本上决定了此人一生的生老病死以及在一些重大事件上的应变能力,如果这份馈赠很多那就是天寿过度,是很幸运的。那这份馈赠由什么决定呢?一是受精卵结合的瞬间天地气机周流循环的时空状态所决定,《内经》不是有七篇运气大论吗?这正是五运六气诊病与八字算命的依据之一,从中我们也可以看出,所谓算命充其量不过是算先天禀赋,后天的改变是无法算准的,所以八字只能作为一个基础依据而已;二是胎儿父母的秉性习性污染以及胎儿先天的秉性污染的多寡所决定,如果受精卵先天就纯洁宁静,能够与大道同气相求,相互感应,自然沟通就会很好,先天之门开启的时间就会长,这份馈赠就会厚,禀赋自然异于常人。这先天之门即《道德经》所言的玄牝之门了,《道德经》说“谷神不死,是谓玄牝,玄牝之门,是为天地根,绵绵若存,用之不勤”,道家认为只要进得来这玄牝之门就可以实现后天返先天,返先天从理论上讲就可以寿比天地,无有终时,这是后话,不做展开。
何谓“天地之精气皆竭矣”,明明在说人,怎么牵扯到天地?与“天地之精气”有何关联?因为人的肾气从先后天两个方面讲分别来源于天地之精气,一方面其禀赋取决于先天的遗传,即受精卵结合的瞬间从天地间获得的体内先天真气的多寡,这体内先天真气决定了个体的基本寿命,这就是所谓的天寿。另一方面后天脾胃要对大地获取足够的营养,来提供个体正常的生命活动需要,如果后天脾胃对体内先天真气养护得很好,则先天真气就会按其固有规律缓慢释放,从而达到天寿;如果后天脾胃一旦供不应求就会逼迫体内先天真气去补充后天真气,从而对体内先天真气造成损失,因为除上古真人以外,先天真气的释放是不可逆的,消耗先天真气非常不值得,所以先天真气决定肾气的根本,是为天给予的精气,后天脾气养护肾气的根本,是为地给予的精气,天地之精气都与肾气有关联,当体内先天真气渐渐枯竭,而脾胃又获取不了足够多的水谷之气的时候,就叫“天地之精气皆竭矣”。
帝曰:夫道者年皆百数,能有子乎。
岐伯曰:夫道者能却老而全形,身年虽寿,能生子也。
得道之人,年龄都是一百岁一百岁的数,还能够生子,为什么?大家不要以为我写错了哦,根据《圣经》以及古巴比伦的古籍记载,上古之时的寿命真的是几百岁去数的,《内经》也持有同样的观点,所以寿命的高低完全是由肾气的多寡来决定的,得道之人能够却老而全形,长期保持肾气有余的状态,当然不但寿命很长,而且还能生子,这是其一;其二,既然讲到了得道之人,所以下面的对话就引出了黄帝对四种得道之人的描述,承上启下,这正是《内经》的文法。
黄帝曰:余闻上古有真人者,提挈天地,把握阴阳,呼吸精气,独立守神,肌肉若一,故能寿敝天地,无有终时,此其道生。中古之时,有至人者,淳德全道,和于阴阳,调于四时,去世离俗,积精全神,游行天地之间,视听八达之外,此盖益其寿命而强者也,亦归于真人。其次有圣人者,处天地之和,从八风之理,适嗜欲于世俗之间。无恚嗔之心,行不欲离于世,被服章,举不欲观于俗,外不劳形于事,内无思想之患,以恬愉为务,以自得为功,形体不敝,精神不散,亦可以百数。其次有贤人者,法则天地,象似日月,辨列星辰,逆从阴阳,分别四时,将从上古合同于道,亦可使益寿而有极时。
这一段讲了四种得道之人,但乍一看去,似乎都差不多,我观古今注释,大多也没有做太深的理解,其实要搞清楚四种得道之人的层次,当从以下四个方面去分析:
第一,要从对精气神的把握程度去理解。上古真人“呼吸精气”,精气在身体内外自由转换交流,直接从天阳之处得到补充,当然是最高的境界;中古至人“积精全神”,这时已经不能从天阳补充到先天真气,只能将精气给积聚起来,转化为神,这叫“积精全神”,有点像道家修炼时的“炼气化神”,层次当然要低于上古真人;而圣人“精神不散”,圣人是通过养生的手段使已有的精神不致耗散或散得很慢,层次当然更低一些;而贤人没有表述,只是尽量去保持精神而已,所以仔细分析起来,这四种人的境界高低还是很明显的;
第二,真人为什么能做到“寿敝天地,无有终时”?主要原因是“此其道生”。这四个字很重要,且只有在表述真人状态的时候说到过,所以只有真人是大道在直接生养着他。大道是什么?它是“独立而不改,周行而不殆,可以为天下母”的那个东西,大家可以从《道德经》找到关键,所以他的先天真气可以从大道处得到补充,是真正的“练虚合道”的层次,而其他三种人,不管怎么修炼,由于先天真气得不到补充,只能越用越少,所以其寿命总有终时,这第一点与第二点可以相互验证;
第三,从生活的时代去理解。为什么真人能够补充到先天真气,做到寿命无穷,其他三种人却不行?还有一个原因就是真人生活的时代是上古之时,上古之时人类的秉性和习性污染很少,人与大道相距不远,故大道流行,显现充分,所以上古时代的人们通过适当修炼,就能得到先天真气的补充,而上古以降,在人心与大道之间隔着厚厚的污染层,大道的显现不够充分,人们无法补充到先天真气,先天真气只有耗散没有补充,故寿命终有极时,所以要做到“此其道生”,必然要内因与外因相统一,内因就是修道者本人修炼到了那个层次,秉性污染极少,外因是必须有上古时代那样的大道流行的天时,换句话说,就是只有上古时代才会有真人出现,本篇的标题为什么叫“上古天真论”?为什么强调上古?其原因就在于此;
第四,上古时代与《内经》成书之时相去甚远,人们现在也无法去重温上古那种大道流行,真气显现充分,只需经过适当努力就可以与大道沟通,直补天真的天时,所以《内经》的作者对“上古天真”的概念是存而不论的,全书只在开篇第一章的标题中出现过这么一次。